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德,曲志明
(河北工程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煤塵是煤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直徑小于1mm的煤粒。煤塵在浮游狀態(tài)時,遇有一定溫度的熱源,能單獨爆炸、傳播爆炸或參與爆炸。煤塵在井下存在的狀態(tài)有兩種:一種是飛揚在井下空氣中的煤塵,叫浮游煤塵或浮塵,直徑小于1μm,在井下空氣中基本不下沉;另一種是在井下空氣中因自重沉降,附在巷道周邊的煤塵,叫沉積煤塵。沉積煤塵爆炸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①煤塵本身具有爆炸性。一般來講,揮發(fā)分指數Vr>10%才具有爆炸性。其中:Vr=揮發(fā)分/(揮發(fā)分+固定碳)×100%。②煤塵在空氣中呈懸浮狀態(tài)而且要達到一定濃度。根據試驗,我國煤塵爆炸下限濃度是:褐煤為45~55g/m3,煙煤為110~335g/m3,上限濃度一般為1500~2000g/m3。③有足夠能量的引爆火源。煤塵引燃溫度一般為700~800℃。盡管煤塵具有爆炸性,但粒度大于1mm時,不能長期懸浮于空氣中而不能參與爆炸;粒度極其微小的煤塵在空氣中很快氧化,同樣不會爆炸;只有粒度為0.075mm左右的煤塵,才是參與爆炸的主體[1]。
煤本身存在著足夠數量容易氧化的游離基,常溫條件下容易氧化,生成更多的游離基,使鏈式反應得以持續(xù)。若煤被破碎成微細的顆粒,其總表面積顯著增加,吸氧和氧化能力也隨之大大增強。受到外界高溫熱源作用時,大約300~400℃時,就可以放出高溫分解的可燃氣體,其主要成分為甲烷以及乙烷、丙烷、氫氣和1%左右的其他碳氫化合物。這些可燃氣體集聚于煤塵顆粒周圍,形成氣體外殼。當這個外殼內的氣體達到一定濃度并吸收一定能量時,鏈式反應過程開始,游離基迅速增加,發(fā)生顆粒的閃燃。若氧化放出的能量有效的傳遞給周圍的顆粒,并使之參與鏈式反應,反應速度急劇增加,達到一定程度時,便發(fā)展成爆炸[2]。
1) 煤的揮發(fā)分。煤的揮發(fā)分數量和質量是影響煤塵爆炸的最重要因素。煤塵的不爆炸率,隨揮發(fā)分的增加而下降。表1為不同種類煤塵的爆炸性鑒定結果[1]。
表1 煤塵爆炸性試驗鑒定結果
2) 煤的灰分和水分。煤的灰分是不燃性物質,能吸收熱量,阻擋熱輻射,破壞鏈式反應,降低煤塵的爆炸性。煤的灰分對爆炸的影響,還與揮發(fā)分含量的多少有關。揮發(fā)分小于15%的煤塵,灰分的影響比較顯著,大于15%時,天然灰分對煤塵的爆炸性幾乎沒有影響。適量水分能降低煤塵的爆炸性,因為水的吸熱能力大,能促使細微顆粒聚結為較大的顆粒,減少顆粒的表面積,還能降低沉積煤塵的飛揚能力[3]。
3) 煤塵粒度。粒度小于1mm的煤塵都能參與爆炸,而且爆炸的危險性隨粒度的減小而迅速增加,小于0.075mm的煤塵最危險。
4) 煤塵濃度。與甲烷類似,煤塵的爆炸濃度也有上限和下限。煤塵的爆炸下限變化很大,它決定于煤的揮發(fā)分和灰分。揮發(fā)分小于15%的不同灰分含量的煤塵,爆炸下限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揮發(fā)分15%~30%和灰分小于30%的煤塵,爆炸下限隨揮發(fā)分的增加而減少;揮發(fā)分大于30%時,爆炸下限近似為常數。
本文主要討論實驗中煤塵的粒度和濃度對煤塵燃燒爆炸特性的影響。
根據煤塵爆轟參數的計算,當化學當量比為1時,封閉段需噴入煤塵87.6g,封閉段共34個燃料室,所以每個燃料室需加煤粉2.58g。考慮到煤塵的爆炸濃度特性,即煤塵的最佳濃度一般為化學計量濃度的3~4倍[4-8],所以取每個燃料室分別加入2g、4g、6g、8g、10g煤粉進行實驗,此時噴入封閉段后的煤塵濃度分別為92g/m3、184g/m3、276g/m3、368g/m3、469g/m3。根據煤塵粒度對煤塵-空氣燃燒爆炸特性影響的研究,取粒度為45~75μm的煤塵,進行煤塵在不同濃度下燃燒爆炸特性研究[9-12]。
實驗條件:實驗管道安裝好兩張泄爆膜,封閉段抽真空至-0.049MPa;封閉段34個燃料室加入煤塵后,用標準點火段進行實驗;點火段10個燃料室,每個加入環(huán)氧丙烷10mL,高壓氣室充壓至0.8MPa;所有44個電磁閥同時啟動,噴入空氣后,點火段壓力1.4MPa,封閉段壓力為常壓,延遲0.32s后點火。
表2為不同濃度煤塵的爆壓、爆速。表3為不同濃度煤塵的封閉段爆壓參數。圖1為不同濃度煤塵的爆壓、爆速隨管長分布圖。圖2~6為不同濃度煤塵下管道內不同測點處的壓力-時間曲線。
表2 不同濃度煤塵的爆壓、爆速
表3 不同濃度煤塵的封閉段爆壓參數
圖1 不同濃度煤塵的爆壓和爆速隨管長分布圖
圖2 煤塵濃度92g/m3下管道內不同測點處的壓力-時間曲線
圖3 煤塵濃度184g/m3下管道內不同測點處的壓力-時間曲線
根據對表2、表3,圖1~6中的實驗結果,分析18.55m之后的情況,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每個燃料室加入2g煤粉時,爆壓變化范圍為0.34~1.55MPa;4g煤粉時,爆壓變化范圍為0.67~2.01MPa;6g煤粉時,爆壓變化范圍為1.49~3.67MPa;8g煤粉時,爆壓變化范圍為1.59~5.59MPa;10g煤粉時,爆壓變化范圍為0.78~2.02MPa。②每個燃料室加入2g煤粉時,爆速變化范圍為618~1240m/s;4g煤粉時,爆速變化范圍為956~1392m/s;6g煤粉時,爆速變化范圍為1129~1561m/s;8g煤粉時,爆速變化范圍為1152~1711m/s;10g煤粉時,爆速變化范圍為896~1271m/s。③每個燃料室加入6g煤粉、8g煤粉后,爆轟效果明顯,且8g煤粉爆轟效果更好;加入4g、10g煤粉后出現局部爆轟,在25.55m之后爆轟狀態(tài)明顯減弱。④通過分析可知,此種煤塵爆炸的最優(yōu)濃度在368g/m3左右。
圖4 煤塵濃度276g/m3下管道內不同測點處的壓力-時間曲線
圖5 煤塵濃度368g/m3下管道內不同測點處的壓力-時間曲線
圖6 煤塵濃度469g/m3下管道內不同測點處的壓力-時間曲線
為了研究煤塵粒度對爆壓、爆速的影響,選用了粒度分別為45~75μm、75~113μm、113~200μm的煤粉進行實驗對比。
實驗條件:封閉段抽真空至-0.049MPa;封閉段每個燃料室加入煤粉8g,煤塵濃度368g/m3;點火段10個燃料室每個加入環(huán)氧丙烷10mL;高壓氣室充壓至0.8MPa;44個電磁閥同時啟動,噴入空氣后,點火段壓力1.4MPa,封閉段為常壓,延遲0.32s后點火。
表4為不同粒度煤塵的爆壓、爆速結果,圖7不同粒度煤塵爆壓、爆速隨管長分布。
表4 不同粒度煤塵的爆壓、爆速結果
從表4、圖7中可以看出:爆壓隨著煤塵粒度的減小而增大,45~75μm粒度煤塵出現穩(wěn)定的爆轟過程;在75~113μm煤塵也出現爆轟,但爆轟狀態(tài)不穩(wěn)定,逐漸減弱;113~200μm煤塵出現局部爆轟,在23.45m之后呈爆燃狀態(tài)。根據上面分析,采用45~75μm粒度煤塵進行燃燒爆炸特性實驗研究是非常合理的。
圖7 不同粒度煤塵爆壓和爆速隨管長分布
1) 每個燃料室加入2g煤粉后,爆壓、爆速很低,說明一直處于較弱的爆燃狀態(tài);加入4g煤粉、10g煤粉后,爆壓、爆速變化呈逐漸減小趨勢,說明是局部爆轟,爆轟波沒有穩(wěn)定傳播;而加入6g煤粉、8g煤粉后,爆壓、爆速出現正常波動,未象其他濃度一樣出現逐漸減小趨勢,且爆壓、爆速明顯偏高。所以在本實驗條件下,當煤塵濃度368g/m3時,煤塵出現穩(wěn)定爆轟。
2) 爆壓隨著煤塵粒度的減小而增大,45~75μm粒度煤塵出現穩(wěn)定的爆轟過程。根據分析,采用45~75μm粒度煤塵進行燃燒爆炸特性實驗研究是非常合理的。
致謝:論文受到橫向課題《煤礦井下主動抑爆技術研究與應用》資助,特此致謝。
[1]艾存慧.煤塵爆炸特征及預防措施[J].煤炭技術,2005(7):57-58.
[2]李潤之.瓦斯爆炸誘導沉積煤塵爆炸的研究[D].北京:煤炭科學研究總院,2007.
[3]李文民.煤塵爆炸的特征及控制初探[J].山西煤炭,2005(3):6-8.
[4]張奇,白春華,梁慧敏.燃燒與爆炸基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5]Liu Qingming,Bai Chunhua,Li Xiaodong,etal.Coal dust/air explosions in a large-scale tube[J].Fuel,2010(89):329-335.
[6]Qingming Liu,Chunhua Bai,Xiaodong Li.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 in aluminum dust-air mixture under weak ignition condition[J].Cornbustion and flame,2009,156(4):914-921.
[7]Qingming Liu,Chunhua Bai,Li Jiang.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 in nitromethane mist aluminum dust air mixtures[J].Combustion and flame,2010,157(1):106-117.
[8]Cashdollar K.L.Coal dust explosibility[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1996,9(1):65-76.
[9]林柏泉.瓦斯爆炸動力學特征參數的測定及其分析[J].煤炭學報,2002,27(2):164-167.
[10]浦以康,胡俊,賈復.高爐噴吹用煙煤煤粉爆炸特性的實驗研究[J].爆炸與沖擊,2000,20(4):303-312.
[11]Gardner B.R,Wintey R.J,Moore M.J.Explosion development and 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 in coal dust/air suspensions[J].21stSymposium on Combustion,1988,21(1):335-343.
[12]畢明樹,王洪雨.甲烷-煤塵復合爆炸威力實驗[J].煤炭學報,2008,33(7):784-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