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城市化,明顯有一股走出汽車城市的潮流。在這一潮流中領先的,是一批“精英城市”,如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阿姆斯特丹、蘇黎世、波士頓、舊金山、波特蘭等。在人們的印象中,這些城市的生活很“酷”、很“前衛(wèi)”,這些城市是后工業(yè)社會的核心,屬于創(chuàng)新社會,社會文化習性為低碳生活、熱衷運動、偏好步行和公交。
比如,硅谷IT精英中最流行的是極端體育運動,如鐵人三項、馬拉松、長距離自行車、深海潛水等。美國白領的飲食也非常清淡講究,甚至有人給自己定出卡路里“預算”,嚴格遵守。良好的教育,又使他們在執(zhí)行自己健康食譜時有足夠的知識,并及時吸收最新的健康研究成果。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wèi)·布魯克曾講,在河上泛舟時你會發(fā)現(xiàn):開機動游艇的經常是勞動階層,在那里吭哧吭哧劃船的往往是白領。當然,一天到晚騎自行車的也是白領,藍領多半開車出門。那些吃自然食品,不吸煙,注意鍛煉身體,又日程繁忙的白領精英,是這一生活方式的引領者。一位波特蘭的律師說,他過去開車上班,如今騎車,3年下來,竟幫他減了近14公斤體重!
不久前退休的美聯(lián)儲的第二號人物唐納德·考恩,他騎自行車上班一時傳為佳話。據(jù)《紐約時報》報道,他總是把西裝褲角綁緊,以防被車掛住。但騎完車到辦公室后一身臭汗如何處理?這對圈外人來說是個謎。
2004年的調查顯示,美國80%的城市準備建自行車道。對騎車人的態(tài)度好壞,已經成為城市形象問題。美國參議院還在審議法案,要用稅收優(yōu)惠,鼓勵雇主給騎車上班的雇員每月40~100美元的補貼。我現(xiàn)在住在波士頓地區(qū),親眼見有人推自行車乘地鐵。有的人從郊區(qū)的家里騎將近5公里到地鐵站,然后推車上地鐵,出地鐵后,再騎5公里到辦公室。馬路上紛紛劃出專門的自行車道。除了波士頓外,在華盛頓、博爾德等城市,自行車都可以搭乘地鐵甚至公共汽車(公共汽車設裝載自行車的架子)。
騎車的人多了,不僅有助于“減排”,緩解了交通壓力,而且能夠增進人們的健康。
以我的觀察,美國的新經濟技術含量高、競爭性強,需要旺盛的精力和開創(chuàng)性。我在《培養(yǎng)精英》一書中曾介紹過,一位早晨4點起床苦練長距離游泳的女士講,在硅谷,40多歲就顯得老了。所以,過了40的人,要不停地證明自己。你在馬拉松式的競爭中擊敗了20多歲的毛小子,別人就對你另眼相看了。總之,成功意味著奮斗,意味著“過程”。你的整個生活格調,都應該體現(xiàn)在你的奮斗過程中,這才叫“酷”。
城市環(huán)境和市民的生活方式是互相塑造的。非汽車城市的環(huán)境,往往給運動留下諸多便利,鼓勵人們從事體育鍛煉。大家都喜歡戶外運動,因而更珍惜環(huán)境,愿意把一切都維護成這樣。有了環(huán)境,則又刺激更多的人參與戶外運動,使更多的人關心環(huán)境。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如果大家把開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特別是精英階層整天汽車出行,普通人也夢想著有朝一日開上車,誰還在乎自行車和跑步的環(huán)境?沒了環(huán)境,想運動的人也不會出來,大家對環(huán)境就更加漠不關心。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城市的風格要變,生活方式也要變。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對這樣的轉型都會產生影響。
(于 飛摘自鳳凰出版社《薛涌看中國:一個公民的社會觀察筆記》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