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錦
(福建省長樂市種子管理站 350200)
長樂市馬鈴薯生產(chǎn)季節(jié)集中在冬春季節(jié),收獲在每年的3 ~4 月份,而此時正是北方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的“空檔”,因而具備市場優(yōu)勢。目前長樂市每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3 000 hm2左右,是冬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一大特色,在國內(nèi)馬鈴薯種植上具有季節(jié)、區(qū)位、氣候、市場等方面的優(yōu)勢。為了展示新引進馬鈴薯品種的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特性,加快馬鈴薯新品種的推廣步伐,長樂市種子管理站承擔了福建省站馬鈴薯新品種中薯3 號、中薯4 號和中薯8 號等新品種展示試驗任務?,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試驗安排在長樂市江田鎮(zhèn)下沙村,試驗田為沿海沙質(zhì)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勻,排灌方便。
展示品種共7 個,分別為泉云3 號、福克76、中薯3 號、中薯4 號、中薯8 號、中薯9 號、中薯12 號,由福建省種子總站提供。一般切成單塊重20 ~30 g,不少于20 g,且每個切塊至少要有1 ~2個芽眼,同時切好的種薯塊用熟石灰或草木灰沾切口消毒。每個品種種植330 m2。
在播種前幾天用機械整畦。畦帶溝寬1.3 m 左右,畦高35 cm。每667 m2種植3 500 株左右。
由于2011 年12 月份雨水頻繁,種植時間偏晚,雨后搶晴播種。每667 m2基肥施硫酸鉀復合肥100 kg,出苗期后1 周追施硫酸鉀復合肥30 kg。播種后灌水“跑馬水”,使土壤完全濕潤。由于受頻繁雨天影響,田間有不同程度的積水現(xiàn)象,做好排水工作。在播種前每667 m2溝施鋅硫磷顆粒劑1.5 kg 防治地下害蟲,播后每667 m2用乙草胺30 g 噴施除草。病害主要防治早疫病、晚疫病,在2 月初葉面噴施洛合態(tài)代森錳鋅100 g,隔1 周噴施瑞凡(雙炔酰菌胺)25 mL。
當葉片變黃、基部葉片脫落時,即可于晴天收獲。收獲后,揀出腐爛、損傷的薯塊,分級攤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板上,切勿見陽光,以防變青。
2012 年4 月16 ~28 日,邀請有關專家對展示試驗田進行多點抽樣測產(chǎn)。測產(chǎn)結果(表1):平均每667 m2鮮薯產(chǎn)量中薯3 號為2003.1 kg,中薯4號為1 712.8 kg,中薯8 號為1 765.8 kg,中薯9 號為1 690.8 kg,中薯12 號為1 751.8 kg,???6 為1 703.8 kg,泉云3 號為1 706.8 kg。展示品種比長樂市當家品種紫花851 有一定的增產(chǎn)效果。由于近年來馬鈴薯市場價格行情好,每公斤收購價在2.6元以上,農(nóng)民對展示的新品種種植積極性很高。
表1 馬鈴薯新品種展示試驗主要性狀
株型直立,株高48.3 cm。莖紫花網(wǎng)紋,無開花、有落蕾。薯型為扁圓形,薯皮黃色光滑,薯肉淡黃色,芽眼淺,結薯集中,單株結薯數(shù)6 ~7 個。產(chǎn)量高,抗病性強,商品性好。晚疫病田間表現(xiàn)發(fā)病較輕(表2)。
表2 馬鈴薯新品種展示試驗生育期與抗病性
株型直立,株高47.1 cm。葉綠色,復葉挺拔、大小中等,葉緣平展。莖綠色,基部紫褐色,分枝少,枝葉繁茂性中等,生長勢中等。結薯集中,塊莖長圓形,大而整齊,淡黃皮淡黃肉,表皮光滑,芽眼淺。
植株直立,生長勢強,株高45.7 cm。分枝少,枝葉繁茂,莖與葉均綠色,復葉大,葉緣微波浪狀,花冠白色。塊莖長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薯皮光滑,芽眼淺,匍匐莖短,結薯集中,塊莖大而整齊。
植株直立,生長勢強,株高47.8 cm。分枝少,枝葉繁茂,莖與葉均綠色,復葉較大,葉緣輕微波浪狀,花冠白色。塊莖長圓形,淡黃皮、淡黃肉,薯皮光滑,芽眼淺,匍匐莖短,結薯集中,塊莖大而整齊。
植株直立,生長勢較強,株高44.5 cm。分枝少,枝葉繁茂,莖綠帶褐色,葉綠色,復葉大,花冠白色。結薯集中,塊莖橢圓形,表皮光滑,芽眼淺,黃皮、黃肉。
株高42.7 cm,葉片綠色,莖綠帶褐色。薯型扁圓形,薯皮黃色、光滑,薯肉淡黃色,芽眼淺中等,無空心,食用品質(zhì)較好。
株高36.2 cm,葉片淡綠色,莖綠色。薯型為橢圓形,薯皮黃色、光滑,薯肉黃色,芽眼淺。商品薯率高,為77.39%,二次生長10.66%,裂薯率0.31%,無空心,塊莖干物質(zhì)含量18.48%,食用品質(zhì)較好。室內(nèi)鑒定結果表現(xiàn)為抗晚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