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曾經(jīng)美麗過。
是的,在孔夫子的“匹夫不可奪志”的激勵下,曾有多少英雄豪杰崛起阡陌之中;在《禮記》“玉不琢,不成器”的教導下,曾有多少志士磨礪之于義;又有多少學士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勸誡下投身實踐;更有多少民眾被那“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的鐵屋中的吶喊喚醒,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那些美麗如脈絡網(wǎng)住了我們民族的靈魂。
三干秦0f650826efc39d3e96ab0ce80e99c894淮水逝中,蕩滌過孔尚任的南明遺恨,漂流過曹公的那句“原應嘆息”中淺藏的粉脂血淚,也見證過俞平伯的文采風流。然而,在槳聲燈影里逝去的不只是水,不只是時間,更不只是文化。我們的那些經(jīng)典,那些民族精神,那些人性中的真善美,被物欲沖垮,被金錢吞噬。于是我們生活中那張原本結實的文化大網(wǎng)被肢解,被粉碎。
我們以豐富的文化自傲,于是我們謝絕多方文化的融合。然而我們越是想保存這份脆弱的完美,我們就讓它的精髓流逝。因為文化本身就是在時間上不斷傳承、在空間上不斷積累而成的脈絡。那些文化中沉淀的精華恰如脈絡中汩汩流動的血液。它曾哺育過多少人,銘記過多少人,又將融合多少人。
尼采認為,人類是一根系在獸與超人之間的軟索——根懸在深谷上的軟索。人類之偉大之處,在于它是一座橋而非一個目的。龍應臺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軟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固然文化本身是一個脈絡,但文化悄無聲息地將人類的靈魂串聯(lián)起來,并以精神的血液在其中流淌,綿延成強壯的善良,匯成了一個更大的脈絡。而我們每個人不僅是這個脈絡的一部分,更是一座橋將脈絡延續(xù)到更遠方。
文化需要融合,否則它將失去一個脈絡該有的堅韌與柔軟。想想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聲,想想鄭和下西洋激起的驚濤陣陣。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把文化看作一個脈絡來珍視,那么我們收獲的,將不僅是那些時間、空間的美麗定格,更有人性中的真善美和精氣神。在天光云影之中,去看那渠清如許,那源頭活水涓涓而來。文化,將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編輯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