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才是真實的、快樂的,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會客觀地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一切事件,不會把這些事件的后果疊加、夸大或縮小,也不會與快樂的機會擦肩而過。
小A被同事們稱之為:“辦公室里最苦大仇深的人”。他工作很努力,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拿出一份漂亮的結果單,他的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要達成的目標。
他每天都處于在憂心和焦慮中,想一步就沖到終點,睜開眼睛本子上的目標們都一一實現(xiàn)。他一遍又一遍的盤點現(xiàn)狀和結果之間的距離……終于到了終點完成了目標他長出一口氣,可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感覺到快樂,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也不快樂,而且感覺壓力很大。
小B被同事們稱之為:“全公司最可愛的人”。他并不起眼,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立下什么豐功偉績,但他很有趣。他總是在琢磨工作和自我之間的結合,好玩的點在哪里,有意義的層面在何處,總能找到樂趣。
比起小A如此關注結果,小B更在乎得是過程,他尋找樂趣并樂在其中,認真地處理遇到每一個場景和事情,就像玩一樣,實現(xiàn)結果很輕松,興致勃勃地開啟下一個新旅程。當然,和他一起工作很開心很受益。
小A和小B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個“結果控”,后者是個“過程控”。
結果,是衡量我們做事好與壞的顯性標準,沒有人可以不在乎“結果”,付出得越多,越在意“結果”……于是有一些人就被“結果”牢牢掌控,變成了“結果”的奴隸,化身為一枚“結果控”。
“結果控”因為沉迷于“結果”本身,反而影響了“結果”,此話怎講?第一,“結果”的好壞取決于過程,關注“結果”就把過程給忽略了,失去了對過程的關注,那這樣達到的“結果”怎能是個好“結果”?第二,過程是需要空間來發(fā)展,在意“結果”就會把過程中的每個因子都和“結果”掛鉤,事態(tài)不能自然發(fā)展,這樣獲得的“結果”又怎能是個好“結果”。
“結果控”對“結果”的過度關注非常影響心態(tài),每天滿腦子跑得都是對“結果”的擔憂?!敖Y果”,是屬于未來的,為還沒發(fā)生的未來擔憂是無意義的,因為未來,它還未來到。
過于擔心結果,是一種前置行為,把“結果”過早的請到舞臺上,整場戲的節(jié)奏都被它打亂。
所以,要讓“結果”做回“結果”:人或事物發(fā)展所達到的最后狀態(tài),該出現(xiàn)的時候再閃亮登場。在過程中,“結果”就如同一個燈塔,遠遠地亮著,指引方向。
要達到“結果”而經(jīng)歷的“過程”,就是我們累積實現(xiàn)“結果”的當下。當下是未來的基礎,過程就是一步步走向“結果”的過渡。
好萊塢珍妮弗·安妮斯頓說:“我向來活在當下,一味把眼光放在終點,反而會錯過沿途美景?!?是的,這就是走出“結果控”之后的回報,放下對未來的憂慮,就可以把把全部的智慧和精力用來應對和享受眼前的這一刻,才能有無限可能把“結果”裝扮得更絢爛?;钤诋斚虏攀钦鎸嵉模鞓返?,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會客觀地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一切事件,不會把這些事件的后果疊加、夸大或縮小,也不會與快樂的機會擦肩而過。
也許有人會問:“我努力不做結果控,我活在當下去建設過程,可是我還是失敗了,結果很難看,這怎么破?”
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寓言,這是心理學家武志紅寫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jīng)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肮?,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边@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還可以這樣:繼續(xù)成長。譬如,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
很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xù)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阻礙它成長的力量都會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長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