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留下來的老北京歌謠,除了在語言上體現了老北京特有的文化特色,另外在內容中也留下了老北京人的生活與樂天向上的北京精神。如這首流傳廣泛的《過年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眼看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坐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边@首歌謠不僅概括了老北京人從臘月初八到過年時的整套民俗,而且還使用了數板的形式,透出了濃濃年味顯得那么的喜慶祥和。直到今天,不少北京人進入臘月后仍然照這套習俗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像這種歲時節(jié)令的歌謠,還遺留不少,但其中有的習俗已經永久地消失了,像這首《紫不紫》的歌謠就是描寫當年老北京人過八月節(jié)的場景:“紫不紫大海茄,八月里供的是兔兒爺,自來白自來紅,月光碼兒供當中,毛豆枝兒亂哄哄,雞冠子花兒紅里個紅,圓月兒的西瓜皮兒青,月亮爺吃的哈哈笑,今夜的光兒分外明?!比缃裨诰┏窃僖部床坏竭@種“祭月大典”了,除了這兩年在八月節(jié)前后出現的兔兒爺外,其余的只能留在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的記憶當中了。
在老北京,端午、中秋、除夕都屬于大節(jié),尤其是這個舉家團圓的中秋節(jié),是除了春節(jié)外最被北京人看重的節(jié)日之一。面部貼金泥,身穿甲胄背插彩綢纛旗,胯下騎一只大老虎威風颯颯的兔兒爺,不但是北京獨有的尊神,也是孩子們最心愛的玩具;廣寒宮中美麗多愁的嫦娥也成為閨閣少女們寄托傾訴心事的對象。八月十五這一天,老北京家家戶戶都設壇拜月,供 “月光碼兒”,這“月光碼兒”就是印有“太陰星君”、“月光遍照菩薩”神像的紙張,如今這種物件在京城早就絕跡了。兔兒爺,自來紅、自來白的月餅,葡萄,沙果,雞冠花與切成蓮瓣的西瓜都是必備之物,另外還要供毛豆枝,可能是玉兔愛吃毛豆,所以祭月時必備毛豆枝。當一切布置就緒后,家中女主人就要主持拜月了。自古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女人與小孩就成了這場祭典中的絕對主角。上香、許愿、燒黃表紙、磕頭、作揖,禮成。此后,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坐在一起分享月餅賞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花常鮮,月常圓,人常聚”,才是這一節(jié)日的真正意思。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生活節(jié)奏的加速,這一景象在今天早已消失不見,但其內容卻永遠地留在了這首童謠中,給人以無限的回味。
除了以上那首,還有一首是將老北京全年中每個月的節(jié)令都數一遍的歌謠《正月正》:“正月正,大街小巷掛紅燈。二月二,家家擺席接女兒。三月三,蟠桃宮里去游玩。四月四,男女老幼逛塔寺。五月五,白糖粽子送姑母。六月六,陰天下雨煮白肉。七月七,坐在院中看織女。八月八,穿上白襪走白塔。九月九,大家喝杯重陽酒。十月十,窮人著急沒飯吃。冬月冬,北海公園去溜冰。臘月臘,買豬買羊過年啦?!痹谶@首歌謠里,像臘月的新春,正月的燈節(jié)、五月的端午節(jié)、七月的乞巧節(jié)、九月的重陽節(jié)依然還沿襲著傳統(tǒng)的習俗,而二月、三月、四月、六月、八月的民俗已經逐漸走向衰亡。以下筆者就簡單地作一下介紹:
二月二,龍?zhí)ь^,除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剪頭、吃春餅外,這一日還是接“姑奶奶”(出嫁的閨女)回家的日子。“二月二,接寶貝,接不來,掉眼淚”就是一首描寫母親思念女兒的歌謠。
三月三,是西王母的壽誕之日,恰巧北京城崇文門外供奉王母娘娘的蟠桃宮在此期間開廟,因此每年的這個時候蟠桃宮里都熱鬧非凡。這里還有一個描寫三月三的歌謠:“年年有個三月三,王母娘娘慶壽誕。各洞神仙來上壽,蟠桃美酒會神仙”。
四月四,指的是白塔寺的廟會,清末的《舊京瑣記》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六月六,煮白肉,吃煮白肉是滿族人的習俗,現今還流傳著“冬不白煮,夏不熬”的說法,真正的吃主兒都是到夏天才吃這一口美食。百年老店沙鍋居飯莊就是以煮白肉為特色而譽滿京城的老字號。
八月八,走妙應寺的白塔是京城金秋八月的民俗之一。據說這一天滿族婦女可以脫下花盆底鞋改穿漢族婦女的平底鞋去白塔寺逛廟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一獨特的民俗。
除了以上這兩首有節(jié)令民俗的歌謠外,還有許多描寫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令的歌謠,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