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我在15歲之前,一直生活在臺北市郊,學校附近也是農田。那時候,對臺灣農村的印象也很好,民風很淳樸,保持著自己的做事規(guī)則和方法,每個村子都有祭祀的廟宇,大家聚在那里聊村里的事。但那時候的臺灣農村還是有點臟。
以我的經驗來看,現在的臺灣農村比較像日本的農村,干干凈凈,道路很清潔,村民都變成小企業(yè)家,用企業(yè)精神來經營自己的田地,使用與高科技結合的精密耕作方式,市場經營也非常用心,這樣的結果是農產品比較貴,但品質提高到一定程度,會讓人覺得本地貨就是好貨。
我看到現在臺北的一些超市就標明哪些是本地農產品,價格比美國進口貨還貴。日本是這樣,國產貨一定是最好、最貴的。日本人愛用國貨,覺得日本出產的是最好的?,F在臺灣也有這種趨勢了,臺灣人為自己的農產品驕傲,反而對美國來的牛肉可能更不放心,覺得會有瘋牛病或者經過了基因改造。
臺灣農村的改變是經歷過很多階段的,其中很重要的變化是在國民黨遷臺之后。他們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決心搞好農村。
最近十年,全世界由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趨勢沒有變,但是在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個趨勢減緩了,甚至倒流了。臺灣也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年輕人開始發(fā)現,很難像父輩一樣在職場上一直往上走,機會不是那么多。他們開始思考,生活是不是有一種別的可能,比如去農村過一種很自在的生活,自耕自食。整個臺灣價值越來越多元化,年輕人會去開咖啡店,很多公平貿易的產品出現。這就是郭臺銘罵的——臺灣的年輕人沒出息。他沒想到,下一輩的年輕人不像他那樣想發(fā)大財了,而是覺得吃飽有個地方住就夠了,對各種價值觀開始有批判和反省,不輕易接受主流價值觀。
相對客觀地說,臺灣沒有大陸人說的那么好,也沒有臺灣人說的那么壞。這么說不是和稀泥。臺灣還是有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經濟發(fā)展的停滯,過去十多年虛耗在政治斗爭上,臺灣人的視野往內縮,開始喪失一種國際觀,在文化上開始渲染小清新的風格。不是說小清新不好,而是過去臺灣曾經出現過的很多厚重的東西,如今已經不是主流,慢慢被小清新取代,我覺得比較可惜。
大陸對臺灣最大的誤解是:這里真是傳統(tǒng)中國。臺灣的確保留著一些大陸已經失去的傳統(tǒng),的確有一些民國遺風,表現在語言或者是說話的方式上。實質上,臺灣已經不是“傳統(tǒng)中國”可以概括的了,尤其是之前所說的價值觀的多元化、文化上的輕盈等,都是臺灣人數十年努力的結果。我曾經目睹過戒嚴前的臺灣,特別能夠看到今昔的對比。這個臺灣不是我小時候所知的臺灣。
現在很多人到臺灣,就覺得臺灣人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充滿善意,我可以老實告訴大家,我小時候見到的臺灣人非常粗野,暴力,比較像《艋舺》那部電影里演的那樣。周末回家的路上必然堵車,一到十字路口,四個口的車堵死在那里,誰都不讓誰,然后就有人下車吵架,吵著吵著就打起來。很多人嚼檳榔,滿街亂吐,地上骯臟得不行。那時候,臺灣還有加工業(yè),環(huán)境污染跟現在的大陸差不多,我家附近有條小河,下午5點顏色就準時變紅,因為上游排污了。這種情況在如今的臺灣是看不到了。解嚴后,雖然政治斗爭激烈,但是社會風氣變好了。我認為是整個公民社會發(fā)達了,社會成員開始把自己當成社會的主人,跟這個社會的關系就不一樣了。
兩岸的開放往來已經幾十年了,一直比較單向,臺灣人來大陸的比較多,在大陸看到的臺商,一副暴發(fā)戶嘴臉,炒房地產,剝削工人。過去的交往都讓對方看到自己最壞的方面?,F在,有更多的大陸人去臺灣,他們會想,為什么大家都是中國人,隔了一個海峽就不太一樣了呢?有了這樣的相互了解之后,對大陸本身起碼也多了一個參考:原來有很多種做中國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運作的方法。
當然,兩岸之間還是有不同的文化情緒。大陸是特別火熱,文化上比較急躁,很渴望成名,做大事,不斷宣揚自己的大、威風、厲害。一般老百姓最喜歡說,自己的親戚是誰,認識誰,開出租車的司機都要說自己中南海有人。臺灣比較溫婉、陰柔,喜歡躲藏起來,含蓄地說話,臺灣人的友善背后是有很多計較的心機在里面的。大陸人會認為他們格局小,但是這種格局小也不失他們的美妙,比較溫和,腳踏實地。
(江有汜摘自《領導文萃》2013年第4期,劉 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