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超,伍俊妍,廖日房,李劍芳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藥學部,廣東 廣州510120)
藥品不良反應(ADR)監(jiān)測是合理用藥的重要依據之一,其直接關系到廣大患者用藥安全水平,是保障公眾用藥有效安全、減少醫(yī)患糾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1-3]。因此,統(tǒng)計我院2009年1 月1 日-2011 年12 月31 日 收 集 上 報 的289 例ADR,分析與總結我院ADR 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所有數(shù)據資料來源于本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集并上報的289例ADR 報告。對289例ADR 報告中患者性別、年齡、ADR 臨床表現(xiàn)、引起ADR 的藥物、給藥途徑、上報人職業(yè)、上報科室等情況應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上報人職業(yè)與上報科室分布 2009 年度共有79 份ADR:其中醫(yī)師上報了55份,占69.6%;藥師上報了4份,占5.1%;護士上報了20份,占25.3%。2010年度共有109份ADR:其中醫(yī)師上報了81份,占74.3%;藥師上報了4份,占3.7%;護士上報了24份,占22.0%。2011年度共有101份ADR:醫(yī) 師 上 報 了60 份,占59.4%;藥 師 上 報 了15 份,占14.9%;護 士 上 報 了26 份,占25.7%。對2009-2011 年ADR上報者職業(yè)構成比的RXC表進行卡方檢驗,P=0.021<0.05,表明3 年來我院ADR 上報者構成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進一步進行獨立的多組二分類資料比較,結果顯示:醫(yī)師、護士各年上報比例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而藥師上報ADR 的比例逐年上升。所有ADR 報告來自26個科室,其中急診科單個科室上報數(shù)最多,有53例,占18.3%。結果詳見表1。
表1 ADR 上報科室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the ADR-reported departments
2.2 ADR 患者性別、年齡分布 289例ADR 中,男性患者有146例,年齡2~86歲,平均(47.1±21.2)歲;女性患者有143例,年齡1~84歲,平均(48.2±21.1)歲。對男女患者年齡進行t檢驗,結果為t=-0.448,P=0.654>0.05,表明男女患者年齡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表2)。
表2 ADR 患者年齡段分布與構成比Tab 2 Distribution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age of patients suffering with ADR
2.3 ADR 報告分級 289例ADR 報告中,新的ADR 占31例,占10.7%。新的ADR 即說明書中未有描述的ADR,主要包括有手麻痹、肌肉震顫、嘔吐、肚痛、精神亢奮等。在新的ADR 中,有28例是由于靜脈輸液引起的,3 例是由于口服給藥引起的。
嚴重ADR 占68 例,占23.5%。主要包括過敏性休克、粒細胞缺乏、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肝功能受損、剝脫性皮炎等。其中包括2 例需要進行入院治療(2 例剝脫性皮炎)、14例危脅生命(7例過敏性休克、7例粒細胞缺乏)、9例導致顯著的器官功能損傷(4例肝損、2例急性腎功能受損、3例橫紋肌溶解)、43 例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在嚴重的ADR中,47例是由于靜脈輸液引起的,21例是由于口服給藥引起的。
2.4 ADR 給藥途徑的分布 2009-2011年度ADR 共289例,靜脈給藥(包括靜脈滴注與靜脈注射)有247 例,占85.4%,其次為口服給藥,有34例,占11.8%。肌內注射、皮下注射、滴眼給藥及外用各2例。2009年共有72例靜脈給藥、6例 口 服 給 藥、1 例 皮 下 注 射;2010 年 共 有92 例 靜 脈 給藥、14例口服給藥、1例肌內注射、1例眼部給藥、1例外用;2011年共有83例靜脈給藥、14例口服給藥、1例肌內注射、1例皮下注射、1 例眼部給藥、1 例外用。對2009-2011 年ADR給藥途徑構成比的RXC表進行卡方檢驗,P=0.516>0.05,表明3年來ADR 給藥途徑構成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即3年來引起ADR 的給藥途徑相同。
2.5 引起ADR 的藥物分布 根據中國藥典2010 年版一部[4]、《新編藥物學》(第17版)[5]藥品分類法,對所涉及的藥品進行分類,其中所有中藥品種歸屬一類。289例ADR 報告中居前3位的分別是抗微生物藥物、中藥、循環(huán)系統(tǒng)用藥(表3)。ADR 報告居前13位中,抗微生物藥物占5種,中藥占4種,營養(yǎng)支持類藥物占2種,抗腫瘤藥物1種,抗甲狀腺藥1種。合計共占總報告例數(shù)的36.7%(表4)。
表3 引起ADR 的藥物品種及構成比Tab 3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varieties of drugs induced ADR
2.6 ADR 累及系統(tǒng)/器官及其臨床表現(xiàn) 根據WHO 藥品不良反應分類方法[6],將289例ADR 報告按臨床表現(xiàn)進行分類統(tǒng)計分析。由表5 結果可知,ADR 引起的全身性損害最常見,其次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呼吸系統(tǒng)損害。全身性損害易引起患者及醫(yī)務人員的注意,故其報告率高。此外,皮膚及其附件主要以皮疹、瘙癢、紅腫多見,偶然會發(fā)生嚴重的剝脫性皮炎,報告率高原因在于皮膚反應易觀察和診斷判別。ADR 報告中涉及的器官、系統(tǒng)損害和主要臨床表現(xiàn)詳見表5。
2.8 關聯(lián)性評價 根據衛(wèi)生部監(jiān)測中心的ADR 因果關系判斷標準,分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無關、待評價、無法評價”。289例ADR 中肯定的有17例,占5.9%;很可能的占183例,占63.3%;可能的占87例,占30.1%;待評價的2例,占0.7%。
2.9 ADR發(fā)生的時間 用藥后ADR發(fā)生的時間在30秒至4個月。其中30 min內發(fā)生的占53.1%,30 min~1 h發(fā)生的 占20.9%,1~24 h 發(fā) 生 的 占10.7%,超 過24 h 占15.3%。
表4 ADR 構成比前13位的藥品種類Tab 4 Constituent ratio of the top 13 drugs induced ADR
表5 藥物ADR 所涉及的系統(tǒng)/器官情況Tab 5 The ADR-related systems and organs
2.10 ADR 持續(xù)時間 ADR 持續(xù)時間最短的為5 min,最長的達2月。其中ADR 持續(xù)時間在30 min內的占34.8%,30 min至1 h的占19.8%,1~24 h的占18.6%,超過24 h的占26.8%。ADR 持續(xù)時間超過1 h的比率高達45.4主要由于ADR 報告中有68例嚴重ADR。
2.11 上報時效 2009-2011年上報時間為(2.0±5.8)d,2009年上報時間為(2.2±5.6)d,2010年上報時間為(2.2±6.6)d,2011年上報時間為(1.4±4.9)d,分別對3年上報時間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為F=0.625,P=0.536>0.05,表明3年來的上報時間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2009-2011年我院不良反應上報時間一樣,為(2.0±5.8)d,反映我院3年來均做到及時上報ADR。
3.1 醫(yī)師、護士、藥師在ADR 監(jiān)測的作用 醫(yī)師、護士、藥師是作為ADR 上報的主要人群,由表1可知,并且藥師所上報的比例逐年上升,原因主要是隨著我院臨床藥學的發(fā)展,臨床藥師對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藥學臨護,并且引導醫(yī)師、護士正確看待ADR,強化其對ADR 的危害意識,提高醫(yī)師、護士對ADR 的警惕性,以促進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藥。
3.2 性別、年齡對ADR 的影響 由表2可知,男女性比例相當,與某些國內外報道的女性發(fā)生率略高于男性不同。ADR 在各年齡段均有出現(xiàn),表明ADR 可以各年齡段發(fā)生,具有發(fā)生的普遍性,其中20~59歲為ADR 高發(fā)年齡段,共占59.6%,其高發(fā)生率主要與我院就診人群年齡分布特點相關。其次為60歲以上老年患者年齡段占30.1%,該結果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肝、腎功能下降,導致藥物代謝減慢而發(fā)生藥物蓄積,并且老年人常有多有基礎疾病,服用藥物品種相對較多,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而致使ADR 發(fā)生率較高。因此,針對老年患者,應根據其具體藥物的藥效學、藥動學特征合理給藥,盡可能減少聯(lián)合用藥的品種數(shù),并且根據老年患者個體化的肝、腎功能調整給藥劑量,盡可能做到個體化給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3.3 不同給藥途徑對ADR 的影響 靜脈給藥方式引起的ADR 有247例,占85.4%,靜脈給藥相對于其他給藥途徑,更易發(fā)生ADR。由于靜脈給藥產生ADR 的因素較多,如靜脈注射液的pH 值、滲透壓、內毒素、微小粒子、防腐劑、穩(wěn)定劑等都可以成為誘發(fā)ADR 的因素。因此,應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選擇適當?shù)慕o藥途徑,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則,盡量避免因操作不規(guī)范、藥液配伍不當,濃度過高、配置藥液放置時間過長、滴注速度過快等引起的ADR。
3.4 加強抗微生物藥物和中藥的合理使用 289 例ADR中有79例為抗微生物藥物引起的ADR,并且主要以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青霉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為主。頭孢菌素類因其品種繁多、劑型差異大,導致的ADR 也較為常見。因此,應當重視抗微生物藥物ADR 的監(jiān)測,加強其管理,嚴格掌握用藥指征,按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進行合理應用,避免大劑量、不合理聯(lián)合用藥、長療程等因素所造成的抗菌藥物濫用和ADR 增多的現(xiàn)象。
由表4 可知,中藥所引起的ADR 占21.1%,排在第2位,中藥ADR 發(fā)生率高的主要原因為中藥成分復雜、工藝差異大、用法用量不正確等,并且常是超適應證用藥。以我院20例參麥ADR 為例,其中5 例為超劑量用藥(150~200 mL/次),3例為無適應證用藥(2例腦梗死后遺癥和1 例高血壓),1例是違反中醫(yī)辨證(非氣陰兩虛的冠心?。溆嘀饕獮榛颊邆€體差異所造成的ADR。因此,臨床應用中藥應嚴格按照適應證給藥,按照說明書用法用量給藥,在中藥給藥過程中加強巡查監(jiān)護[7]。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院289例ADR 的分析,靜脈給藥、抗微生物藥物、中藥是引起ADR 的主要原因,其ADR 表現(xiàn)主要為全身性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呼吸系統(tǒng)損害為主,并且嚴重ADR 占23.5%,因此,進一步加強ADR 監(jiān)測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建議臨床應用藥物一定要嚴格掌握用藥指征、明確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合理選擇藥品和給藥方式、注意患者既往藥物過敏史,減少合并藥物種類、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原則。
藥師在ADR 監(jiān)測中作用越來越大,藥師可通過收集所得的ADR 信息,通過回顧性分析,應用如Logistic分析法分析出某藥物發(fā)生ADR 的危險因素,從而制定出該藥物發(fā)生ADR 的危險因素,對具有危險因素的患者加強臨床藥學監(jiān)護,一方面可提高ADR 監(jiān)測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促進臨床安全用藥。
[1] Vessal G,Mardani Z,Mollai M.Knowledge,attitudes,and perceptions of pharmacists to ADR reporting in Iran[J].Pharm World Sci,2009;31:183-187.
[2] Lazarou J,Pomeranz BH,Corey PN.Incidence of AD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JAMA,1998;279:1200-1205.
[3] Millar JS.Consultation owing to ADR in a single perception.Br J Gen Pract,2001;51:130-131.
[4] 中國藥典.一部[S].2010:347.
[5] 陳新謙,金有穆,湯光.新編藥學物[M].1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5.
[6]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WHO 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72.
[7] 梁延平,鄭文文,孫永旭,等.150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3,33(4):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