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陽,趙永彬,盧秀友,江景勇
(浙江省臺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臨海 317000)
紫山藥又名紫蒔藥、紫淮山,以其肥大的圓柱狀塊根供食用,為薯蕷科薯蕷屬參薯種中的一個紫色類型。它比一般的山藥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別是它含有8種酚類黃酮物質的花青素[1],并含大量的蛋白質、多糖、薯蕷皂甙元等較高營養(yǎng)物質及藥理成分。浙江省山區(qū)種植紫山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臺州黃巖、溫州瑞安、衢州江山等地有規(guī)模種植基地[2]。
當前紫山藥市場需求較大,但生產較為粗放,供不應售。開展栽培技術的研究,對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具有重要作用。發(fā)展紫山藥應選擇適當的種植密度,中后期水肥管理是提高紫山藥產量的關鍵因素[3]。為此,對臺州黃巖的一個地方品種進行了種植密度和施肥試驗,現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
參試紫山藥為臺州本地品種,引自黃巖平田。
試驗地土壤為壤土,養(yǎng)分含量,有機質14.8 g·kg-1、堿解氮97.7 mg·kg-1、有效磷54.5 mg·kg-1、速效鉀130 mg·kg-1,土壤pH值5.92。
密度試驗。設株距30,40,50和60 cm 4個處理,行距均為55 cm。
施肥試驗。所用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均為15%,硫酸鉀鉀含量52%。種植密度40 cm×55 cm。共設6個處理,667 m2的施肥量分別為:處理1基肥 (4月2 0日施,下同)復合肥45 kg;處理2基肥復合肥20 kg,第1次追肥 (6月20日施,下同)復合肥15 kg,第2次追肥 (8月15日施,下同)復合肥15 kg加硫酸鉀20 kg;處理3基肥復合肥20 kg,第1次追肥復合肥15 kg,第2次追肥復合肥15 kg,第3次追肥 (9月15日施)硫酸鉀15 kg;處理4基肥復合肥30 kg,第2次追肥復合肥15 kg;處理5基肥復合肥30 kg,第2次追肥硫酸鉀20 kg;處理6基肥復合肥15 kg。
2個試驗均采用畦作方式,畦寬80 cm,溝寬25~30 cm。每小區(qū)2畦,畦長15 m。試驗重復3次,隨機區(qū)組排列。水肥等按常規(guī)管理。
在一定范圍內,個體密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總體產量,但是如果過密,會影響個體產量,反過來又會影響總體產量 (表1)。當紫山藥密度為30 cm×55 cm時,雖然個體較多,但是單株產量最低,品質較差,667 m2產量僅為3 432 kg。而密度為60 cm×55 cm時,單株產量最高,為1.530 kg,但667 m2產量為3 160 kg,低于40 cm×55 cm密度的4 062 kg。當密度大于40 cm×55 cm以后,雖然單株產量在增加,但由于群體密度降低,種植株數減少,土地利用率降低,在產量上就表現為逐漸降低。
表1 不同種植密度紫山藥的產量和抗病性
種植密度直接影響紫山藥的通風透光性,這對植株抗病性有一定的影響。由表1可以看出,雖然使用藥劑防治,但是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病情指數還是逐漸升高。即隨著密度的提高,葉片重疊,通風不良,影響植株生長發(fā)育,降低抗病性。
由表2可以看出,667 m2產量以處理2,3最高,分別達到2 646和2 605 kg,與其他4個處理產量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5比處理4多施20 kg硫酸鉀,少施15 kg復合肥,產量前者比后者高62 kg,說明鉀肥對紫山藥的塊莖生長具有積極作用。處理4與處理1的總用肥量相同,增產達顯著水平,說明分次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總體看來,處理3產量最高,處理2次之,但兩者差異不顯著。兩者用肥量相同,但前者施肥3次,后者2次,從人工成本考慮,適當減少追肥次數,對紫山藥總體生產是有利的,因此處理2較好。
表2 不同施肥方式處理對紫山藥產量的影響
一般來說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呈線性提高,達到一定密度時,產量達到最大值,密度再增加,反而會使產量下降,品質變差。同時,由于密度增加,光照、通風、養(yǎng)分等供應受限,會引發(fā)一些病害的大面積蔓延。本研究中當種植密度為40 cm×55 cm時,達到個體產量和總體數量的一個較好的平衡點,產量最高,同時對提高植株抗病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施肥試驗結果表明,處理2的施肥方式在兼顧產量的同時考慮了人工成本的因素,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即起壟栽培,667 m2基肥施三元復合肥20 kg,第1次追施三元復合肥15 kg,第2次追施三元復合肥15 kg加硫酸鉀15 kg。
[1] 劉影,史姍姍,汪財生.浙江紫山藥營養(yǎng)成分及薯蕷皂苷元含量測定[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9):4563-4564.
[2] 何圣米,潘廣敏,汪芽芬,等.紫山藥豐產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1(1):12-13.
[3] 趙發(fā)軍,鄧保福,陳學光,等.紫山藥施肥與種植試驗研究[J].北京農業(yè),201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