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有志,劉 鑫
(1.南開大學商學院,天津300071;2.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天津300071)
在國際商務研究領域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或距離(cross-national distance)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化經(jīng)營所必須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很多學者基于不同理論或從不同視角對國家間的差距及其對跨國經(jīng)營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為止,學界還沒有給出一個全面的、多維度的框架來分析國家之間的差距(Berry等,2010)。20 世紀90年代中期,Kostova(1996)以制度理論為基礎研究了國家間的差距問題,并明確地提出了“制度距離”這一概念?!爸贫染嚯x”概念的明確提出,一方面為國際商務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論視角,另一方面也為研究跨國公司的經(jīng)營行為和戰(zhàn)略選擇提供了有力的解釋工具。十幾年來,西方學者對于制度距離的內(nèi)涵和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經(jīng)營行為與戰(zhàn)略決策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值得關注的成果。
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首先對有關制度距離內(nèi)涵的研究文獻進行了述評,接著介紹了制度距離衡量方法研究現(xiàn)狀,然后對制度距離的相關實證研究進行了評介,最后在剖析現(xiàn)有制度距離研究不足的基礎上對未來研究進行了展望。
國家之間的差距一直是國際商務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很多學者考察了國家之間固有的本質差異對于跨國公司經(jīng)營行為的影響。例如,Johanson和Vahlne(1977)從不同國家國民思維方式與認知差異的角度研究了國家之間的差別,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離”概念。Hofstede(1980)從文化價值的視角分析了國家之間的差別,并提出了“文化距離”概念(Kogut和Singh,1988)。
隨著制度理論的發(fā)展,組織的社會嵌入性特征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根據(jù)制度理論,組織內(nèi)嵌于國家特有的制度安排中,國家的制度環(huán)境會對組織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Busenitz等,2000)。在North(1990)看來,制度是一種社會游戲規(guī)則,或者更正式地說,制度是社會為了規(guī)范和塑造社會成員行為和人際關系而設計的規(guī)則。不同國家的制度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國家之間的制度差異會對企業(yè)的跨國經(jīng)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Peng,2002;Peng等,2008)。相似的制度環(huán)境會驅使組織采取相似的行為,而組織一旦跨越國界,就要面對不同的制度環(huán)境(Kostova,1996)。
Kostova(1996)研究了國家和組織層面的因素對跨國界組織行為的影響,她認為制度環(huán)境要比文化更能概括國家層面的影響因素。因此,Kostova(1996)把國家之間的差距理解為國家之間的制度環(huán)境差距,并明確提出了“制度距離”這一概念。她把制度距離定義為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制度環(huán)境差異,并且根據(jù)Scott(1995)提出的制度三維度(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理論框架,進一步把制度距離界定為國家之間在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三個方面所存在的差異。Kostova和Zaheer(1999)運用國家制度特征量表(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CIP)來測量國家在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三個維度上的制度特征,并將制度距離看作是母國和東道國在國家制度方面存在的差異。如圖1所示,跨國公司從母國向東道國輸出組織行為,必須適應接收單位所在國的制度,或者說組織行為的輸出必須跨越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制度距離。
圖1 制度距離概念圖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Kostova提出制度距離概念的貢獻主要在于用制度環(huán)境差異來分析和研究跨國經(jīng)營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并運用Scott(1995)的制度三維度劃分法來分析和衡量母國和東道國之間的制度環(huán)境差異??梢姡琄ostova在提出制度距離概念時把國家視為制度環(huán)境,并把國家間的差距理解為制度環(huán)境差異。
近年來,有學者(如Phillips等,2009)指出,Kostova對制度距離的界定過于狹隘并已經(jīng)過時,因而影響了制度距離這一重要概念的實用性和解釋力。他們認為,應該基于新組織制度理論的最新發(fā)展(Greenwood等,2008)來重新界定制度距離的內(nèi)涵。相比于新制度經(jīng)濟學,新組織制度理論拓展了制度環(huán)境的分析層面,更加關注組織所處的制度環(huán)境。Kostova提出的制度距離以新制度經(jīng)濟學為理論基礎,以國家作為分析單位。其實,國家并不是分析制度最合適的層面,企業(yè)在開展跨國經(jīng)營活動時要面對比單個國家更加復雜的制度環(huán)境。例如,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歐盟成員國在規(guī)制、規(guī)范甚至認知方面都變得更加趨同。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應該被看作一個制度環(huán)境,而不能將其割裂開來基于不同成員國來分析制度環(huán)境。因此,分析制度距離應該突破國家的界限,將分析層次延伸到不同層面,以便全面考慮影響組織行為的制度因素(Fujita 和Krugman,2004)。新組織制度理論認為,應該把組織場域而不是單個組織或國家,作為分析制度化組織形式和行為方式的基本單位(Morgan 和Kristensen,2006)。組織場域是介于組織和社會之間的一個中間層級,是指在組織與社會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行為主體和因素,其中包括關鍵供應商、顧客、規(guī)制機構以及提供相似產(chǎn)品和服務的其他組織(Dimaggio 和Powell,1983)。組織場域對于社會共識的達成、社會行為的普及和再現(xiàn)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Scott,1994和1995)。把組織場域作為分析制度環(huán)境的基本單位,就可以把新組織制度理論下的制度距離概念擴展到多個分析層面,而不再拘泥于國家層面,這樣的多層面分析更加貼近企業(yè)跨國經(jīng)營要面對的現(xiàn)實制度環(huán)境。
根據(jù)新組織制度理論,制度反映人們的行為方式,源自于人們的共同認知以及必須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Greenwood等,2008)。制度并不是一個“有或無”的二元對立概念,制度的形成具有動態(tài)特征,也就是說,制度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這種動態(tài)漸進性表現(xiàn)為不同國家在制度建立和實施方面存在的程度上的差異。比如,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相對于印度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制度化程度就要高許多。因此,Phillips 等(2009)強調(diào)指出,在研究國家之間的制度距離時應該考慮相關國家的制度化程度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制度距離概念并不是對國際商務研究常用的另外兩個反映國家間距離的概念(心理距離和文化距離)的摒棄,而是一種包容、借鑒與整合。Kostova(1996)采用Scott(1995)的制度三維度劃分法,把制度距離分為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基本涵蓋了心理距離和文化距離的內(nèi)涵。在Kostova(1996)提出制度距離概念之前,許多學者并沒能正確理解心理距離和文化距離兩者之間的差異,而是在研究應用時混淆了這兩個概念(Fletcher 和Bohn,1998;Eriksson 等,2000)。根據(jù)心理距離概念的提出者Johanson和Vahlne(1977)的觀點,這里的“心理”是指個人的心靈和思想,與個人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密切相關(Simpson和Weiner,1989),心理距離是指個人對阻礙母國與外國交往的國家間差異的感知。而文化距離則指不同民族或者國家之間的文化差別,而不像心理距離那樣強調(diào)個人感知差異(Sousa和Bradley,2006)。由此可見,文化距離反映的是國家層面而非個人層面的差異。從分析層面來看,制度距離的分析層面是制度環(huán)境(Kostova,1996和1999;Philips等,2009),因此,制度距離的三個維度(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可以涵蓋個人和國家兩個不同的層面。文化是思維的運行范式(Hofestede,1980),文化具有認知屬性(Hofstede和Bond,1988)。同時,根據(jù)Hofestede的文化四維度劃分法,社會價值觀(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社會行為規(guī)范(權力距離)是文化特征的體現(xiàn),因而文化又具有社會規(guī)范的意義(Eden 和Miller,2004)。由此可見,從內(nèi)涵上看,文化距離的認知屬性和社會規(guī)范屬性可以歸入制度距離認知和規(guī)范維度,而心理距離所強調(diào)的個人感知差異則可以歸入制度距離的認知維度。綜上所述,從分析層面和概念內(nèi)涵的角度看,制度距離是對文化距離和心理距離概念的綜合,體現(xiàn)了對此前國家間差別研究成果的包容與完善。
表1 心理距離、文化距離與制度距離比較
自制度距離概念提出以來,許多學者把制度距離運用于國際商務研究,尤其是考察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差距。為了有效運用制度距離來分析和解釋跨國公司的跨國經(jīng)營活動,學者們采用了許多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國家之間的制度距離。Kostova沿用Scott(1995)的制度三維度劃分法來劃分制度距離維度的做法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認可,學者們分別從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維度來量化制度距離。
首先,基于規(guī)制維度的制度距離測度。規(guī)制是指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來進行管制,因此,研究者往往通過比較國家之間在法律制定、實施力度和法律體系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來衡量規(guī)制維度的制度距離。有些學者根據(jù)自己的研究需要來考察某個具體方面規(guī)制維度的制度距離。例如,Kostova(1996)在研究跨國公司向東道國轉移質量管理行為時,采用跨國公司母國與東道國之間存在的產(chǎn)品和服務質量管理法規(guī)差異來衡量規(guī)制維度的制度距離。Salomon和Wu(2012)在研究跨國銀行的跨國經(jīng)營行為時,通過衡量銀行業(yè)務規(guī)制、競爭規(guī)范、資本監(jiān)管、從業(yè)人員行為規(guī)范、存款保險計劃等方面的差異來反映銀行跨國經(jīng)營所面臨的規(guī)制性制度距離。而另一些學者則是基于對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綜合評價來測量規(guī)制性制度距離。例如,Gaur 等(2007)采用《世界競爭力年鑒》(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中的量表來衡量國家層面的制度環(huán)境差異。他們用量表中國家財政政策、政治透明度、反壟斷規(guī)制、知識產(chǎn)權保護、司法體系效率、通貨膨脹、關鍵行業(yè)市場支配程度等七個指標來衡量國家之間的規(guī)制性制度距離(Gaur等,2007)。Chao和Kumar(2010)采用世界經(jīng)濟論壇在《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中采用的六個指標(即反壟斷法實施、法律對契約的保護、仲裁公正性、公民對爭端解決機制的依賴程度、制度穩(wěn)定性和警方對公民安全的保護)來衡量國家間的規(guī)制性制度距離。
其次,學者們常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來測量規(guī)范和認知維度的制度距離。第一種方法是用社會對某種行為的共識或者某種社會公認的行為規(guī)范來衡量規(guī)范維度的制度距離,而用社會價值觀差異來衡量認知維度的制度距離。例如,Busenitz等(2000)通過比較不同國家公民在創(chuàng)業(y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差異來衡量規(guī)范維度的制度距離,通過比較人們在認可創(chuàng)業(yè)行為和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存在的差異來衡量認知維度的制度距離。Guar等(2007)采用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政府腐敗程度、政府干預經(jīng)濟的程度、政府行為透明度等來衡量規(guī)范維度的制度距離(Gaur等,2007)。Pogrebnyakov和Maitland(2011)把國家間語言和宗教差異作為國民認知差異來衡量國家間認知維度的制度距離。第二種衡量規(guī)范和認知維度制度距離的方法就是借用文化距離衡量方法。Hofstede(1980)認為,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集權和分權、不確定性規(guī)避、性別差異以及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差異。Kogut和Singh(1988)根據(jù)Hofstede(1980)提出的四維度文化測量指標開發(fā)了一個衡量國家間文化差異的模型。由于文化距離可以歸并到制度距離的規(guī)范和認知維度,因此,很多學者采用Kogut和Singh的文化距離量表(簡稱“KS量表”)作為替代量表來衡量國家間規(guī)范和認知維度的制度距離。例如,Jensen和Szulanski(2004)用KS量表衡量了規(guī)范和認知維度的制度距離,研究了制度距離對跨國適應行為和知識轉移行為的影響;Higón和Antolín(2012)運用KS量表來衡量國家之間的制度距離,并研究發(fā)現(xiàn)了制度距離在研發(fā)活動影響跨國公司東道國績效的過程中發(fā)揮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西方學者基于制度距離視角對跨國公司的經(jīng)營活動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證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從近十幾年的文獻來看,基于制度距離的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組織行為轉移的影響,二是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戰(zhàn)略選擇的影響,三是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海外經(jīng)營績效的影響
組織行為轉移是跨國公司開展跨國經(jīng)營活動必須采取的一種最基本的行為轉移方式,主要是指跨國公司把其在母國的經(jīng)營行為轉移復制到海外子公司,目的在于把公司的核心能力以及先進技術、經(jīng)驗和知識轉移到海外子公司進行共享,以便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們的效能。在組織行為轉移過程中,跨國公司必然要面對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制度距離。因此,學者們紛紛實證檢驗制度距離對于具體不同的組織行為轉移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制度距離概念的提出者Kostova(1996)早在提出制度距離概念時就把制度距離作為解釋變量,以美國跨國公司在10個不同國家設立的110家子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了美國跨國公司轉移質量管理行為的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制度距離是影響母公司能否成功地把質量管理行為轉移到海外子公司的一個重要因素。Kostova和Roth(2002)以制度距離為解釋變量考察了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子公司員工認可從母公司轉移來的組織行為的程度以及組織行為轉移成功率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與子公司員工認可程度和組織行為轉移成功率顯著負相關:制度距離越大,子公司員工的認可程度和組織行為轉移成功率就越低。Jensen和Szulanski(2004)通過問卷調(diào)查(先確定公司轉移哪些組織行為,然后分析特定的組織行為轉移),以122個獨立的組織行為轉移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在組織轉移行為適應性調(diào)整的過程中制度距離對子公司員工的接受意愿以及知識轉移難度的影響,結果表明:制度距離越大,子公司員工的接受意愿就越弱,知識轉移和適應性調(diào)整的難度也就越大。
跨國公司在決定實施全球一體化戰(zhàn)略還是多國本土化戰(zhàn)略時必然要分析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和相關行業(yè)的特點,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則先要決定進入哪個東道國市場和以什么方式進入(即所謂的“去哪里”和“怎么去”問題),在決定了要進入的東道國市場之后又要選擇采取什么策略來適應東道國市場環(huán)境并處理好與當?shù)乩嫦嚓P者之間的關系(即所謂的“怎么做”問題)。不少學者研究了制度距離如何影響跨國公司對進入市場和進入方式的選擇。Xu和Shenkar(2002)認為,實施全球一體化戰(zhàn)略的跨國公司為了降低在東道國市場開展經(jīng)營活動的風險,會選擇與母國規(guī)范和認知性制度距離較小的東道國市場,而實施多國本土化戰(zhàn)略的跨國公司則更看重在東道國當?shù)亟?jīng)營的自主性,因而會選擇與母國有較大規(guī)范和認知性制度距離的東道國市場。Eden和Miller(2004)在考察國家間規(guī)制和規(guī)范性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所有權策略①選擇的影響時指出:隨著規(guī)制性制度距離的增大,跨國公司會傾向于選擇特許經(jīng)營或完全持股這兩種極端的所有權策略,而規(guī)范性制度距離的增大則會驅使跨國公司選擇居于以上兩種策略之間的所有權策略,即參股而不是控股。但以上幾位作者只提出了有關制度距離和戰(zhàn)略選擇之間關系的觀點,并沒有進行實證檢驗。有學者依據(jù)他們的理論分析結論實證檢驗了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戰(zhàn)略選擇的影響。例如,Schwens等(2011)以227家德國中小企業(yè)作為樣本實證考察了非正式的制度距離和正式的制度風險對跨國經(jīng)營戰(zhàn)略制定和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結果表明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非正式制度距離會顯著影響跨國公司的跨國經(jīng)營戰(zhàn)略制定和市場進入方式選擇。Pogrebnyakov和Maitland(2011)從國家和行業(yè)兩個層面,運用比例風險模型考察了制度距離對企業(yè)國際化進程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母國和東道國在國家和行業(yè)層面的制度距離與企業(yè)進入東道國市場的時機顯著負相關。最近的相關研究開始關注制度距離如何影響跨國公司進入東道國之后的戰(zhàn)略選擇。比如,Salomon 和Wu(2012)用制度距離考察了跨國銀行在進入東道國市場以后表現(xiàn)出來的戰(zhàn)略同質化偏好。他們發(fā)現(xiàn),東道國和母國之間的制度距離越大,跨國銀行采取同質化戰(zhàn)略的可能性越高。
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經(jīng)營績效與國家之間的制度距離密切相關。當制度距離較小時,海外子公司可以借助母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來獲取高績效;但當制度距離較大時,海外子公司就要設法應對陌生風險、歧視風險和關系風險(Zaheer,2002)。海外子公司的生存與績效表現(xiàn)往往由多個因素決定,如母公司的核心能力、既往跨國經(jīng)營經(jīng)驗、控股比例、國際化戰(zhàn)略與資源的匹配程度等,現(xiàn)有相關研究主要關注制度距離對這些因素與經(jīng)營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因而在具體的實證檢驗中大多把制度距離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而不是解釋變量。比如,Gaur和Lu(2007)基于制度理論和組織學習理論,以日本跨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作為樣本,運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考察了控股比例、制度距離和東道國運營經(jīng)驗對子公司生存的影響,結果表明:制度距離越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就越高,子公司的生存幾率也越大。Gaur等(2007)以2952家日本企業(yè)在48個國家設立的12997家子公司為樣本考察了制度距離對海外子公司人力資源戰(zhàn)略與經(jīng)營績效關系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在母國和東道國制度距離較大的情況下,日本企業(yè)傾向于向子公司外派員工以有效轉移母公司的管理實踐和核心能力,但外派員工能否對海外子公司的績效產(chǎn)生正效應則取決于制度距離的調(diào)節(jié)作用。Chao和Kumar(2010)考察了跨國公司的國際多元化能否提升公司績效的問題,并著重探討了制度距離對國際多元化與公司績效間關系的影響作用。他們以《福布斯》2004年度全球500強企業(yè)為樣本,證實了規(guī)制和規(guī)范維度的制度距離顯著負向調(diào)節(jié)國際多元化水平對公司績效的影響。Higón和Antolín(2012)考察了制度距離對海外子公司的研發(fā)回報的影響,結果表明國家間的制度距離越大,子公司的研發(fā)回報就越低。
表2對近年來有關制度距離的主要實證研究文獻進行了匯總。
表2 制度距離相關實證研究匯總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跨國公司在世界經(jīng)濟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跨國公司的經(jīng)營行為、戰(zhàn)略選擇等問題自然就成了國際商務研究的重要課題。制度距離概念的提出和發(fā)展為研究跨國公司的經(jīng)營行為和經(jīng)營績效、分析和解釋跨國公司的戰(zhàn)略選擇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本研究從制度距離概念內(nèi)涵的界定與拓展、制度距離的衡量與測度以及制度距離實證研究三個方面,對國外既有的制度距離研究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回顧和分析?;谝陨匣仡櫤头治霾浑y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制度距離研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不足之處,亟待未來研究加以完善。下面從概念、測量和實證三個方面來總結現(xiàn)有研究不足并指出未來研究方向。
首先,制度距離概念的提出和拓展都是基于制度理論的發(fā)展(Kostova,1996和1999;Phillips等,2009)。雖然基于制度距離的國際商務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迄今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Kostova(1996)最初提出制度距離概念時強調(diào)把國家作為制度環(huán)境來衡量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并借用Scott(1995)的制度三維觀來劃分制度距離的構成維度。后續(xù)研究直接用制度距離概念來探討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行為的影響(Zaheer 和 Mosakowski,1997;Lu 和 Hwang,2008)。也就是說,基于制度距離的國際商務研究還只是借用其他領域成熟理論(即制度理論)來解釋跨國經(jīng)營問題,而沒有致力于發(fā)展制度距離理論。理論是對有關現(xiàn)象的若干概念在特定條件下所存在關系的陳述。理論的重要功能在于通過清晰梳理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解釋復雜現(xiàn)象或者事件發(fā)生的原因與脈絡(陳昭全和張志學,2008)。現(xiàn)有的制度距離研究并沒有把制度距離作為基礎概念,與國際商務研究中描述跨國公司經(jīng)營行為的其他核心概念(如“跨國經(jīng)營成本”、“外來者劣勢”②等)進行整合。未來研究應該清晰界定制度距離與相關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對它們進行必要的整合,以便建立涵蓋范疇更廣、普適性更強的理論框架;同時還應該借鑒相關概念的研究成果來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和描述制度距離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跨國公司行為的機理。
其次,現(xiàn)有研究都是從規(guī)制、規(guī)范和認知這三個制度構成維度來衡量國家之間的制度距離。具體而言,對于規(guī)制維度的制度距離,學者們不是用特定領域的規(guī)制措施(如質量管理、銀行經(jīng)營方面的規(guī)制措施),就是用反映國家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差異的指標來衡量國家之間的差異;而對于規(guī)范和認知維度的制度距離,多數(shù)學者借用Kogut 和Singh的文化距離測量模型來測量國家之間的差別??梢?,現(xiàn)有研究并沒有為制度距離量身定制量表,而只是致力于為制度距離尋找合適的替代量表和變量。未來相關研究可借鑒Berry(2010)從經(jīng)濟、政治、知識等多個方面來細化國家間差異測量指標的做法,深入研究制度距離的構成維度,并開發(fā)更具普適性的制度距離量表,以便為制度距離實證研究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工具。
最后,現(xiàn)有的制度距離實證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具體而言,第一,現(xiàn)有實證研究大多采用基于截面數(shù)據(jù)的OLS回歸模型,而很少使用基于面板數(shù)據(jù)的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在考察制度距離影響不同國家的跨國公司經(jīng)營行為時,必須注意公司本身的個體特征(無論是否隨時間變化)對研究結果可能造成的干擾。因此,在進行制度距離實證研究時,最好采用基于面板數(shù)據(jù)的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同時,隨著SDC、Orsis、Compustat等數(shù)據(jù)庫的不斷完善,有關跨國公司的面板數(shù)據(jù)越來越容易獲得,因此,未來研究應該多采用面板數(shù)據(jù),并結合使用與面板數(shù)據(jù)匹配的模型來進行制度距離實證研究,這樣才能得出更加穩(wěn)健、可信的實證結論。第二,現(xiàn)有的制度距離實證研究主要是檢驗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的影響,而且僅從管理行為轉移、東道國市場和進入模式選擇以及經(jīng)營結果三方面中的某一方面來考察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的影響,既沒有綜合考慮以上三個方面對跨國公司的綜合影響,也沒有考察跨國公司對制度距離可能產(chǎn)生的反作用。制度是動態(tài)演化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Bowles,2006),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都會因外界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而導致制度演化。隨著制度的演化,國家之間的制度距離也會發(fā)生變化??鐕驹跂|道國的經(jīng)營行為和結果會對當?shù)仄髽I(yè)的行為、行業(yè)慣例等產(chǎn)生影響??鐕咀鳛樾袨橹黧w同時在多個不同的制度環(huán)境中開展經(jīng)營活動,因此,它們的跨國經(jīng)營行為也會影響相關的制度環(huán)境。據(jù)此,未來研究應該考察制度距離與跨國經(jīng)營之間的相互影響,探討跨國經(jīng)營對東道國制度演化以及母國與東道國制度距離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三,現(xiàn)有的制度距離實證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發(fā)達國家跨國公司為樣本完成的。與發(fā)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新興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跨國公司比較缺乏跨國經(jīng)營經(jīng)驗,母國的制度化程度相對較低。一旦進入發(fā)達國家市場開展經(jīng)營活動,新興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跨國公司就要面對比較成熟、健全的制度環(huán)境以及發(fā)達國家當?shù)仄髽I(yè)的競爭,因此極有可能做出不同的戰(zhàn)略選擇,并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同時,新興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跨國公司在組織結構、公司治理和跨國經(jīng)營管理等方面也與發(fā)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存在巨大的差異(Ramamurti和Singh,2008;Gammeltoft,2008),所有這一切都會導致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在發(fā)達東道國制度環(huán)境中遇到新的問題、面對新的挑戰(zhàn)。因此,未來基于制度距離視角的相關實證研究應該以新興市場經(jīng)濟國家的跨國公司為研究樣本,考察制度距離對這類跨國公司的經(jīng)營行為和戰(zhàn)略選擇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2013)指出,我國企業(yè)實現(xiàn)轉型升級的路徑是從低端的國際分工向研發(fā)、設計、品牌的高附加值價值環(huán)節(jié)延伸。我國企業(yè)抓住歷史機遇進行海外并購、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是當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因此,后續(xù)相關研究應該綜合考慮我國企業(yè)所面臨的國內(nèi)外經(jīng)濟環(huán)境等情境因素及其自身的特征因素,深入探討制度距離對我國企業(yè)跨國經(jīng)營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以便為我國企業(yè)成功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提供有益的對策建議。
注釋:
①所有權策略(ownership strategy)是指跨國公司為了規(guī)避海外經(jīng)營風險和不確定性,在進入東道國市場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持股比例或調(diào)整持股比例。Xu和Shenkar(2002)把跨國公司用持股比例來控制東道國經(jīng)營風險的策略稱為所有權策略。
②2002年《國際管理雜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第8期在Luo和Mezias兩位學者的倡導下推出專輯解釋了這兩個概念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國內(nèi)學者任兵和鄭瑩(2012)已經(jīng)對跨國經(jīng)營成本和外來者劣勢這兩個概念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述評。
[1]Aguilera R V and Jackson G.The cross-national divers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Dimensions and determina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3):447-465.
[2]Berry H,et al.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cross-national dist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9):1460-1480.
[3]Busenitz L W,et al.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Unlocking entrepreneurial phenomena[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994-1003.
[4]Chao M C H and Kumar V.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dista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diversit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45(1):93-103.
[5]Dimaggio P and Powell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6]Eden L and Miller S.R.Distance matters:Liability of foreignness,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ownership strategy[J].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4,16(3):187-221.
[7]Fujita M and Krugman P.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Past,present and the futur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4,83(1):139-164.
[8]Gaur A S and Lu J W.Ownership strategies and survival of foreign subsidiaries:Impacts of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experie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1):84-110.
[9]Gaur A S,et al.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staffing strategies,and subsidiar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4):611-636.
[10]Greenwood R,et al.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M].London:Sage,2008:131-137.
[11]Higón D A and Antolín M M.Multinationality,foreignness and institutional distance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R&D and productivity[J].Research Policy,2012,41(3):592-601.
[12]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CA:Sage,1980:33-41.
[13]Hofstede G and Bond M H.The Confucius connection:From cultural roots to economic growth[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8,16(4):5-21.
[14]Jensen R and Szulanski G.Stickiness and the adap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in cross-border knowledge transf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6):508-523.
[15]Johanson J and Vahlne J 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1):23-32.
[16]Kogut B and Singh H.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3):411-432.
[17]Kostova T.Success of the transnational transfer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D].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6:9-21.
[18]Kostova T and Zaheer S.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64-81.
[19]Kostova T and Roth K.Adoption of an organizational practice by subsidiar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Institutional and relational effec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1):215-233.
[20]Morgan G and Kristensen P H.The contested space of multinationals:Varieties of institutionalism,varieties of capitalism[J].Human Relations,2006,59(11):1467-1490.
[21]North D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79-183.
[22]Peng M W.Towards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business strateg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2):251-267.
[23]Peng M W,et al.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5):920-936.
[24]Phillips N,et al.Rethinking institutional distance:Strengthening the tie between new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9,7(3):339-348.
[25]Pogrebnyakov N and Maitland C F.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mobile operato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1,17(1):68-82.
[26]Rao A N,et al.Governments,reciprocal exchange and trust among business associat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1):104-118.
[27]Salomon R and Wu Z.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local iso-morphism strateg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2,43(4):343-367.
[28]Schwens C,et al.The moderating impac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formal institutional risk on SME entry mode choi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2):330-351.
[29]Scott W R.Conceptualizing organizational fields:Link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al systems[A].Derlien H-U,et al(Eds).Systemrationalitat und partial interesse[C].Baden-Baden,Germany:Nomos Verlagsgesellschaft,1994:203-221.
[30]Scott W 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5:39-50.
[31]Xu D and Shenkar O.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4):608-618.
[32]Zaheer S.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redux:A commenta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2,8(3):351-358.
[33]陳昭全,張志學.管理研究中的理論建構[A].徐淑英等,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0-81.
[34]任兵,鄭瑩.外來者劣勢研究前沿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jīng)濟與管理,2012,(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