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穎 王 敏
(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21)
筆者近年應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急性齦乳頭炎50例,收效較好?,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觀察對象100例,為本院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口腔門診病例,按文獻[1]確診為急性齦乳頭炎,患者牙間乳頭紅腫疼痛,冷熱刺激時疼痛加重,部分患者牙有輕度叩痛;患者均在發(fā)病后3 d內(nèi)來診。按門診號單雙為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24~75歲,中位年齡41歲。中醫(yī)辨證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22例,胃火上蒸28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1~68歲,中位年齡42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全口潔治、齦下刮治術,除去鄰面的牙石、菌斑、食物殘渣等局部刺激物,用1%~3%過氧化氫溶液局部沖洗牙間隙,然后局部涂敷2%碘甘油敷以碘甘油或復方碘液;口服甲硝唑或牙周寧。疼痛劇烈可酌情局部封閉。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辨證治療。(1)腎陰虧虛、虛火上炎證(癥見牙齦輕度紅腫萎縮,或有出血,牙根宣錄,牙齒松動,口渴咽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睡眠差,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數(shù)),治以滋陰補腎,瀉火止痛。藥用知柏地黃丸方加減:知母 20 g,黃柏 15 g,熟地黃 30 g,山藥 20 g,山茱萸肉 20 g,茯苓 15 g,牡丹皮 15 g,澤瀉 15 g,枸杞20 g,白茅根 30 g,肉桂 5 g。(2)胃火上蒸證(牙齦紅腫明顯,疼痛、出血,口臭口苦,喜冷飲,胃脘嘈雜,尿黃,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厚,脈洪大或滑數(shù))治以清胃瀉火,消腫止痛。藥用清胃散加味:黃連15 g,生地黃30 g,牡丹皮 30 g,升麻 10 g,生石膏 30 g,黃芩,15 g,連翹20 g。中藥水煎服,每日1劑。兩組均治療3 d,并對患者進行衛(wèi)生宣教。
1.3 療效標準 治愈:炎癥表現(xiàn)消失,齦乳頭形態(tài)恢復正常。有效:炎癥表現(xiàn)明顯減輕,牙齦指數(shù)(GI)下降至少50%。無效:病情無改善,甚或加重。
2.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1。結(jié)果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腎陰虧損、虛火上炎證22例中,治愈12例,有效6例,無效4例;胃火上蒸證28例,治愈23例,有效5例。兩證療效比較以胃火上蒸證為優(yōu)(P<0.05)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牙齦指數(shù)、齦出血指數(shù)比較 見表2。結(jié)果示兩組治療后指數(shù)均有改善(P<0.05),治療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牙齦指數(shù)、齦出血指數(shù)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牙齦指數(shù)、齦出血指數(shù)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急性齦乳頭炎多為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或牙間齦乳頭受到機械或化學刺激所致,表現(xiàn)為脹痛、無牽涉痛,患者一般可指出患牙;檢查可見齦乳頭充血水腫、易出血,可見食物殘渣等刺激物。本病多為以厭氧菌為主的混合感染,局部處理應除去鄰面的牙石、菌斑、食物殘渣等,用過氧化氫液沖洗牙間隙,然后敷以防腐劑,炎癥能消退;繼以消除病因如修改不良修復體等。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患者多素體胃火較盛,嗜食辛辣,如遇風熱邪毒外犯,引動胃火循經(jīng)上蒸牙床,氣血壅盛化腐而為痛;《辨證錄》謂“人有牙齒痛甚不可忍,涕淚俱出者,此乃臟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齒而作痛也”,即指此類胃火所致牙痛。又腎主骨,齒為骨之余,如患者腎陰虧損,虛火上炎,牙失榮養(yǎng),也可致痛,即《辨證錄》謂“人有牙齒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臥者,以腎火上沖之故也”。是故根據(jù)辨證,分別施以清胃瀉火、滋腎瀉火,配合常規(guī)處理,而受到較好效果。
由于急性齦乳頭炎致病因素較多,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治療上必須注意除去局部刺激因素,要求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本觀察表明,在這些處理措施的基礎上辨證使用中藥,能有效提高療效。
[1]曹采方.牙周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