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伴隨改革開放降臨的新一代常被貼上“獨生子女一代”、“物質主義一代”、“漂一代”、“互聯(lián)網(wǎng)一代”的標簽。這樣的背景帶給他們的,一方面是自我意識強烈、追求生活品質、視野開闊、價值觀趨于多元,另一面則是迷失于家庭寵愛、生活壓力巨大、安全感缺失、心理問題復雜而突出。
凡此種種特質,都導致新生代在生養(yǎng)問題上持有迥異于前輩的態(tài)度。結婚、生育是不是人生的必然選擇?這一代人被推到不得不思考的境地。
然而,社會的寬容度顯然在被不斷拓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站出來,申明自己不生養(yǎng)的態(tài)度。雖然他們各自的想法不同,卻共同促成一個令人欣慰的事實:人,正受到更多尊重。
不愿做提線木偶的青年
經(jīng)過學校門口的時候,十幾歲的車明宇看見站在那里等待接孩子的家長們,心生憐惜:“人生的精力都用在這上面……長大后我千萬不要像他們那樣?!彼敃r這樣想。
看到孕婦,他會悲由心生,他不僅為眼前這個被重物壓迫的女子感到悲涼,更因想到她即將面臨的生產(chǎn)痛苦而感到壓抑。“如果我真喜歡一個女孩子,就不會讓她遭這個罪?!彼@樣想著。
如今的車明宇30歲了,還沒結婚,也不打算要孩子。
車明宇幾年前就跟父母提及自己的這一觀念,母親不理解、不贊同,但慢慢地能夠嘗試尊重;而父親則是不理解、不贊同,也不尊重。
“我父母一直想讓我做第二個我表弟。表弟的房子是父母給弄好的,工作是父母找的,結婚對象也是父母挑的,連是否要孩子都是父母說了算,你說他還活著干嗎,像個提線木偶似的從不思考。”
思考對于車明宇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他說:“對于我來說,人活一輩子,如果不考慮世界的本質,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就白活了。而婚育問題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大部分的事情,做比不去做對這件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婚育正好反過來,單身的人比結婚的人對婚姻思考得更多;不生孩子的人比生了孩子的人對生育問題思考得更多?!?/p>
車明宇覺得自己不能勝任父親這一角色,他認定的父親的能力包括“有錢、有閑、有精力、有教育方法”,“孩子并不是給他吃的喝的就能養(yǎng)起來的”,正所謂“一生兒女債”。
對于教育的焦慮來自直面慘淡的自己:“我也有道德污點,有灰色甚至黑色地帶。我不是圣人,肯定有不道德的地方?!彼环判?,這樣的自己,能否完成對子女良好的言傳身教。
21歲女孩的無盡憂愁
張馳只有21歲,在心里默默地、不懈地跟父母玩著換位游戲。
初中時,張馳談了一場戀愛,被教導主任告到爸爸那里,小姑娘被狠狠地打了一頓,從此她很少跟爸爸說話。時至今日,她仍與爸爸絕口不談婚戀問題。
“我爸對我的教育非常失敗,但我又不了解其他的教育方式,將來有孩子我可能也會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那我還不如不生?!?/p>
一次在公交車上,張馳聽到一個小孩跟母親哭鬧著要食物。女人不理孩子,孩子就叫:“媽媽,我要餓死了!”女人嫌棄起來:“死去死去,趕快死去?!睆堮Y說:“我覺得,我要做媽媽也會是那樣的。我感覺那個媽媽也不太喜歡小孩,何必生出一個孩子來作弄自己呢?”
張馳就很可憐自己的媽媽,覺得溫柔的媽媽始終過著自我被剝奪的日子?!拔覍W習不好,我爸訓我,還會埋怨媽媽沒教好。我在青春期時很叛逆,媽媽就經(jīng)常被我氣。我覺得要是將來我變成像她那樣的母親該多可憐啊?!?/p>
以張馳為數(shù)不多的社會經(jīng)驗,她為假想中的孩子產(chǎn)生的焦慮還不止于此。比如上了幼兒園,老師不注重開發(fā)孩子的想象力怎么辦?上了小學,老師無良怎么辦?
她記得小學四年級時,自己因為說留作業(yè)過多的班主任“有病”而被同桌告發(fā),老師咆哮著宣布革去她中隊長和課間操檢查員的職務;此后上課發(fā)言從來不叫她,哪怕只有她一個人舉手;當著全體同學的面,稱她為“死丫頭”“倒霉孩子”……她不知所措,也不敢告訴父母,因為在她心里,父母和老師是一伙兒的。
“我想,要是我的孩子碰到這種事可怎么辦啊,他只能孤獨地留下童年的陰影。”
到了中學又要面臨升學的壓力。張馳想來想去,壓迫感似乎逃不掉。
過自己的人生
從27歲開始思考生育問題,到30歲時裸婚,如今的秦子怡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自己當初的夢想——與父母不同。她自己開公司,不給別人的大機器當螺絲釘;她決定不生孩子,過相對純粹的自己的人生;她張羅一圈人搞互助養(yǎng)老,在堅持自我的同時不忘加強社會聯(lián)結和支撐。
秦子怡的生育觀更多的是社會塑造的。大學畢業(yè)時她來到一家小公司,斗志昂揚地想著“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機會”。她每天7點就到公司,自愿加班,贏得了老板的賞識,但也時常與老板發(fā)生爭吵。比如供應商說,一個月才能供貨,而她的老板要她去逼迫對方,必須7天供貨,她會跟自己的老板爭吵:“為什么強人所難???”
她公私不分,把誰都當朋友,后來發(fā)現(xiàn)別人會利用她的真誠。“這特別顛覆我的價值觀,人為什么這么卑劣?”她說。
在小公司待得膩煩后,她又想到大公司充電,但公司政治讓她困惑。她看到在公司待了十幾二十年的人,統(tǒng)統(tǒng)都是一副嘴臉?!懊婢叽骶昧?,就摘不下來了。”老同事提醒她,“不想被制度化,就早點離開?!彼_始思考自我價值。
“我不想變成那樣,一個女孩如果變得功利化,就會成為一部機器,一點都不可愛。”
秦子怡想保持自己的純真,卻用了最富有挑戰(zhàn)性的方式,她到一家小公司做銷售。
“這個公司讓我接觸到城管、工商、稅務……我的工作是給人家送禮,陪人家吃飯、打牌,那時候我覺得人都要崩潰了。其實,這些人都是逢場作戲,表面上對你呼來喝去,其實是在給你信號,讓你給他點好處。所以,當時我就對社會現(xiàn)狀挺失望的?!?/p>
如今,在聽到一些父母對她說孩子多么可愛時,秦子怡會反駁:“做丁克不是因為覺得孩子不可愛,或者覺得孩子煩,而是不想讓曾經(jīng)那么純潔的孩子,最后變成一個讓人厭惡的人。”
秦子怡覺得自己夠幸運了,不僅沒有失足,更難能可貴的是堅持了自我。她感到社會力量太強大,不可控,自己幸存了,生個孩子出來,如何保證他(她)能同樣幸運?
不生孩子,解脫那個生命不能自決的風險,也是一種保持自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