在《追隨本心》出版剛剛半年之后,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先生,帶著他的第二本哲思隨筆集《仰望星空》從埃里島歸來。那是一個“悠閑與安靜的地方”,他在那里隱居,休養(yǎng)身心?,F在,是我們相互交流心得的時候了。我們在“追隨本心”之后覺悟到了什么?從埃里島歸來,本森先生又會帶給我們哪些驚喜?
讀本森的書最強烈的一個感受就是,整個閱讀過程就像在與本森先生進行著一次次的交談。他說你聽,偶爾你會發(fā)問,他或者直接笑而作答,或者講一個故事,靜靜地等著你領悟。這些談話有時是在餐桌旁進行,有時是在火爐邊,有時是在小河畔。讀完一本書,就像與這位睿智而慈愛的老人相處了一段時日后,他遠足而去,留下我們自修自悟。
如果說本森先生在《追隨本心》中更多講的是生活中拉拉雜雜的各種瑣事、隨感,諸如怎樣對待工作、批評、嫉妒、誤解,以及怎樣與人談話、怎樣閱讀、怎樣學英語等等,那么在《仰望星空》中,本森先生的目光從大地轉向了星空,他的思考從具象的生活過渡到了抽象的人生,從更高的層面啟示我們怎樣才能讓人生更有意義、更快樂。
“生活,我很熱愛它,但我并不被它所奴役;自由,我很向往它,但我從未被它所束縛。”本森先生在埃里島的隱居生活并不是真的于深山老林中與世隔絕,而是居于寧靜的鄉(xiāng)村中一處舒適、溫馨的房子,與熱情、勤勞、純樸的村民為鄰。他閱讀、寫作、靜坐或踱步,有時還會有朋友“慕名而來”,與他分享快樂。這段時光,與其說是隱居不如說是棲居,對于本森先生來說,“只不過是一場無關痛癢的實驗”,一次有趣的人生體驗,即使失敗了也會從中領悟到某些智慧。也就是在這里,本森先生參透:世上真正的樂趣,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也與成功沒有任何瓜葛。
那么,這個所謂“世上真正的樂趣”究竟是什么呢?本森先生談到了批判、友情、幽默、旅行、專長、英雄、羞怯、平等、樂觀等等問題。談到旅行,他說:旅行的意義在于能讓人靜下來思考,旅行中應當“停下手中的工作”,“將思考當作一種修行”。談到英雄時,他說:“任何人都無法通過與別人的對比,或是日思夜想的意識來獲得偉大”,“人們最需要的,應該是以某種安靜的方式,讓自己活得偉大”。盡管這些問題之間似乎并無直接聯系,但在本森先生的哲思世界里,它們最終都指向了人的生命本體與內心——我們只不過是更為偉大的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如自身臆想的那樣孤立無援的個體,“生命與歡樂的海洋,是天人合一”。
無論是“追隨本心”,還是“仰望星空”,人都是要歸于自然。棲居埃里島的本森先生說:“在高高的沼澤地上,在風呼呼而過的農場上,可看到遠處村莊的山谷,裊裊炊煙從快樂村落的煙囪上冒起來,繚繞在樹林間,似要在那里筑巢?!边@種棲居毫無疑問是詩意的,只有如此詩意地棲居,才能得以仰望星空。如果問埃里島在哪里,答案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