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霞,李偉峰,鄭安琪
(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的發(fā)展,老年人的照顧需求急劇增長。在承襲家庭養(yǎng)老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家庭是為老年人提供照顧的主要單位,家庭成員作為老年人的主要照顧者,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有關老年人照顧者問題,國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學者們大多沿著以下兩個路徑進行分析:其一,關注照顧過程對照顧者的影響,分析照顧者面臨的壓力和挑戰(zhàn);其二,關注介入策略,探討如何為照顧者提供正式以及非正式的支持。在此過程中,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動機亦成為學者關注的一個焦點。照顧動機是指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為什么會照顧老人,他們的照顧行為受到哪些因素影響。Alexis J. Walker等人[1]將照顧動機概況為“義務動機”和“酌情動機”兩類,義務動機指出于責任感或義務感而提供照顧,酌情動機則指出于對相互關系的考慮而提供照顧。Kinney[2]針對成年子女的照顧動機進行分析,認為其照顧動機可分為三種:互惠意識、義務觀念、缺乏選擇。總體而言,西方研究發(fā)現,促使家庭成員照顧老年人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互惠或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2-3];對父母的依戀情感以及責任義務[4-5];遵從社會道德規(guī)范[6];生活情境因素。[7]
國內學者對老年人家庭照顧者議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已有研究主要圍繞照顧者的照顧狀態(tài)、照顧體驗以及對照顧者的支持策略等內容展開,針對照顧者照顧動機的研究寥寥無幾。黃艷[8]分析了成年子女照顧者的照顧動機,將其分為主觀性動機與客觀性動機,但更側重于分析照顧者的需求。溫秀珠[9]對家庭中照顧失能老人的婦女照顧者的角色形成過程進行了分析。涂翡珊[10]則探討了女兒照顧者角色的形成因素。另外有些文獻對此問題雖有所涉獵,大多以華人社會的“孝道”規(guī)范作為解釋工具[11-12],缺乏其他層面的深入探討。因此,探討在照顧過程中,究竟有哪些社會規(guī)范、文化價值、性別角色觀念等因素,讓家庭成員成為老年人照顧提供者的主要力量,對于全面認識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角色以及進一步完善老年人家庭照顧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將在國內外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對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動機進行實證調查,對影響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照顧動機形成的因素進行定量分析,運用因子分析法確定各影響因素的比重并進行歸類,同時,結合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對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角色的形成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本研究所選取的調查田野是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城郊的N村,之所以選擇N村作為本文的調查社區(qū),一方面是因為N村是筆者較為熟悉的社區(qū),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N村具有研究上的典型意義。截至2009年底,N村總人口為1 831人,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為131人,占總人口的7.2%,老齡化現象較為突出,老年人照顧需求日漸凸顯。調查顯示,目前N村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成員照顧的有122人,占老年人總數的93.1%。可見,N村老年人照顧模式仍以家庭照顧為主,家庭照顧者面臨著嚴峻的照料問題。
本研究采取的調查方法是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相結合。調查對象的選取標準為:①照顧者為被照顧老人的家庭成員;②照顧者承擔著被照顧老人的主要照顧責任。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照顧者特質,主要包括照顧者性別、與被照顧老人關系;②照顧者的照顧動機,他們與受照顧老人的關系如何,對于家庭照顧所持的觀點與態(tài)度等。
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時間有兩次,第一次是2010年6月10日至6月24日,主要是針對N村老年人照顧問題進行預調查;第二次是2011年7月1日至8月25日,進行集中訪談和問卷調查;其后還有一些追蹤調查。
關于問卷調查,樣本的選擇采取雪球抽樣法,按照選取標準,共抽取主要照顧者62人作為問卷調查的對象。筆者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預調查期間的訪談情況,設計出關于照顧動機的相關量表,采用入戶調查方式,問卷中不涉及到敏感問題,采訪者在采訪時遵循價值中立,故資料真實可信。共發(fā)放問卷62份,回收有效問卷62份。問卷回收后,將資料進行編碼,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 for windows版本進行資料處理。統(tǒng)計方法為因子分析法。
訪談的方法采取半結構式,在問卷調查后,選取有代表性的家庭照顧者進行訪談,共訪談10位照顧者。訪談圍繞事先擬定的訪談提綱,時間一般為1-2小時。通過訪談法盡可能多地收集相關變量,從而對其照顧動機有較為全面、完整的認識。訪談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10位受訪者背景資料
Z44男初中離異父子3年8個月喂飯,洗澡,穿衣,上廁所,走動,上下床/椅子,做飯,打掃房間,買東西,陪同就醫(yī),住院陪護Y77男小學已婚配偶2年6個月走動,做飯,打掃房間, 買東西,洗衣,陪同就醫(yī),住院陪護P48女初中已婚婆媳2年4個月喂飯,洗澡,穿衣,上廁所,走動,上下床/椅子,做飯,打掃房間,買東西,陪同就醫(yī),住院陪護(注:照顧時間的截止日期為2011年7月30日。)
照顧者的性別構成:在調查的62位老年人家庭照顧者中,女性為36人,占58.1%;男性為26人,占49.1%。可以看出,照顧者以女性為主。
照顧者的年齡構成:在30歲以下的為9人,占14.5%;30-40歲的為9人,占14.5%;40-50歲之間為25人,占40.3%;50-60歲之間的為11人,占17.7%;60歲以上的為8人,占12.9%。照顧者的年齡大部分在40-50歲之間。
照顧者的文化水平狀況:文盲半文盲有14人,占22.6%;小學水平有15人,占24.2%;初中文化有13人,占21%;高中/中專文化水平有15人,占24.2%;文化水平為大學及以上的有5人,占8.1%。由此可以看出,照顧者文化水平主要在小學到高中之間(69.4%)。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系狀況:配偶照顧者有12人,占19.4%;照顧者是被照顧者兒子的有20人,占32.3%;照顧者為被照顧者女兒的有6人,占9.7%;照顧者為被照顧者兒媳的有22人,占35.5%;照顧者為被照顧者孫輩的有2人,占3.2%。由此可知,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關系主要為兒媳(35.5%)、兒子(32.2%),其次是配偶(19.4%)。
照顧內容:照顧者為被照顧老人所提供的照顧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做飯(62.9%)、打掃房間(61.3%)、購物(72.6%)、陪同就醫(yī)(77.4%)、住院陪護(77.4%)。由此可以看出,照顧者為被照顧老人所提供的照顧內容主要涉及日常起居,即工具性日常生活照顧。
1.概念操作化。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的主要照顧動機大體有以下幾種: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盡孝道、責任與義務、社會要求、自身條件好、父母希望自己照顧、理所應當、榜樣作用,等等。從以上角度進行考慮,將照顧者的照顧動機總結為22題(題目略),并設計成照顧者照顧動機量表,用來評估照顧者的照顧動機,采用likert量表計分法,每道題1-5分,分別為:非常反對(1分)、比較反對(2分)、有點贊同(3分)、比較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總分為22-110分。
2.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以最少的信息丟失為前提,將眾多原有變量綜合成幾個較少指標,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釋性。
照顧者的照顧動機量表通過總結得出19個變量,由于變量較多,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來獲得相關研究變量,更好地歸納影響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照顧動機形成的因素,并對因素進行命名,計算得分,從而對照顧動機進行綜合評價。
進行因子分析前首先應參考KMO(Kaiser-Meyer-Olkin)的取值,其取值范圍在0到1之間,越接近于1表示相關性越強。Kaiser指出KMO的度量標準:0.90以上表示非常合適,0.80以上表示良好的,0.70以上表示一般,0.60以上是不好不壞的,0.50以下是非常不合適。該量表KMO值為0.739,且Bartlett 球形檢驗p=0.000<0.001(見表2),故該動機量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2 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和KMO檢驗
因子分析后,共提取六個因素,分別可以解釋變量的貢獻率為:19.426%,17.013%,13.631%,11.488%,10.413%,5.676%,能夠解釋的變量累計貢獻率為77.647%。根據旋轉后的因子得分矩陣,可以把因素一由第1、5、6、2、4題構成,因素二由第14、13、11、10題構成,因素三由第18、19、20、21、22題構成,因素四由第12、7、15、3題構成,因素五為第8、9題,因素六由17、16題構成(見表3)。
表3 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照顧動機因子分析綜合結果
根據表3,按照影響程度的高低,可以把因素一由第1、5、6、2、4題命名為“家庭觀念”,因素二由第14、13、10、11題命名為“孝文化觀念”,因素三由第18、19、20、21、22題命名為“與被照顧者關系”,因素四由第12、7、15、3題命名為“責任觀”,因素五由第8、9題命名為“性別角色認知”,因素六由17、16題命名為“社會輿論”。
3.分析結果。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按照影響照顧者照顧動機程度的大小,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照顧者家庭觀念”的驅動、“‘孝’文化觀念”的驅動、“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關系”的驅動、“照顧者責任觀念”的驅動、“照顧者性別角色認知”的驅動以及“社會輿論”的驅動等六個方面。通過因子分析后,可以看出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的家庭觀念以及“孝”文化觀念對于照顧者的照顧動機的形成具有比較重要的影響。
本研究運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了影響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照顧動機形成的因素,結果較好地反映了實際情況,對以后的預測有一定指導作用。然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所選取的調查對象范圍較小,樣本數量較少,所以模型仍存在一定偏差。
根據模型估計結果,同時對10位受訪者的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后發(fā)現,照顧者在表述照顧動機的時候,再次印證了定量分析的六個驅動因素。
家庭觀念對于老年人家庭照顧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家庭價值觀分為傳統(tǒng)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如果照顧者所持傳統(tǒng)家庭價值觀,他們對在家照顧老人的想法就越強烈。[13]傳統(tǒng)的家庭價值觀念中,傾向于以家庭利益為重,遵循長幼有序。照顧者把“照顧”老人作為婚姻家庭中的一部分,將照顧老人這一職責內化。
F女士68歲,其老伴被檢查出患有胃癌,老伴的日常起居都由她來照顧,雖然她自身也疾病纏身,但仍然覺得照顧老伴是天經地義的:“人老了,就得在家里,讓家里人照顧,這才是一家人嘛,哪有讓外人照顧的道理?孩子們也沒時間,我不伺候誰伺候?再說,換了外人也不放心。”
對于將老人送養(yǎng)老機構去照料的做法,多數人并不理解,在照顧者看來,家庭是老人養(yǎng)老的最佳場所,“家里人”是老人照顧的最佳人選。
L女士照顧生病的婆婆已有6年多的時間,她說自己從沒想過要把老人交給養(yǎng)老機構去照顧,她覺得:“家里人明明可以自己照顧老人,為嘛還要送去養(yǎng)老院?這樣傳出去會讓人笑話的,俺們小輩兒的臉都沒處擱?!?/p>
Q女士照顧自己生病的婆婆2年時間,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自己的婆婆,當然要自己來照顧。人老了,就得在家里,哪有讓外人照顧的道理……咱老了還想在家里照顧,更何況老人呢?”
“孝”文化觀念驅動主要針對子女照顧者而言。“孝”文化一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強調的重要社會規(guī)范,父母有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子女也有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孝”文化要求子女對于父母一是要“養(yǎng)”,二是要“敬”[14],子女對老人的照顧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更表現為精神情感方面,表現為內心的敬愛。[15]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都提到了“孝”這一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念對于老年人家庭照顧者具有深遠影響,“孝道倫理”成為約束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老人的重要道德規(guī)范。
Z女士的婆婆患有老年癡呆,并且常年偏癱在床,照顧壓力非常沉重,但是在她看來,孝順老人、贍養(yǎng)老人是為人子女者義不容辭的事:“父母就應該讓子女照顧……孝順父母是美德,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理兒,那些不孝順的良心都被狗吃了!我兒子這么小,要是看著他爹對他奶奶發(fā)脾氣,他都不愿意。”
Z先生與其父親生活在一起,因父親癱瘓在床,Z辭去工作在家照顧父親的日常起居。談到對于自己照顧父親的想法,他說:“也沒想過那么多,這不也沒旁的人,再說,養(yǎng)個兒子不就是圖這個么,老了有個靠頭!沒啥好說的,兒子不養(yǎng),誰養(yǎng)啊?做人不能忘本,不孝可不行,自個兒都過不去!”
在調查中發(fā)現,另一個影響照顧者角色形成的因素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系,在照顧的過程中,良好的關系會減少照顧者與被照顧老人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促使照顧者更愿意去承擔照顧的責任。照顧者與被照顧老人的關系越親近、感情越好,照顧者的照顧動機就越強烈。甚至對某些照顧者來說,照顧老人的過程中也能使自己受益,照顧是一個互動互惠的過程。
W女士照顧患腦血栓癱瘓在床的母親多年,她與母親的關系很親近,這也成為支撐她能持續(xù)照顧母親7年多的動力:“俺娘就是跟俺親,俺說什么她也聽,她脾氣不好,換了誰都壓不住她。他們都說,也就是俺能呵呼住她,她也不生俺的氣,旁的人可不行!俺們娘倆兒也啥都能想到一塊兒去,不是有那么句老話兒嘛,閨女娘,娘閨女,閨女就在娘心里,就是這么個意思?!?/p>
Q女士是家中最小的兒媳,照顧臥病在床的婆婆2年,從開始雙方的客氣到如今親如母女,與婆婆感情越來越深:“剛嫁來的時候覺得婆媳關系難處,在成堆(在一起)都沒話說,現在不一樣了,我倆啥都說,比俺小姑子跟俺媽關系都近。”
A女士也照顧婆婆有2年半時間,她在談到與婆婆的關系時,特別提到了婆婆對她的依賴和信任,這種情感上的親近使得A女士在照顧過程中也頗有成就感:“她依賴(我),就是像吃什么藥,一天吃幾片,她都不相信別人,就相信我……反正就是什么事吧,等著我回去,不回去她也不吃,就‘等著小王回去問問’吃幾片?!?/p>
在量化研究中也可以看出,老年人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情感越親近,其照顧動機越強烈。
此外,不少照顧者表示,自己在照顧老人的同時也能得到來自老人的支持。L女士與婆婆住一起,平時的家務由她來打理,但是婆婆也會幫助她帶孩子,同時婆媳之間也能相互給予情感情緒方面的支持:“趕著農忙的時候下地干活,她(老人)在家給帶帶孩子,能省不少事兒……平日里沒事兒在家,有個人兒陪著拉拉呱(聊天),挺好的。”
照顧者的責任觀念可以從配偶照顧者和子女照顧者兩個方面來說。對于配偶照顧者來說,不論是法律還是道德所賦予他們的“配偶”這一角色,都具有照顧另一半的責任。在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群體中,健在的老年配偶在照顧老伴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超過了子女的作用。[14]在照顧責任方面,配偶照顧者其承擔照顧責任的“自覺性”要高于子女。[16]
在F女士看來,照顧老伴兒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老伴老伴,就是老了有個伴,相互做著伴,相互照應著。兩口子就應該你伺候我,我伺候你,這有啥道理可講的?!?/p>
F女士的女兒這樣描述母親對父親的感受:“真(是)老夫老妻……俺爸爸那陣子病的時候,她個眼哭的,我從來沒看到過她掉淚!以后領著她到二醫(yī)一看,這個眼花的,這不就是哭的……”
Y男士的妻子身體一直不好,2年前由于患腦血栓行動不便,妻子的日常起居就由Y來照顧:“其實到頭來就是倆人(夫妻)最親,倆人呆一塊兒的時候最長……結婚揍啥(為了啥)?就是到老了有個人能說說話,伺候著……人家17歲就跟著咱,都是她伺候著咱,這都伺候咱一輩子了,這時候(伺候她)不應該的么?”
對于子代照顧者來說,對老年父母/公婆的照顧就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子女照顧者的照顧動機是基于“回報養(yǎng)育之恩”、“長幼有序的文化規(guī)范”的原因[17],認為子女應該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來報答回饋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盡管對于兒媳照顧者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出于對丈夫的責任來照顧公婆,代替丈夫完成對公婆的照顧義務。
W女士照顧母親7年多,說起照顧感受,她雖然輕描淡寫,但是反映了其內心對母親的責任感:“伺候爹媽是孩子該做的,爹媽把我們拉扯大不容易,他們老了自然是由我們照顧。累是累點兒,可媽在自己跟前不比什么都強嗎?”
A女士作為兒媳,對于照顧婆婆也自認是責無旁貸:“這個都是這樣(指媳婦照顧公婆)……農村養(yǎng)兒那個,兒子養(yǎng)老……所以說老人哭著都要養(yǎng)個兒:干什么,到了這一天就指著他養(yǎng)老,是吧?這就是你的責任吧。一個老人把你養(yǎng)大了,你長大成人了,這就算功勞了,是吧,就算功勞了。你到這一天你就得養(yǎng)她……(就算)不給你干你也得養(yǎng)……她有義務把你從小養(yǎng)到大,你就有義務養(yǎng)她老,應該養(yǎng)她老!”
性別角色是由于人們性別不同而產生的符合一定社會期望的品質特征,包括男女兩性所持的不同的態(tài)度、人格特征和社會行為模式。[18]通常界定性別角色規(guī)范時,男性被期待擔任“工具性”角色,承擔著供養(yǎng)家庭的任務;而女性則被期待執(zhí)行“情感性”角色,從事家務與照顧工作,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責任。無論國內外的研究都表明,老年人照顧者的性別多以女性為主,“照顧責任女性化”傾向十分明顯。[19]在農村,一般是由兒子來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但日常生活的照顧實際上由兒媳來承擔。[20]此次調查也印證了這點,家庭照顧者中以兒媳照顧者居首位。男女的性別角色被社會構造同時也被男女認同并內化?!澳兄魍?,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已被多數的受訪者內化為行動的準則,在他們看來,照顧老人的事情是女性分內的事情,女性更適合擔任照顧工作。
H女士照顧癱瘓的公公長達7年多的時間,她告訴筆者,從來也沒想過讓自己的丈夫分擔照顧責任:“如果照顧,還是女的做好,女的比較心細,有些細節(jié)問題可以想的周到一些。男的,有時候他想的不周到。男的都是在外面干活的,他在外面掙錢,屋里的事兒就該我來做。哪兒有男的在家里伺候老人的!伺候老人就是女人的事兒,男的都粗拉,細活干不了。”
Z女士更直指自己照顧老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他(指受訪者丈夫)吧,男人覺得不方便,不用他……主要還是出去工作掙錢。再說了,他就感覺得沒有那個習慣了。我慣也不用他……我那么親老人呢!我就老有這種想法,開個敬老院,我在家里養(yǎng)幾個老人吧!”
而對于村內僅有的一位親自照顧父親的男人個案(即受訪者Z男士),多數村民并不認可他的做法。Z為了照顧癱瘓的父親,辭去工作,妻子由于不堪忍受他的“無能”,和他離婚并將孩子帶走。村民認為他整日里游手好閑,對他的態(tài)度也是避而遠之,覺得這樣的男人讓人“瞧不起”。L女士的態(tài)度代表了多數村民的看法:“村頭M家兒子(即Z)伺候他爹,沒本事找不到活才在家里伺候的,要不然他老婆跟他離婚呢!一大老爺們整天在家伺候人,讓人笑話?!?/p>
在農村的家庭養(yǎng)老中,外界的輿論也是促使照顧者照顧老人的原因。生活在農村社區(qū)的人受“社區(qū)情理”約束,在選擇自己的行為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行為能否為社區(qū)中他人所接受。[21]他人的看法對于農村老年人家庭照顧者來說也是十分在意的一個因素。對于老年人家庭照顧者——尤其是兒媳照顧者來說——如果照顧者角色扮演得成功,會得到人們的贊譽;反之,會受到村中其他人的譴責,與他人的相處也會較為困難。
Q女士是本村的媳婦,她特別提到自己的照顧舉動可能會給娘家?guī)淼挠绊懀骸鞍衬锛乙彩沁@個村里的,你要是不照顧(公婆),外人就會說,俺娘家也沒面子?!?/p>
H女士照顧癱瘓的公公7年之久,是村里孝順兒媳的典范,外界對她的評價也進一步強化了她的照顧意愿:“俺沒覺得自己做的多好,就是伺候公公。都是豎大拇指,別人都夸我,很有面子。俺就得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大家給俺這個孝順的名聲。你對老的好,人家也愿意圍護你(跟你好),要是那個(不照顧老人),都不大說話?!?/p>
本研究運用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動機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老年人家庭照顧者在照料老年人的過程中,受到六大因素的驅動。我們可以將這六個因素分為“內生性”驅動因素和“外生性”驅動因素兩大部分。照顧者的家庭觀念、“孝”文化觀念、責任觀念以及性別角色認知可以歸為內生性驅動因素。照顧者的內在照顧動機受到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和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這些內在動機是驅動照顧者照顧老人的主要因素。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系以及社會輿論則是外生性驅動因素,外生性驅動因素對照顧者的照顧動機起著調節(jié)性的作用。內生性驅動因素與外生性驅動因素同時影響著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動機。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也表明,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家庭結構的變遷,老年人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越來越大,他們承擔著沉重的照料負擔[20,22-23],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照顧者的照顧意愿,導致照顧者主觀支持愿望不足[24],筆者在N村的調查結果也反映了這一點。因此,在目前農村地區(qū)家庭養(yǎng)老依然是老年人所倚靠的養(yǎng)老方式的情況下,探析驅動照顧者提供照顧的照顧動機,從“內生性”與“外生性”兩個層面尋找能夠維系/增強其照顧動機的可能性,提升照顧者的照顧意愿,將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照顧質量,并進一步完善家庭養(yǎng)老機制。
參考文獻:
[1]Walker,Alexis J,Clara C.Pratt,Hwa-Yong Shin,& Laura L.Jones.Motives for Parent Caregiving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J].Family Relations,1990,39(1):51-56.
[2]Kinney,Jennifer M.Home Care and Caregiving.In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Ed.James E.Birren[M].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6,Ⅱ:667-678.
[3]Wicclair,Mark R.Caring for Frail Elderly Parents:Past Parental Sacrifices and the Obligations of Adult Children[J].Social Theory & Practice,2000,16(2):163-189.
[4]Cicirelli V.G.Helping Elderly Parents:The Role of Adult Children[M].Boston,MA:Auburn House Publishing,1981.
[5]Mehta,Kalyani.Caring for the Elderly in Singapore[C]. In Who Should Care for the Elderly An East-West Value Divide.Ed.William T.Liu & Hal Kendig.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0:(249-268).
[6]Hennessy C.H,John R.American Indian Family Caregivers’ Perceptions of Burden and Needed Support Services[J].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1996,(3):275-294.
[7]Harris P B,Long S O.Husbands and S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ultural Expectations and Caregiving Experiences[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1999,(3):241-267.
[8]黃艷.成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顧動機初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6.
[9]溫秀珠.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之照顧為例[D].臺灣: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0]涂翡珊.女兒照顧者角色形成與照顧經驗之初探[D].臺灣:臺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1]卓春英.子女選擇“機構”照護失能父母之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12]李翊駿.以孝為本之家庭養(yǎng)老[J].社聯(lián)季刊(香港),1999,(148):25-30.
[13]葉淑芬.本國籍與東南亞外籍母親家庭價值觀之研究[D].臺灣: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4]王來華,約瑟夫·施耐德.論老年人家庭照顧的類型和照顧中的家庭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0,(4):32-34.
[15]王滌,周少雄.中國孝道文化的時代演進及其老年學意義[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1): 67-71.
[16]夏傳玲.老年人日常照料的角色介入模型[J].社會,2007,(3):114-141.
[17]洪湘婷.期待與現實之間——成年子女照顧老年父母的角色探究[D].臺灣: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8]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54.
[19]梁麗霞.“照顧責任女性化”及其理論探討[J].婦女研究論叢,2011,(2):12-18.
[20]周云.對老年人照料提供者的社會支持[J].南方人口,2003,(1):6-10.
[21]楊善華,吳愈曉.我國農村的“社區(qū)情理”與家庭養(yǎng)老現狀[J].探索與爭鳴,2003,(2):23-25.
[22]袁小波.成年子女對父母的照料負擔及影響因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17-21.
[23]曾莉,周蘭姝.老年家庭照顧者負荷相關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0,(6):1505-1507.
[24]張洪芹.農村家庭養(yǎng)老與子女支持愿望[J].東岳論叢,2009,(1):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