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青 / 文
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慣?!岸具M補,開春打虎;冬季不補,春季受苦”的諺語,雖然聽起來有些夸張,但的確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diào)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yǎng)素的充足,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冬令進補應順應自然,注意養(yǎng)陽。根據(jù)中醫(y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在飲食中應多吃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的食物進行調(diào)理,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在進補的同時,應保證熱能的供給。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熱源營養(yǎng)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yǎng)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根據(jù)不同的體質(zhì),冬季有兩種常用的進補方法。
就是服用補品補藥來補益虛弱的方法。常用的滋補食品有豬肉、牛肉、羊肉、母雞、鵝、鴨、海參等;滋補藥物有熟地黃、阿膠、鱉甲、鹿角膠等。它們的補益作用較強,對比較嚴重的體質(zhì)虛弱者有很好的調(diào)治作用。不過,在服用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適量服食,不要過量;胃口不好、舌苔厚膩,或發(fā)熱、腹痛泄瀉時不宜服食。
指性氣平和、幫助維持健康和生命的食物,如白參、糖參、黨參、黃芪、蓮子、芡實、赤豆、大棗、燕窩、銀耳、豬肝等,這些補品補藥無偏寒、偏溫的特性,性能平和,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病人均可食用。
中醫(yī)認為,“補”要對“虛”,不“虛”的人進補反而有害健康。因為所有的補品都有自己的特性,中醫(yī)稱之為“藥性”或“偏性”,如人參補氣、當歸補血、燕窩養(yǎng)陰、鹿茸溫陽,各有所長。但這些都是針對虛征體質(zhì)的人,比如說,人參補氣可以提高氣虛者的抵抗力,如果說是老年人,但身體仍然比較強壯,吃了反而容易上火,得不償失。
不少人一到冬季就盲目地吃補藥進補,根本不管他是否可以進補或有無必要進補。虛的人可以補一補,但男女老幼補的方法應該不同,因為他們的體質(zhì)不同。更為重要的是,體“虛”本身有不同類型,不能一概而論。
陽虛者(常表現(xiàn)為:吹風易受涼,畏寒怕冷,面色比較蒼白)應溫補,也就是吃一些燥性藥物或食物,如鹿茸、紅參、羊肉等;陰虛者(常表現(xiàn)為:容易上火,口干,舌頭上沒有舌苔)可以吃一些如沙參、麥冬、枸杞等補品。若體質(zhì)無明顯偏陰或偏陽的,則基本不需要補,最多可以吃一些不偏溫不偏涼的藥物或食物,如西洋參、枸杞子,但也不宜多,要適可而止。
藥品不是越貴就越補,更沒有吃一補百的事。在眾多的冬令補品中,人參是最常用、最受歡迎的藥物之一。人參有溫、涼、平性三類。像朝鮮紅參、吉林紅參、石柱參等藥性偏溫,適用于怕冷、四肢不溫、頭暈目眩、動則氣喘等癥狀的患者;西洋參、皮尾參藥性偏涼,既可補氣,又可養(yǎng)陰,非常適用于咽干口燥、便秘傷津、內(nèi)熱較重、舌質(zhì)偏干等患者服用;生曬參、白參等藥性平和,對于陽虛、陰虛及氣虛的患者都可以服用。所以在選購時候,要根據(jù)自己的體質(zhì)合理選購和服用。
冬令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食補和藥補。食補歷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食補安全,一般沒有不良反應,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醫(yī)學知識,容易掌握;因而食補深受人們的喜愛。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藥補不如食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食補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來就是我們一日三餐常吃之品,雖也有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性,但要弱得多,對于有明顯虛弱癥狀或有疾病的人,如要進行冬令進補,還得要藥補,否則難以奏效。當然藥補的難度很大,需要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總的來說,藥補調(diào)整肌體陰陽平衡作用較強,食補營養(yǎng)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