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1987年耶魯大學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教授在其著作《大國的興衰》中,從軍事、經濟等可見的硬實力角度,認為美國因為巨大的國防開支,必然會在與蘇聯(lián)的大國爭霸以及與其他國家的國際競爭中而衰敗,美國正在走向衰敗。[1](P42)一時間“美國衰落論”甚囂塵上,成為當時國際關系學界的共識。然而,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卻認為美國的力量并非衰退,只不過其本質和構成要素正在發(fā)生改變而已。隨后,他發(fā)表了《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軟力量》等大量論文,首次明確提出了“軟力量”[注]“Soft Power”概念誕生后,國內學界圍繞這個詞語,長期存在著“軟力量”、“軟實力”、“軟權力”和“軟國力”等不同中文譯法,這些譯法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區(qū)別,本文統(tǒng)一采用“軟實力”的譯法,對該詞的討論也包括對其他譯法的討論。概念。奈明確指出,“美國不僅是軍事和經濟上首屈一指的強國,而且在第三個層面上,即在‘軟力量’上也無人與之匹敵”[2](中文版序言)。奈提出這個概念,主要是基于冷戰(zhàn)時期的國家間競爭的需要,即在國家間的以軍事、經濟、科技為主要內容的硬實力競爭之外,尋找比硬實力更高層次的、更有效的分析工具與路徑。
軟實力概念提出以后,國際上掀起一股軟實力研究熱潮。特別是軟實力概念傳入我國以后,軟實力成為研究熱門,國內學者進行了廣泛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軟實力的概念、構成要素、提升戰(zhàn)略以及相關衍生概念等方面。“中國軟實力”的研究和建設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已是國內研究學者的共識,正如有學者所言:“作為后起的大國,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國內生產總值和軍事實力,而是各種軟實力。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結構中比硬實力更為重要。在經濟實力作為常量確定的前提下,非經濟因素就是變量或乘數(shù)對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產生倍增和遞減效應。能否提升和強化軟實力,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是強國戰(zhàn)略的必經之路?!盵3](P109-110)“海洋軟實力”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軟實力在海洋方面的體現(xiàn)”。已經有學者提出“海洋軟實力”這一概念,并開始引起廣泛關注,但以海洋軟實力為題的專門研究目前尚處于空白。中國正在實施海洋強國戰(zhàn)略,實現(xiàn)和平崛起,提升海洋軟實力是必由之路,由此,海洋軟實力研究已成當務之急。
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軌跡證明,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強盛與海洋息息相關。走向海洋是世界強國共同的國家戰(zhàn)略,但發(fā)展模式各有不同。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走向海洋離不開戰(zhàn)爭,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出現(xiàn)了可以采取和平模式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環(huán)境。[4]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中國選擇了通過和平發(fā)展實現(xiàn)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道路。在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的指引下,中國正在走向海洋強國之路。海洋強國之路不是重蹈歷史上海洋強國崛起的武力稱霸之路,而是通過提升海洋軟實力實現(xiàn)和平崛起,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戰(zhàn)略目的。
海洋在我國和平崛起過程中,是與世界聯(lián)系最為密切和復雜的領域之一。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的爭奪,我國外向型經濟對海洋空間的倚重,國際海洋合作的日益廣泛,使得海洋問題越來越紛繁復雜。特別是近年來,中日、中韓島嶼爭端和南中國海島嶼主權歸屬問題日益升溫,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被周邊國家嚴重盜采,我國的海洋權益正面臨嚴重威脅。以此為背景,如何在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下有效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化解海洋權益矛盾,建設海洋強國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課題。
在“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背景下,維護和發(fā)展國家海洋權益不是主要依靠軍事力量和戰(zhàn)爭形式?!白鳛楹推桨l(fā)展戰(zhàn)略的組成部分,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過程是和平的,不是通過海洋對外擴張來實現(xiàn)的。其本質是自強自立自衛(wèi),通過壯大國力達到防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利益的目的。”[5]中國的和平崛起,并不是硬實力的單向發(fā)展,它取決于歷史文化、教育狀況、法治水平、政府效能等軟實力的綜合建設。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國家利益的多向度化和新的競爭模式要求海權建設更加注重軟實力的培育。[6]基于對我國海洋權益維護和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需要以及我國海洋強國的戰(zhàn)略選擇,國內理論界對海洋軟實力的概念和相關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國家海洋局海洋戰(zhàn)略研究所在其研究報告《2010-2020中國海洋戰(zhàn)略研究》中指出:“建設海洋強國必須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國家海上力量包括:綜合國力、海洋軟實力、海洋開發(fā)利用能力、海洋研究和保障能力、海洋管理能力、海洋防衛(wèi)能力等?!?/p>
葉自成則強調:“海權是一個國家在海洋空間的能力和影響力。這種能力和影響力,既可以是海上非軍事力量(如由一個國家擁有的利用、開發(fā)、研究海洋空間的能力) 及其產生的影響力,也可以是海上軍事力量及其產生的影響力?!盵7]葉自成將中國海權定義為:“中國研究、開發(fā)、利用和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響力。”[7]這種能力和影響力既包括海洋硬實力,也包括海洋軟實力。建設海洋強國必然需要發(fā)展強大的海權,既要注重發(fā)展海洋硬實力,也要提升海洋軟實力。
孫璐在對中國海權的內涵進行再探討的過程中,提到了海洋軟實力概念。他將海洋實力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海洋硬實力,包括海軍及其艦隊的數(shù)量和作戰(zhàn)力、海上作戰(zhàn)武器以及海上防衛(wèi)空間和預警機制裝備情況等;另一方面是海洋軟實力,包括海洋戰(zhàn)略、海洋意識、政治精英的海洋思想、海洋人力資源、海洋管理體制等。[8]
劉新華、秦儀指出:“海權的觀念資源(海洋國土觀和海洋國防觀)屬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海洋文化是指導和約束國家海洋行為和國民海洋行為的價值觀念。海洋文化是國家海權中的軟力量,反映出國家的海洋理念、海洋行為規(guī)范和有關海洋的價值標準,在實踐中,它可以通過一種共同的價值觀而產生出獨特的生產力效應, 在國家海權的發(fā)展和維系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在缺乏海洋文化的國家,發(fā)展海權尤其要注意海洋文化的積累?!盵9]
馮梁認為:國家海洋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在海洋方面的體現(xiàn),它主要表現(xiàn)在海洋文化、價值觀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機制的吸引力、國民的整體形象等方面。國際競爭既是經濟、科技和軍事等硬實力的競爭,也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等軟實力的較量。因此,樹立21世紀中華民族海洋意識,對提升國家海洋軟實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0]。
蔡靜認為:“盡管目前海洋綜合開發(fā)的核心內容是關于海洋經濟、海洋科技等層面問題,但說到底還是文化問題,是怎樣認識和把握、發(fā)展海洋文化的本質及其蘊涵的問題,海洋世紀的到來,如果缺失了海洋文化的研究,會比現(xiàn)在更可怕。而對于東北亞國家和地區(qū)而言,發(fā)展海洋文化這種強大的‘文化力’則顯得更為關鍵和必要?!盵11]
通過對上述觀點的分析可知,我國對“海洋軟實力”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海權研究,主要研究新形勢下海權內涵的演變、海權的主要內涵、海權與大國崛起之間的關系;二是我國的海洋戰(zhàn)略研究,主要研究我國未來在全球的海洋戰(zhàn)略定位及中國海洋相關領域的具體戰(zhàn)略。三是海洋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我國歷史上的海洋文明、沿海地區(qū)的海洋民俗、海洋歷史變遷以及海洋文化、海洋意識。
雖然我國學者已經提出海洋軟實力的概念,但是并沒有明確界定和加以闡釋,目前尚沒有以“海洋軟實力”為專題的研究,其相關研究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我國對海洋軟實力的實際需要。因此,盡快建構起我國的“海洋軟實力”概念理論體系,就成為我國海洋軟實力研究的最迫切和基礎性任務。
在借鑒和總結不同學者的觀點之后,本文認為海洋軟實力,即一國在國際國內海洋事務中通過非強制的方式實現(xiàn)和維護海洋權益的一種能力和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主要表現(xiàn)在:一國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海洋發(fā)展模式等所產生的吸引力,這是海洋軟實力發(fā)揮作用的初級階段,這種吸引力建立在普世性文化的基礎上,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這種吸引力并不穩(wěn)定牢固,有時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而變化波動;一國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海洋發(fā)展模式等所產生的同化力,這是海洋軟實力發(fā)揮作用的中級階段,這種同化力是建立在價值觀認同的基礎上,這種價值觀的同化力更為深刻和穩(wěn)定,能讓人不自覺地產生行動認同;一個國家在國際海洋事務中對國際機制和政治議題的創(chuàng)設力,這是海洋軟實力發(fā)揮作用的終極階段,在文化吸引、價值認同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設國際機制和政治議題來實現(xiàn)我國海洋權益的目的。也就是說,海洋軟實力通常是一種無形的吸引力,能夠通過海洋意識和相關制度潛移默化地吸引、影響和同化他人,使之相信或認同某些準則、價值觀念和制度安排,以達到吸引別人去做海洋軟實力擁有者想要做的事情,如圖1所示。
圖1
實際上,“軟實力”并非全新的創(chuàng)見,約瑟夫·奈本人曾經坦陳“軟實力”概念只是對希臘和中國古老智慧的新的表述方式。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軟實力”的思想精華,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中國儒家思想推崇“仁義治國”、“得人心者得天下”,主張“以德服人”等。海洋軟實力作為“軟實力”的一個子概念,擁有與“軟實力”相似的特點。
(1)海洋軟實力作用方式的非強制性。軟實力的本質是一種吸引力和影響力。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正如約瑟夫·奈所言:“權力正在變得更少轉化性、更少強制性、更趨無形化……當今的諸多趨勢使得同化行為和軟權力資源變得更加重要,鑒于世界政治的變化,權力的使用變得越來越少強制性……”[12](P107)海洋軟實力往往是通過一國的海洋文化、海洋價值觀等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以非強制性的方式而不是軍事和經濟制裁的強迫來起作用的。
(2)海洋軟實力作用的過程是一國對軟實力資源運用的過程。海洋軟實力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的作用的發(fā)揮需要依賴一定的軟實力資源。這些軟實力資源包括海洋文化、海洋政策、海洋法律法規(guī)、海洋意識、海洋價值觀等。在本文中,海洋軟實力的運用主體指的是一國政府。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即使擁有再多的資源,如果不能夠被其他國家所了解和認知,就無法對其他國家產生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不是擁有了悠久的海洋文化,就具有了軟實力,軟實力是海洋文化被有效地運用、充分地認識而產生的結果,所以海洋文化本身不是海洋軟實力,它只是海洋軟實力的基礎和來源。
(3)海洋軟實力成長與發(fā)揮影響的無形性和深遠性。和其它軟實力一樣,海洋軟實力的建設發(fā)展不像硬實力那樣易見成效,而是更多地立足本身,從潛移默化中逐步積淀、培育、提升。海洋軟實力影響要比使用硬實力所產生的影響深刻得多,因為硬實力的影響通常是一種威懾性的,它是通過強制來起作用的,軟實力卻不同,它可以通過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和吸引,產生強大的認同感和同化力,它的影響更為深遠。
(4)海洋軟實力與海洋硬實力相互影響。海洋硬實力是海洋軟實力的堅實基礎,海洋軟實力資源往往需要以海洋硬實力資源為存在載體,海洋硬實力可以為海洋軟實力的發(fā)展提供條件,海洋硬實力的發(fā)展有助于海洋軟實力的提升。而海洋軟實力又是海洋硬實力的無形延伸,海洋軟實力的發(fā)展有助于海洋硬實力的提升。海洋硬實力和海洋軟實力構成了國家海洋實力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海洋軟實力和海洋軟實力資源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實力屬于功能、屬性的范疇,而實力資源則不然,它是功能、屬性的載體。根據海洋軟實力的概念,我們可以將海洋軟實力資源劃分為表層實力資源、中層實力資源和深層實力資源。如圖2所示。
圖2
表層實力資源。表層實力資源主要是與海洋相關的物化的存在形式。這些形式主要包括:海洋教育科研機構,海洋文化娛樂場所,海洋NGO,海洋媒體,等等。表層實力資源是海洋軟實力的外顯形式,是所能接觸到的和感知到的直觀的物化形式,并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對一國最直接的認識,這種認識往往是暫時的、分散的。表層實力資源是海洋軟實力發(fā)揮作用的基礎資源。
中層實力資源。中層實力資源主要是海洋制度、政策,包括:海洋政策法規(guī),海洋戰(zhàn)略、規(guī)劃,海洋外交政策,海洋管理體制,海洋決策機制,等等。中層實力資源介于表層實力資源和深層實力資源之間,所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穩(wěn)定的、集中的。中層實力資源是海洋軟實力發(fā)揮作用的重要資源。
深層實力資源。深層實力資源主要包括:國民的海洋意識,民族的海洋價值觀,主流的海洋思想,等等。深層實力資源主要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認同和價值觀念同化,從而達到行動的一致性。深層實力資源是海洋軟實力發(fā)揮作用的核心資源。
把海洋軟實力的資源基礎劃分為表層、中層和深層軟實力資源,只是一種概括性的分類,海洋軟實力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在此難以一一羅列。本文認為海洋文化及價值觀、海洋外交政策、海洋發(fā)展模式三個方面是海洋軟實力資源的主要構成要素,它們對于一個國家的海洋軟實力的影響是重大而顯然的。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約瑟夫·奈認為,當一個國家的文化涵括普世價值觀,其政策亦推行他國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那么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責任感相連的關系,該國如愿以償?shù)目赡苄跃偷靡约訌姟*M隘的價值觀和民粹文化就沒有那么容易產生軟實力。[注]轉引自韓勃,江慶勇:《軟實力:中國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頁。
曲金良認為:“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盵13](P7)根據海洋文化的定義,曲金良將海洋文化大體分為海洋民俗生活、航海文化、海港與港市文化、海洋風情與海洋旅游、海洋信仰、海洋文學藝術、海洋科學探索、國民海洋意識等。
中國的航海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先民的航海能力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從絲綢之路到鄭和下西洋,中國的航海活動起到了傳播海洋文化的作用,對周邊國家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海洋民俗文化、海洋藝術、海港文化、航海文化等具體海洋文化形態(tài)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影響力和吸引力,本質上在于其內在的價值附著,這種價值附著就是海洋價值觀。所謂海洋價值觀是指海洋對人類產生、生存和永續(xù)發(fā)展的地位和作用的總體認識。相對于表層和中層的海洋軟實力資源而言,海洋價值觀顯得更加抽象和難以捉摸,海洋價值觀通過一國的海洋政策、海洋制度、國民的海洋意識、海洋文化、海洋媒體等表現(xiàn)出來。正如人類對自由、民主、人權等政治價值觀的追求一樣,海洋價值觀也集中體現(xiàn)著人類的追求和普世價值,如天人合一的海洋文化、和平崛起的海洋發(fā)展道路等都是海洋價值觀的內涵。中國秉持著和平崛起的海洋價值觀,堅持開放地發(fā)展,合作地發(fā)展,穩(wěn)定地發(fā)展。
通過以上分析,一國若有著燦爛輝煌的海洋藝術,領先的海洋科技,充滿異域風情的海洋民俗,包含普世價值的海洋價值觀,這個國家必然擁有對他國的巨大吸引力,相應的也就擁有強大的海洋軟實力。
外交政策對軟實力的影響是明顯的,在國際社會,海洋外交政策往往是一國形象和地位的直接體現(xiàn),符合主流價值、負責任的外交政策會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和歡迎,產生吸引力和同化力。這里的外交政策不單單指一國對外奉行的海洋外交政策,還包括一國參與和創(chuàng)設國際機制的能力。約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領導:變化中的美國力量的本質》中明確指出,如果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和主導國際規(guī)范及國際制度,從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議事議程,那么它就可以影響他人的偏好和對本國利益的認識,從而具有軟權力,或者“制度權力”[12](P97)。國際機制與國際社會每一個國家的利益密切相關,參與和利用國際機制維護或擴張國家利益也就成為各種國家力量較量的舞臺。[14](P198)因此,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和影響國際機制的創(chuàng)建,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國際關系運動、利用國際機制維護擴張國家利益的能力,因此構成了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海洋軟實力的重要資源,我國海洋外交政策影響力和創(chuàng)設海洋國際機制的能力是服務于我國整體外交政策的。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的外交軟實力不斷提升。與此相應的,我國海洋外交政策的影響力和創(chuàng)設海洋國際機制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我國始終堅持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海洋對外政策方面,“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是中國處理海洋劃界矛盾的基本原則,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活動中恪盡職守,積極履行相應義務,努力為和平與發(fā)展參與創(chuàng)設國際機制,體現(xiàn)出一個大國應有的國際擔當和形象。
所謂發(fā)展模式,“是一系列帶有明顯特征的發(fā)展戰(zhàn)略、制度和理念”[15]。因此,海洋發(fā)展模式是指一系列帶有明顯特征的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海洋管理制度和理念的總和。一國制度和發(fā)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不斷擴大,不僅將為本國外交拓展空間,也將有利于改善國家形象,加強其國際地位,增強國際威望和同化力,這是一種重要的軟實力資源。
歷史上,馬漢和他所創(chuàng)立的“海權”[注]19世紀90年代,馬漢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提出“海權論”,認為“海權”就是“國家對海洋的利用和控制”。參見王琪、季晨雪:《提升我國海洋軟實力的戰(zhàn)略意義》,《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理論為推動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美國海外擴張的歷史進程立下汗馬功勞,并為以后美國歷屆政府推行對外政策和制訂戰(zhàn)爭計劃、謀求世界霸權地位產生過重要影響和指導作用。[16]正是在馬漢的“海權”理論和海上霸權策略的指引下,美國、日本先后通過武力擴張和戰(zhàn)爭取得了海上霸權,逐漸發(fā)展成為海洋強國。建立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成為當時各國追求和效仿的海洋發(fā)展模式,與此同時,依賴于馬漢“海權”理論走向海洋強國的美國、日本,成為當時各國模仿和追隨的對象。
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主題,軍事力量和戰(zhàn)爭已經不再是國家發(fā)展海洋事業(yè)、實現(xiàn)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唯一有效手段。不同國家根據不同的現(xiàn)實條件和國際環(huán)境特點選擇了不盡相同的海洋發(fā)展道路和模式。
和平崛起的中國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我們發(fā)展中國海權。中國海權是一種基于中國主權的海洋權利而非海上軍事力量,也非海上霸權,其特點是不出主權和國際海洋法確定的中國海洋權利范圍,海軍發(fā)展不出自衛(wèi)范圍,永遠不稱霸是中國海權擴展的基本原則。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有了更多新的認知和看法,他們把中國的發(fā)展經驗概括成為“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爸袊J健钡某晒κ墙洕?、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成功,自然也包括我國海洋強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成功。中國的和平崛起引起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廣泛關注和效仿,無形中提升了中國的海洋軟實力。
進入21世紀,在人口、資源、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海洋的戰(zhàn)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昂Q缶C合力量強大即能夠保證領海和島嶼領土主權不喪失、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不受侵犯、全球海洋航線安全、分享和利用公海及區(qū)域等資源與空間的權益等?!盵10]一個不重視海洋的民族必然會走向封閉、落后,沒有昌盛繁榮的未來;一個沒有海洋意識的國家,會充滿著危機,會被動挨打。中國必須在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新世紀里重視對海洋的開發(fā)與利用,重塑國人的海洋意識,維護海洋權益,在和平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下,走海洋強國之路。在維護和發(fā)展海洋硬實力的基礎上,更應該大力培育、提高我國海洋軟實力,唯此,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海洋強國之路。
參考文獻:
[1](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J].陳景彪,譯.北京:國際文化傳播公司,2006.
[2]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3]黃仁偉.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楊金森.關注蔚藍色的國土——我國海洋的價值和戰(zhàn)略地位[J].中國民族,2005,(5):28.
[5]劉中民,趙成國.關于中國海權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的若干思考[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6):95.
[6]孫海榮.從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看中國海權觀新的價值緯度[J].實事求是,2007,(1):19.
[7]葉自成,慕新海.對中國海權發(fā)展戰(zhàn)略的幾點思考[J].國際政治研究,2005,(3):9.
[8]孫璐.中國海權內涵探討[J].太平洋學報,2005,(10):83-84.
[9]劉新華,秦儀.現(xiàn)代海權與國家海洋戰(zhàn)略[J].社會科學,2004,(3):73-79.
[10]馮梁.論21世紀中華民族海洋意識在國家和平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1):22.
[11]蔡靜.東北亞地區(qū)海洋文化觀的建構與思考[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87-89.
[12]約瑟夫·奈.軟權力和硬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14]陳正良.中國軟實力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俞可平.“中國模式”:經驗與鑒戒[N].文匯報,2005-09-04.
[16]劉永濤.馬漢及其“海權”理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