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剛
(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設計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161005)
變速箱是組成落地銑鏜床重要部件之一,要保障機加過程中機床安全平穩(wěn)運行,變速箱中齒輪緊密嚙合、強度高是必備重要因素。實際設計中存在三軸空間結構的要求,在齒輪組的搭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配合齒數(shù)非整數(shù)現(xiàn)象,這就需要設計變位齒輪組。本文以變速箱一對變位齒輪組為計算對象,在滿足各設計要求同時,通過設計手冊計算和利用有限元計算相結合的方法,討論齒輪組的變位對設計過程的影響,為實際設計過程提供理論依據(jù),最大限度地獲得生產經濟利益。
圖1 顯示落地銑鏜變速箱為三軸傳動結構,齒輪1與齒輪2 之間傳遞約為71kW的功率和1500N·m 扭矩,齒數(shù)分別為21、49,壓力角為20°,模數(shù)為5mm,材料選擇為40Cr,齒部表面淬火硬度52HRC。由于空間結構限制,齒輪1 和齒輪2 以標準齒形成的軸距比實際軸距小約1mm 的距離,故此對該齒輪組進行變位處理:小齒輪1 的變位系數(shù)范圍為-0.4~0.4,間隔為0.2,大齒輪2 的變位系數(shù)根據(jù)小齒輪1 對應變化。
圖1 變速箱齒輪傳動示意圖
為了保證齒輪嚙合過程中傳遞運動的平穩(wěn)性,本文對變位齒輪組在各種情況下的重合度進行考察,根據(jù)如下公式:
其中:ε 為齒輪嚙合組的重合度;αai為齒輪i 齒頂壓力角,i=1,2;α′為變位齒輪嚙合角;α 為標準齒輪嚙合角;m 為齒輪模數(shù);Zi為齒輪i 的齒數(shù),i=1,2。
圖2 齒輪1 變位系數(shù)與重合度曲線圖
圖2 顯示重合度的變化曲線,其中橫坐標表示齒輪1 的變位系數(shù),縱坐標表示重合度。重合度隨著變位系數(shù)增加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總體上重合度數(shù)值維持1.5 以上,這表明上述的變位系數(shù)條件下的嚙合能夠保證齒輪連續(xù)穩(wěn)定傳動。
其中:σH為齒面接觸應力;σF為齒根彎曲應力;u 為傳動比;d1為齒輪對應的節(jié)圓直徑;T 為傳遞扭矩;m 為模數(shù);KA值選為1.5;KV值選為1.125;Kα值選為1;Kβ值選為1.15;ZE為齒輪彈性影響系數(shù),其值為189.8;ZH為區(qū)域系數(shù),其值為2.08;Zε為接觸強度重合度系數(shù);YF為外齒輪的齒形系數(shù);YS為載荷作用于齒頂時的應力修正系數(shù);Yε為彎曲強度重合度系數(shù)。
表1 變位齒輪副計算應力
表1 為齒輪1 和齒輪2 在不同變位系數(shù)配合下產生的計算應力,可以看出,不論接觸應力還是彎曲應力,齒輪1 的計算應力均明顯大于相對應的齒輪2 的計算應力,這表明小齒輪1在嚙合中是主要變形考察對象。在整個變位體系中齒輪1接觸應力的變化范圍約為總體應力的1%,而彎曲應力變化約占總體應力的7%,在本變速箱的設計條件下,變位系數(shù)的變化對齒輪彎曲強度影響顯著。
小齒輪1 的計算彎曲應力呈現(xiàn)下降趨勢。圖3 顯示變位系數(shù)由負到正的情況下齒輪1 的齒形輪廓的變化,正變位齒輪的分度圓齒厚大于標準齒輪分度圓齒厚,同時齒根處的圓弧凹槽逐漸變平,從而使其根部齒厚大于負變位系數(shù)齒輪的根部齒厚,因此其抗彎曲能力得到改善。
在實際變位齒輪設計過程中,應在滿足強度的范圍內,根據(jù)齒輪載荷、傳動結構、材質因素合理地選擇變位系數(shù),達到優(yōu)化設計的目的。
圖3 齒型輪廓變化圖
在三維模型提取變位齒輪組,導入ANSYS WORKBENCH力學模型中,對齒輪組采用智能劃分網格[2],如圖4所示,網格晶體單元設置為六面體,設置材料為40Cr,彈性模量為206GPa,泊松比為0.28,同時根據(jù)其相關聯(lián)的結構設立模型的邊界條件。
圖5 顯示齒輪組在嚙合瞬間的應變分布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小齒輪的應變量明顯高于大齒輪的應變量,這與理論計算中大、小齒輪的計算應力變化趨勢大體相同;嚙合處最大變形值為0.0008mm,滿足設計條件。
圖4 網格劃分模型
本文對變位齒輪在實際變速箱設計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同時通過理論計算和有限元相結合的方法對齒輪設計進行論證,結果表明在滿足強度要求的基礎上,應以嚙合組中小齒輪為主要考察對象,根據(jù)實際設計的需要通過調整變位系數(shù)方法達到優(yōu)化設計目的。
[1] 李杰,孫青軍,王樂勤.漸開線齒輪的接觸分析[J].工程設計學報,2009(1):45-49.
[2] 王寶昆,張以都.斜齒輪的參數(shù)化建模及接觸有限元分析[J].裝備制造技術,2007(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