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春蓮 崔彩霞
1.山東省濰坊市直機關醫(yī)院,山東濰坊 261061;2.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濰坊 261100
真菌性鼻竇炎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隨著臨床治療中抗生素濫用情況加重和各類激素的長期不合理攝入,這種疾病的發(fā)病率近年來不斷上升。傳統(tǒng)治療方式以上頜竇根治術來清除病灶,但是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介入治療,鼻內鏡的使用為真菌性鼻竇炎的根治開拓了一條的新的道路,臨床治療效果也較好,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恢復有著積極作用[1]。本次研究選取2009年4月~2012年6月入我院進行治療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4月~2012年6月間入我院進行治療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研究患者均結合臨床檢查和病史確診為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齡28~79歲,平均(45.3±4.2)歲,病史5個月~16年,平均(3.2±1.7)年。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發(fā)病,右側患者20例,左側患者11例,上頜竇發(fā)病15例,多竇發(fā)病16例?;颊咧饕憩F為頭暈頭痛、壓痛、鼻塞、流涕、膿性涕、血涕、鼻臭等,其中中鼻道有息肉患者5例,中鼻道膿性分泌物伴下鼻甲腫大患者9例,鼻中隔偏曲5例。鼻內鏡檢查和CT掃描結果顯示,22例患者上頜竇密度增高,并有鈣化灶,26例患者鼻竇腔內有高密度軟組織影,成不均勻點狀分布;6例患者上頜竇內鼻骨質破壞[1]。少數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壓、胃腸病等原發(fā)疾病。將62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實施負壓置換治療,研究組鼻內鏡下行真菌性鼻竇手術治療。負壓置換療法:清潔患者鼻腔,使用鼻甲黏膜收縮劑1%麻黃素噴滴鼻腔,配合患者呼吸和吸引器完成負壓治療。研究組患者實施局麻或全麻,開放鼻竇使用鼻內鏡輔助清除竇口壁道上的復合體病變,切除鉤突,咬開篩泡,吸盡竇腔內膿液,篩竇有病變者開放篩竇,吸盡竇腔內分泌物,徹底清除竇腔內病變組織,真菌團。對鼻道有息肉者實施切除,膨脹海綿填塞止血[2]。手術中要注意保留鼻竇黏膜,經常用生理鹽水清洗,手術結束時做好止血工作[3],切除組織分泌物進行病理切片和真菌培養(yǎng)。術后患者全身應用抗生素和止血藥,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取出鼻腔填塞物,并使用生理鹽水清洗,應用類固醇激素噴霧劑進行清理?;颊叱鲈汉竺吭露ㄆ趶蜋z,直到肉芽和痂皮等全部清除。術腔局部上皮化良好為止。
根據真菌性鼻竇炎臨床康復標準和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制定治愈、好轉、無效3個判斷標準,跟蹤復查至少6個月。治愈:患者癥狀消失,無膿性分泌物及真菌團塊,竇口開放良好,術腔上皮化;好轉:有膿性分泌物無真菌團塊,術腔上皮化,竇口開放;無效:竇口閉塞或開放不良,有分泌物及真菌團塊等[4]。以治愈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臨床所得數據均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效率對比情況見表1。從表中對比情況來看,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96.7%明顯高于對照組80.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63,P<0.05)。術后對照組患者復發(fā)3例,研究組無復發(fā),研究組患者未出現并發(fā)癥,手術切口上皮化,治療效果較好。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率對比情況[n(%)]
真菌性鼻竇炎的致病真菌是曲霉菌,當患者身體免疫力下降或竇口鼻道復合體解剖異常時會發(fā)生這種疾病,臨床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真菌性鼻竇炎在臨床中有多種分型,比如侵襲型、非侵襲型、變態(tài)反應型等,不同類型在臨床表現和病理進程方面也有所差別,比如侵襲型發(fā)病進展迅速,以真菌侵犯血管引起栓塞導致組織迅速壞死為主要特征[5]。本次研究選取非侵襲型患者,病情相對進展緩慢,在對真菌具有一定免疫抑制力的患者身上較為常見,且多侵犯一個鼻竇,在臨床中發(fā)生幾率最高。非侵襲性真菌鼻竇炎的臨床診斷難度并不高,臨床表現也較為典型,結合CT檢查能夠迅速確定患者病灶情況,可以說CT對于真菌性鼻竇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真菌性鼻竇炎臨床手術治療的關鍵在于清除病灶,保持鼻腔的良好通氣,改變真菌生存環(huán)境,傳統(tǒng)經尖牙窩入路及經鼻內鏡鼻竇手術都能達到這種效果,但是上頜竇根治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幾率都較高。鼻竇炎傳統(tǒng)治療方式主要是清理鼻竇黏膜,但是在術后易出現復發(fā),手術效果無法保證,利用鼻內鏡實施手術是在重新認識了鼻竇微觀解剖組織的基礎上實行的新手術,關鍵在于解讀鼻竇復合體的阻塞,以保護鼻竇黏膜為首要[6],方便其恢復引流,這種手術方式不僅是手術器械上的進步,更是手術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術式的改進,新的術式不僅有效清除了病灶,對于患者正常鼻竇功能的恢復也起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此次治療分別使用負壓置換療法和鼻竇手術,使用鼻內鏡輔助結果不僅顯著提升了治療總有效率,且患者無復發(fā),術后康復情況也較好,未出現并發(fā)癥,對比負壓療法來說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使用鼻內鏡輔助手術,不僅能夠更好的擴大竇口,糾正竇口鼻道復合體的解剖變異情況實現長期鼻腔鼻竇通暢引流,同時在清除篩竇等方面也更具優(yōu)勢,術后復查時應用鼻內鏡能夠很好的做好跟蹤隨訪,降低患者復發(fā)率。使用鼻內鏡應用安全性高,對于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具有積極意義。對好轉的6例患者進行總結,結果發(fā)現因上頜竇開口太小,引流不通暢,經擴大上頜竇開口后治愈。1例復發(fā)患者,因鼻中隔偏曲引起引流不暢,經2次手術矯正鼻中隔后治愈。由于使用鼻內鏡輔助手術需要經由鼻內路徑,因此手術過程中要加強精細操作,以免因侵襲性操作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創(chuàng)傷,在清除病灶組織時如有必要需考慮實施鼻道開窗手術,以便能夠完全清除病菌,降低復發(fā)率,術后也要做好相應的護理,確?;颊叩慕】祷謴蚚7]。
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適當應用抗真菌藥物如類固醇或者進行免疫治療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效果,雖然臨床研究在其產生不良反應方面尚未得出確定性成果,比如損害肝功能、使谷氨酸丙酮酸轉氨酸升高、消化道異常反應或者視覺障礙等,但是適當應用抗真菌藥物對于患者的臨床康復治療具有一定積極效果,其余還需加強臨床實踐和研究,以更好的提升治療效果,提升患者康復質量。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試試真菌性上頜竇炎手術治療效果較好,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和復發(fā)幾率都較低,臨床應用價值高。但是要掌握好手術技巧,上頜竇開口要足夠大,如局部并發(fā)其它疾病如鼻中隔偏曲等,最好同期手術處理。
[1] 劉雄光,周慶,蘇宇寧,等.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真菌性鼻竇炎[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0,20(5):416.
[2] 邱金元,焦晉閩,賴建忠,等.鼻內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2,31(2):52-53.
[3] 蘇俊,陶澤璋,孔勇剛,等.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竇炎55例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21(23):1075.
[4]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2007年,??冢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8,33:134-135.
[5] 譚業(yè)農,牟忠林,趙質彬,等.真菌球型蝶竇炎臨床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1,14(2):105-106.
[6]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33(3):134.
[7] 張革化,李源.真菌性鼻-鼻竇炎發(fā)病相關因素及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1(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