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淑瓊
史鑒
縣令朱梓“安邊十三策”
□文/鄭淑瓊
朱梓,字孔材,號柳津,生于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江蘇淮安府贛榆縣沙河鎮(zhèn)人。據(jù)貴州《天柱縣志》載,朱梓從小就聰穎勤奮,有勇有謀,成績名列前茅。他十歲時就幫助做屠夫的父親朱春解決了一大難題。
當時屠夫要想在天柱站穩(wěn)腳跟,需得到當?shù)馗粦舻谋幼o。有一年春節(jié)臨近,一孫姓大戶對朱春說:“今年你送一百斤左右的豬頭到我家,我當面付錢?!敝齑阂宦犐盗耍胍粋€豬頭一百斤,那整豬不得八百斤以上?于是他四處尋找八百斤以上的大肥豬,眼看馬上過春節(jié)了,還是一無所獲。朱春發(fā)愁地天天唉聲嘆氣,家人問他緣由,他如實相告。十歲的朱梓一聽,琢磨后笑說:“爹,孫家這是要你送禮呢?!?/p>
朱春這才茅塞頓開,次日即宰了一頭二百來斤的肥豬,砍去四蹄,割下豬尾巴塞入豬嘴中,抬進孫家。孫家老爺一看,哈哈大笑,當即付錢,細問得知是朱梓解的謎,盛贊他聰明。
朱梓的父親是屠夫,而屠夫在當時社會屬下九流,他們的子弟不能入科場。朱梓一次與一富家子弟發(fā)生口角,受到欺凌,便憤然輟學,拜師學武。年輕的朱梓身材魁梧,眉目清秀,輕財重義,尊師愛友,深得師父厚愛,得到真?zhèn)?,出師后考入淮安府任蕭曹掾。他看到獄中無井,便捐銀5兩鑿井,方便官吏和囚犯的生活。
一年冬天,他因公事路過高郵,見河邊饑民奄奄一息,而自己又著急回淮安辦事。他就拿出自己全部的積蓄,委托當?shù)氐募澥抠I200石米賑濟饑民,每人每日給米一升,使百余饑民得以度日。
萬歷十九年(1591年),朱梓以三考補天柱知縣。朱梓到天柱上任時,正是農(nóng)民起義在清水江沿線作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朱梓的親友都勸他不要前去赴任,但他還是冒著危險來到“獠夷雜居”之區(qū)。
一到任,朱梓就深入村寨,了解民情,進行調(diào)查研究。他滿懷信心地說:“天下無不治之區(qū),視方略如何爾?!庇谑撬]見巡撫江鐸,上奏他的治縣方略“安邊十三策”。
“安邊十三策”的具體內(nèi)容為:選購良種,教民耕種;延請工匠,教民織造;蛇獸為害,率卒捕獵;推行婚嫁,嚴禁亂交;聘師辦學,課教蒙童;完善組織,建立保甲;開辟集市,促進交易;修建衙署,整修街道;頒布鄉(xiāng)約,整頓治安;修建倉廩,積粟防饑;栽種花果,招引外商;整鐘鼓洞,以供游覽;親自斷案,破除迷信。
江鐸仔細閱讀“安邊十三策”后,深表贊賞,讓朱梓大膽地付諸實施。朱梓親自挑選強壯兵丁50人,訓練一個月后,發(fā)給他們四套不同顏色的衣服。十幾天后閱兵示威,采取單個隊伍檢閱,士兵們在隱蔽處更換四套衣服,往返演示。百姓不知內(nèi)幕,以為朝廷的軍隊來了,立即變得安分守己。隨后,朱梓又帶著這些士兵嚴打劫掠者,寬嚴相濟,德威并施,社會得以穩(wěn)定,百姓得以安寧。
治安穩(wěn)定后,朱梓開始修筑城樓,東修迎恩樓,南修迎薰樓,西修懷遠樓,北修拱極樓。同時,開展清理田賦工作,開墾農(nóng)田,興修水利,開渠筑壩,引水分洪?!爸旃炙笔箍h城南坡腳下的六百多畝稻田旱澇保收,遺跡至今猶存。他還在清水江沿岸興建新市鎮(zhèn)(今甕洞鎮(zhèn))、清江鎮(zhèn)(今遠口六池)、新民鎮(zhèn)(六池對面)、遠口鎮(zhèn)四個集鎮(zhèn),極大地促進了天柱的木材交易和集市貿(mào)易的發(fā)展。
朱梓非常重視教化,大興教育,創(chuàng)辦社學,培育人才。他興建天柱縣學,創(chuàng)辦開化書院、寶帶橋社學、興文社學、鐘鼓洞社學和聚溪社學,并在縣城四周石壁上鐫刻“四化”:德化、歸化、開化、興化。他還熱心公益事業(yè),帶頭捐銀修建寶帶橋(今伍家橋),捐俸祿修建“漏澤園”,還籌資建倉廩,設官莊,立文廟,豎坊表。
朱梓在天柱任職九年,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赴吏部述職,獲一等知縣,朝廷加封他為辰常黎靖兵備道(正四品)。離任那天,天柱百姓扶老攜幼,夾道相送。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朱梓逝世,噩耗傳至天柱,萬民悲泣,上百人不遠萬里,奔赴贛榆沙河朱梓墓前追悼,十余日才回。兩個苗民自愿留下終生守墓,至今朱公墓旁還有兩個苗冢。
點評:一個好官員,他不僅要親民,體民情,更重要的是要有領導才干,具有決策能力,能依據(jù)具體情況做出重要的決斷。朱梓的“安邊十三策”切實結合了當?shù)氐膶嶋H情況,也充分反映了他良好的決策思維,值得更多官員學習。(幽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