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林,馬明燁
(1.國電電力吳忠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寧夏 吳忠 751101;2.寧夏電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2)
我國的燃煤機組較多,燃煤電廠的灰渣排放量日趨增加,灰渣的排放、輸送、貯存及綜合利用成為電廠面臨的主要課題。在北方缺水地區(qū),因受到用水指標、天氣、灰渣綜合利用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燃煤電廠在除渣系統(tǒng)方案選擇上,采用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節(jié)水等綜合效益高的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有助于缺水地區(qū)火電機組滿足節(jié)水和環(huán)保的要求。近年來,因燃煤不同,風冷式排渣系統(tǒng)在使用中出現(xiàn)了對燃煤適應性差等問題,影響了鍋爐效率。因冷渣速率低,無法對軟態(tài)灰渣進行破碎,灰渣的冷卻只能靠大量進風和延長冷卻時間。另外,對風冷式排渣機的進風控制和調整較為粗放,基本以排渣溫度為基點,調整頭部進風量的大小,未能與進入爐內的風溫連鎖,從而導致進風溫度遠低于鍋爐二次風溫等問題。
1.1 燃煤的結渣特性
煤的結渣特性與煤中含硫量及灰熔融特性等因素有關,也與燃燒過程中工況因素有關,煤的結渣特性越高,在鍋爐運行過程中就越容易結渣。風冷式除渣機的冷渣速率低,無法破碎軟態(tài)灰渣,靠大量進風或延長時間來冷卻,使得爐內結渣。結渣塊將堵住鍋爐冷灰斗的除渣口,處理此類堵塞狀態(tài)非常困難,只能待渣塊冷卻變硬后,再運行擠壓頭或輔以人工進行碎渣處理。
2.2 對鍋爐除渣量的適應性分析
在對除渣系統(tǒng)的選型設計時,其處理能力滿足設計煤種和校核煤種的灰渣量變化,這與煤源、煤種及鍋爐型式和容量等有關,灰渣量的變化通常是可控的。但在實際運行中,國內燃煤火電廠煤源煤質的變化大,實際燃用的煤質往往偏離設計和校核煤質,由此造成的鍋爐灰渣量的變化。在設計及選擇除渣系統(tǒng)方案時,難以定量評估這些不能被忽視的影響因素。
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處理渣量能力受冷卻風量、爐渣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結構參數和運行參數,決定著冷卻空氣與爐渣之間的換熱面積、對流換熱系數和換熱效率,決定著風冷式除渣機的處理能力。對于一定容量的鍋爐,在不改變鍋爐燃燒配風的前提下,允許由鍋爐底部進入爐膛的風量是一定的,但由于鍋爐燃用煤種各不相同,鍋爐除渣量也就不同,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冷渣冷卻風量和風溫及除渣處理能力也就不同。如果鍋爐除渣量大于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允許的最大處理能力,必須進行鍋爐燃燒配風優(yōu)化調整或將多余的冷渣風量除掉。換句話講,風冷式除渣機對鍋爐除渣量變化的適應能力是有一定局限的,現(xiàn)有的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還不能完全適應各種容量機組、各種煤源煤質條件以及更大灰渣量變化的運行條件。
1.3 對鍋爐效率的影響分析
1.3.1 熱量回收對鍋爐效率影響
采用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鍋爐可吸收爐渣中大部分熱量,而風冷式除渣機的冷卻風被加熱成為250~400℃的熱風,再進入爐膛參入燃燒。國外曾在某2×160MW機組上進行過實驗,1號爐安裝了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2號爐是水冷式除渣系統(tǒng)。國外的實驗結果表明:風冷式除渣機出渣的含碳量,僅為水冷式除渣機排出的渣含碳量的25%。理論計算認為:當鍋爐除渣量約6t/h,穿過鍋爐喉部的底渣溫度為850℃,鍋爐喉部面積為20m2和穿過鍋爐喉部的渣中未完全燃燒碳含量為10%條件下,且風冷式除渣機冷卻風量不超過鍋爐總燃燒風量的1%~1.5%,則鍋爐效率可提高0.25%~0.38%。
1.3.2 爐渣冷卻風量和風溫對鍋爐效率的影響
從燃燒工況分析,采用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鍋爐效率,還與除渣機的冷卻風風量和冷卻風的入爐溫度有關。當爐渣冷卻風吸熱量一定時,冷卻風風量越大,風溫就低。當冷卻風溫度接近二次風的熱風溫度時,在入爐總燃燒空氣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冷卻風作為燃燒所需空氣從爐底送入,經過空氣預熱器的冷空氣量相應減少,鍋爐的排煙溫度提高,從而降低鍋爐效率。從鍋爐熱量平衡的角度分析,存在著一個影響鍋爐效率變化趨勢的爐渣冷卻風溫轉折點,如果冷卻風進入爐膛的溫度顯著低于轉折點溫度,將會造成爐膛整體溫度下降,需要多消耗燃料,鍋爐的效率降低。如果冷卻風進入爐膛的溫度高于轉折點溫度,會造成爐膛整體溫度上升,在維持吸熱量不變的前提下,燃料消耗量減少,鍋爐的效率提高。
為了滿足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使用過程中對冷卻風量、風溫和除渣溫度的要求,減少對鍋爐燃燒工況、鍋爐效率和排煙溫度等不利影響,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選用,應與鍋爐燃燒配風設計和空預器設計、以及改造工程中鍋爐燃燒調整等緊密結合起來。首先應根據煤源煤質情況及實際燃用煤質變化,選擇合理的除渣機處理能力、冷卻風量等參數,并要求鍋爐供貨商考慮將這部分熱風量納入爐膛燃燒工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鍋爐燃燒設計和空預器的設計,加強鍋爐與風冷式除渣機之間的設計配合,充分發(fā)揮和體現(xiàn)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技術優(yōu)勢。同時,還可采取一些技術措施。
2.1 渣井的偏心布置。大焦塊落在渣井的迎渣面上,經過碰撞破碎后,使其落在液壓關斷門的格柵處。
2.2 渣井上設置攝像頭,監(jiān)視液壓關斷門的格柵上有無大焦塊;安裝具有大渣擠壓破碎功能的液壓關斷門,當監(jiān)視發(fā)現(xiàn)尺寸較大的焦塊無法通過格柵時,應啟動液壓關斷門,對大焦塊進行擠壓和破碎。
2.3 在碎渣機的上方,增加專門用于大焦塊破碎的大型碎渣機,增加大焦塊破碎能力或在排渣機出口采用大渣塊篩選裝置,并將具有不同碎渣性能的碎渣機進行并聯(lián)布置,以實現(xiàn)正常粒度和大型焦塊的分選破碎。
以某公司2×350MW超臨界機組為例,該機組采用了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鋼帶輸渣機+斗鏈提升機+干渣倉+汽車)與采用水冷式除渣系統(tǒng)(大傾角刮板撈渣機+濕渣倉+汽車,附屬設備有澄清水箱、緩沖箱、供水泵、溢流水泵、泥漿泵和除污水泵等)。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較水冷式除渣系統(tǒng)多增加了投資約370萬元,但相比每年的運行費減少了約73萬元(僅考慮水價、電費)。另外,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的檢修費相對較少,每年節(jié)省約50萬元,而且沒考慮干渣銷售帶來的經濟效益。如果考慮設備折舊、年運行費和年檢修費,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運行約3年,即可將投資收回。在設備選型初期,應根據煤源煤質情況,合理選擇除渣機的處理能力、冷卻風量等參數,將冷卻風的部分熱量納入爐膛燃燒工況進行考慮,并需針對性地進行鍋爐燃燒設計和空預器換熱設計。
3.1 除渣系統(tǒng)
3.1.1 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
該機組以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為單元,連續(xù)運行。爐底設1臺鋼帶輸渣機,出力為10~30t/h;1臺碎渣機,出力為35t/h;1臺斗式提升機,出力為10~30t/h;1座直徑為8m,有效容積為380m3的鋼渣庫。
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流程:爐底渣→渣斗→爐底排渣裝置→干式排渣機→碎渣機→鏈斗輸送機或斗式提升機→渣倉→干灰卸料器(濕式攪拌機→自卸汽車→灰場)→綜合利用。
4.1.2 水冷式除渣系統(tǒng)
該機組的水冷式除渣系統(tǒng)也獨為單元,連續(xù)運行。爐底設1臺大傾角刮板撈渣機,出力為10~35 t/h。每臺爐設1臺寬500mm的帶式輸送機、設2臺直徑為8m的鋼制渣倉,每座渣倉的有效容積為380m3。
2臺爐設1座直徑為15m的澄清水箱和緩沖水箱,緩沖水箱下設3臺供水泵(2臺運行,1臺備用),提供底渣的冷卻水。同時,分別設有澄清水箱和緩沖水箱提供反沖洗水。在澄清水箱和緩沖水箱底部設2臺排污泵(1臺運行,1臺備用),將箱底的泥漿送入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的箱體內。
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的工藝流程為:爐底渣→過渡渣斗 →刮板撈渣機 →渣倉 →汽車→綜合利用或灰場
3.2 技術經濟比較
3.2.1 系統(tǒng)組成
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的組成,如表1所示。
表1 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對比表
3.2.2 節(jié)能環(huán)保和資源利用
干排渣系統(tǒng)的節(jié)能環(huán)保和資源再利用的效果顯著。干排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節(jié)能環(huán)保和資源再利用方面的數據對比,如表2所示,表2中數據以設計煤種為依據。
3.2.3 系統(tǒng)可靠性
干排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運行可靠性對比,如表3所示。
3.2.4 投資及運行費
干排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投資及運行費對比,以2×350MW 機組為例,水費按2.66元/m3計,電費按0.241元/kWh計,如表4所示。
表2 干排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對比表
表3 干排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運行可靠性對比表
表4 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與大傾角刮板撈渣機系統(tǒng)投資及運行費對比表
風冷式除渣系統(tǒng)與其他排渣系統(tǒng)相比,雖然初期投資較高,但系統(tǒng)簡單且節(jié)能節(jié)水,運行費用低。排渣系統(tǒng)使干渣的排放與輸送在密閉連續(xù)的系統(tǒng)中完成,系統(tǒng)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爐渣中未盡燃燒物質可繼續(xù)燃燒,熱量可回收后再利用,提高了鍋爐熱效率。運行環(huán)境好,有利于爐渣的綜合利用。隨著國產干式排渣機的成功投運,在水資源匱乏地區(qū),干式排渣機將有著廣泛的應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