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王二所在的村子缺水,整個村子就王二家的院子里有一口小水井。過去村里的百姓生活得簡單,不要說洗車了,那個時候根本就沒車,就是洗澡都不是很頻繁,所以那個時候一口井也夠用了。那個時候也沒人管井,誰家想去打水都可以,水是不要錢的。
后來,老百姓的生活開始變好,不少人家里都買了車,衛(wèi)生習慣也改變了,村里的水馬上就開始緊張。很快,光靠那口井已不夠了,村里得花錢從外面運水進來才行。不過因為水多年以來一直是不要錢的,村里也不太好馬上就開始收很高的水費,只能象征性地收一點。水價不高,大家又習慣了用水,水的用量開始爆炸似的增長。
問題是外面的水可不便宜,而且整個村子新增加的用水每一滴都得從外面運進來。這不僅在經(jīng)濟上是一筆巨大的開銷,還有一個穩(wěn)定供應的問題。誰能保證每天送水車都能按時把水運進來?
于是村里有人出主意:那就提高水價吧。水價提高可以減少對水的需求,改變浪費水的習慣,最后可以緩解對村外水的依賴。王二對這個提議尤其支持,提高水價,他家的井水也能賣一樣的價錢,那豈不是一筆飛來橫財?村里的大部分居民自然很反感這個提議:這不是苦了村里的老百姓,最后讓王二一家發(fā)橫財?
國際油價在2010年中期以后一路上揚,很長時間都處于100美元一桶的上方。國內(nèi)的成品油價格也隨之上調,加油站里的汽油價格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峰值。每到這樣的時候,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的巨額利潤、壟斷地位和薪資水平就會成為眾怒所指。同樣的情緒在其他國家也很常見,只是矛頭不太一樣。美國每當油價高漲,就會有議員跳出來要求調查石油公司是否操縱價格;英國碰到了油價高漲,就會有人抗議政府燃油稅過高。說實話,英國和西歐的稅確實很高,北京的汽油價格高的時候7元多一升,而同一時期倫敦的油價折合成人民幣超過13元一升,這中間很大一部分是稅。從對燃油征稅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發(fā)達國家的稅都比較重,包括英國、日本,甚至加拿大。美國是發(fā)達國家中的一個例外,稅相對較輕,這也使得美國的油價比所有這些國家的都低很多,也比中國的低。
回到中國的油價,這里面其實有3個經(jīng)常被聯(lián)系起來但應該分開理解的問題:油價水平、成品油的定價機制以及石油公司的壟斷和利潤。
讓我先談比較簡單的,也就是石油公司的壟斷和利潤。這個事情在我看來,類似于回答下面這個問題:是不是因為王二家里有村里唯一的水井,也就是壟斷了水源,所以不管水價是多少,王二都應該享受全部的利潤?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石油公司的壟斷地位是行政賦予的,無論是在上游還是在下游。所以,不能因為把大慶油田交給了中石油開采,所以開出來的油獲得的利潤就都歸中石油支配。不能因為走遍全中國,絕大多數(shù)加油站碰巧不是中石化的就是中石油的,這些加油站的利潤就應該全部由中石化和中石油支配。當然更不能因為一個打字員碰巧是在中石化里打字,掙的錢就該比一個普通的打字員高好幾倍。但這是一個宏觀問題。這也不只是石油公司的問題,很多別的國企也有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應該是在宏觀尺度上實現(xiàn)。王二所在的村子可以一起決定,王二院子里水井的利潤由全村一起分享,而不是王二一個人拿,這個決定是可以和水價具體是多少完全分割的。對石油公司的利潤,或者更廣義的國企的利潤,中國也一樣需要一個宏觀的解決方案。具體的方案是什么可能很復雜,但方向應該很清楚:國企的利潤應該給全國人民提供福利,而不是只給國企自己的員工提供福利。
讓我再說稍微復雜一點的,也就是成品油的定價機制。中國的成品油價目前仍然是由發(fā)改委說了算。2009年1月之前,成品油的調價機制幾乎完全是不透明的,國際油價漲的時候成品油價未必上調,國際油價跌的時候成品油價反而可能上調。2009年1月之后,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了改革,盡管調價的機制仍然十分復雜,透明度仍然有限,但改革的方向使得成品油的定價和國際市場原油的價格聯(lián)系起來。這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小步。讓成品油價的變動反映成本的變動,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任何試圖通過行政手段穩(wěn)定成品油價的行為,最后導致的只會是成品油價和原油價格的脫節(jié),這不僅缺乏透明度,而且會帶來嚴重的扭曲。原油價格漲的時候成品油價不漲,最后就只能是通過財政來補貼燒油,燒油越多的拿的補貼也越多,這是一種非常累退的補貼方式——你希望補貼的是生活困難或受到影響的人,不是開奔馳、寶馬的人,但最后得到補貼最多的恰恰是開奔馳、寶馬的。原油價格跌的時候成品油價不跌,最后全部都變成了石油公司的額外利潤,難道石油公司的利潤還不夠高嗎?因此,高度透明、與原油價格掛鉤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應該是繼續(xù)努力的方向。
最后讓我說可能是最有爭議的,也就是油價的水平。中國稅后的成品油價格比美國的高,這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中國油價的絕對水平是不是太高了?對消費者而言,油價自然是越低越好,因此從消費者的角度說,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認為中國的油價太高了。不少人覺得,如果把過路費等各種成本考慮進來,再考慮我們的收入水平,相對應的開車成本中國更是太高。這些看法都有道理,但我們也得從更大的圖景來看這個問題:節(jié)能減排、交通擁堵和能源安全都意味著,結構性調高終端油價也許才是正確的方向。
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來減少能耗,引導節(jié)能技術的發(fā)展,緩解交通擁堵,這是基本的經(jīng)濟學ABC。這未必是一個受歡迎的選擇,但恐怕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國的油便宜也導致了美國的生活方式“油耗”極大,一個簡單的比較是人均耗油量。在2008年,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用油超過22桶,日本是不足14桶,而油價相當于美國油價兩倍多的英國,人均用油只有不到美國的一半,是10桶。這些國家的發(fā)展水平類似,基礎能源的結構也比較類似,人均用油量有這么大的差別,油價的差別怕是很重要的因素。
考慮到中國的能源安全,減緩用油量的增長顯得更加迫切。中國已然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和進口國,超過一半的原油依賴進口,這個比例將來只會持續(xù)升高,因為國內(nèi)原油的產(chǎn)量增長已經(jīng)相當緩慢。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用油量如此巨大,進口依存度如此之高,用油的增長如此迅速,同時又是一個原油市場的后來者。沒錯,美國仍然有比中國更高的進口依存度和原油進口量,但是美國的增長速度遠沒有中國那么快,且美國最主要的三大原油來源——加拿大、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是美國的鐵桿盟國。美國早就建立了分散、成熟和相對穩(wěn)定的原油來源。沒錯,日本比中國還缺油,可是日本的原油進口已經(jīng)停滯很多年了。沒錯,印度用油的增長也很迅速且非常依賴進口,可印度進口油的數(shù)量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在這個意義上,讓中國的經(jīng)濟增長變成一個“省油”的增長,不只是一件有利于環(huán)保,減少能耗、污染或者交通擁堵的事情,更是一件有利于國家能源安全的事情。
回到王二所在的村子,在我看來,那個村子應該做的是結構性地提高水價,同時讓村里的水價隨著外面的水價而浮動,最后把王二家那口井的賣水收入集中到村里統(tǒng)一使用,花在全村百姓的頭上。中國的油價問題如果也能照此辦理,也就是逐步結構性地調高成品油價,保持成品油價隨著原油價格浮動,石油公司的壟斷利潤上繳財政,這樣大概才能解決我們圍繞油價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當然,提高油價老百姓不可能高興,保持價格浮動等于削弱了發(fā)改委的定價權,利潤上繳必然得罪中石油、中石化,因此在政治上這恐怕屬于愚蠢至極的方案。但不能說這個想法本身是錯的,而恰恰說明改革需要有遠見和勇氣。不得罪人,沒有遠見,就很難有真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