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瑋
圖1、老年人群乘坐地鐵
圖2、未設臺階扶手和坡道的某地鐵出入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保持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且呈現出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特點,再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大潮,社會各界都在通過不同方式積極推動著老年事業(yè)的發(fā)展,促使人們給予老年群體更多的關心和關懷。在城市生活的各個角落,無論是漫步街頭的鄰里公園,還是身處各類公共建筑的室內空間,設計師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慮了他們的使用需求。地鐵是現代城市發(fā)展“速度”的標志,它的開通不僅方便了人們的日常出行,同時也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在地鐵的建設過程中,全面考慮老年人口所面臨的出行困難,滿足他們的出行需求,成為了設計者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地鐵是城市交通立體化發(fā)展的產物,從一般意義上來看,地鐵專指主要在地下運行的城市鐵路系統,伴隨著我國地鐵建設的蓬勃發(fā)展,地鐵的建造技術越來越趨于成熟,但由于地鐵空間一般為地下封閉空間的特性,使地鐵在通用性和人性化設計方面往往存在著一些不足。在科技日益完善的今天,空間對全體公民的平等包容性和其對人自身的關懷水平已經成為檢驗空間設計質量的重要標準。地鐵空間的設計應與乘客群體特征相結合,并考量不同人群的群體特征,強化空間的普遍適用性,使人與空間的關系進一步融洽。
老年人是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群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社會活動的需求日益增長,出行變得更加頻繁,但由于年事的增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變化,他們對周邊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自身的調節(jié)能力也出現了較大的減弱。因此,有必要對老年人乘坐地鐵出行所面臨的困難做出梳理,以提高地鐵的人性化設計水平。(圖1)
由于地鐵站臺一般設置在地下二層,老年人從地面道路下到站臺必須通過地面的出入口或垂直電梯進入到站廳層,再從站廳層下到站臺層,他們因此需要上下穿梭,但老年人往往由于腿腳肌肉骨骼運動能力減弱,上下進出車站的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同時,地鐵車站往往只設置一部無障礙垂直電梯,且位于路口某一個方向,老年人乘坐垂直電梯受到了穿行道路和行走距離的限制,而其余出入口和人行道路的接口處往往由于缺乏細節(jié)設計和考量,在一些節(jié)點上存在人為設置的障礙,如過高的臺階、上下通道未設置低位的扶手等等。因此,老年人不能與車站站臺產生方便可達的聯系,影響了他們乘坐地鐵的體驗,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圖2)
圖3、貼滿商業(yè)廣告的某地鐵車站
圖4、西安地鐵1號線站內導向標識圖
圖5、國外某地鐵車站建筑利用采光頂的引入自然光的設計
圖6、上海某地鐵車站放置了大量的綠色盆栽
在地鐵車站空間內,老年人所熟悉的導向參照物如太陽、植物、建筑物、道路的缺失往往是無法避免的,其主要依靠人工照明和文字符號、圖案標牌和平面地圖等導向設施,這樣的內部環(huán)境造成了車站空間的可識別性較弱,老年人無法根據一般經驗來判斷車站空間的方向,尤其是復雜的換乘節(jié)點車站,偌大的地下空間常常會導致老年人產生負面的心理情緒,例如無序感、緊張感、焦慮感等等;往往第一次去往某個地鐵車站,很多老年人都有過迷路的體驗。凱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一書中指出了城市環(huán)境“可讀性”的重要性,他認為城市空間在保證實用性和安全性的同時,還應該為人們創(chuàng)造一種特征記憶,因為城市頻繁的改建抹去了歷史進程中形成的識別特征。一個城市的地鐵空間是城市記憶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但因其特殊的地下屬性、模糊的功能分區(qū)和充斥的各類商業(yè)廣告,使地鐵車站空間可識別性的建立變得舉步維艱。(圖3)
由于地鐵車站主體結構位于地下,如設計考慮不夠完善,容易使車站內的物理環(huán)境如聲環(huán)境、光環(huán)境、空氣流通不佳,老年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力較弱,呼吸系統、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功能根據個體的差異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物理環(huán)境的低質容易引起他們心理和生理的不適,例如出現頭暈、胸悶、心煩、乏力等癥狀。
地鐵車站在設計時時常主要考慮其功能要素,而往往忽視了人性關懷方面的因素。年輕人總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隨著大批的人流匆匆而過,而老年人出行的時間相對分散,在地下車站空間里,不管是空間色彩的冷暖取向,燈光的強弱分布,還是公共藝術品的設置,吊頂的高度,往往都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試想在一個單純立有幾根柱子的盒子空間,缺乏休憩、緩沖和過渡,缺少地域的人文元素的表達,總是會使人感覺毫無生氣、單調而又冰冷,老年人們本來就行動緩慢、心理脆弱,加上空間氛圍的無情和冷清,便容易使他們出現情緒低落的心理問題。此外,通道狹長幽深、墻邊不設扶手、無舒適座椅、空間內缺乏統一的視覺形象、出入口標示不明顯等等都給老年人乘坐地鐵出行走造成了有形或無形的障礙,使他們乘坐地鐵的滿意度下降。
1990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通用設計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朗·麥斯(Ron Mace)與一群設計師為“全民設計”(Universal Design)訂定了七項原則。其中第一條便是公平使用的原則,即設計出來的產品和設施可以讓所有的人都公平使用。因此對于地鐵車站的設計,我們應從細節(jié)上考慮到老年人群體的使用需求。蘇州軌道交通2號線是蘇州市即將開通運營的第二條地鐵線路,在出入口方案的設計中,2號線在1號線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出入口臺階踏步的高度,且在每一個出入口都設置了高低扶手,并從人行道起,在有臺階的地方一直延續(xù)到站廳,幫助老年人更加便利的進出車站;在2號線有蓋出入口的頂部,設計師們還增加設置了蘇州軌道交通的標識和站名,增加了站外導向柱的高度,使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各類人群能夠更加方便的分辨出地鐵車站的位置,解決了地鐵車站和站臺可達性不足的問題。
“全民設計”七項原則中的另一項原則,是讓使用者盡可能減少體力支出,讓他們有效、舒適地使用產品和設施。當老年人在地下尋找出口,或在車廂內識別自己是否已經到站時,導向系統應盡可能全面地提供明確、有效的信息,以防止老年乘客出現迷路或走錯路線、下錯車站的情況發(fā)生。西安地鐵1號線導向標識系統的設計兼具了系統性、地域性和易識別的特性,其導向標識的設計不光采用了統一化、標準化的設計,而且在導向標識的形式和內容上,做到了盡可能的完善,1號線導向標識在西安特有的深厚歷史積淀之上,設計了一系列圖案剪影標識,抽取了車站周邊標志性建筑的符號化語言,增強了標識可讀性和車站的易識別性,把信息快速準確的提供給了各類層次的乘客(圖4)。
為盡可能減少老年人在地下空間的不適,可以在依靠通風設備和人工照明的基礎上,考慮在合適的車站改變車站建筑的形式,利用采光頂和下沉廣場等起過渡作用的半室內空間,適當補充自然光源和增加空氣流通(圖5),在沒有條件改變建筑形式的車站,可以通過增加配置一些綠色植物來改善地下空間的空氣質量,同時增加車站的生機和活力(圖6)。
通過多樣化的空間設計,如設置一些供休息、駐足的共享空間,在站廳層與站臺層中央設置中庭,在墻面鋪貼有趣的圖案,設置延續(xù)的色帶或光帶等,能夠很好地消除車站地下空間的壓抑感和局促感,增加老年人對地鐵車站的空間認同感、文化歸屬感和趣味感。在對多位常常乘坐地鐵出行的老年人的訪談中發(fā)現,帶有中庭共享空間及特殊藝術品裝置設計的車站給他們留下的記憶最為深刻,同時也更容易識別。因此,地鐵車站的設計往往需要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多一點的人性關懷,而不只是僅僅考察基本使用功能的層面(圖7-9)。
隨著地鐵在我國各大城市的建設和開通,老年人的出行又多了一種方便、快捷的工具選擇,但隨意而粗糙的地鐵車站設計往往又給他們帶來了諸多不便,設計師們要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巧思和人性關懷,細致認真地體察設計所存在的不足,使地鐵車站空間的設計更加完善。
圖7、臺北捷運的中庭共享空間和公共藝術品設計之一
圖8、臺北捷運的中庭共享空間和公共藝術品設計之二
圖9、臺北捷運鏈接通道墻面充滿趣味的藝術墻設計
[1]楊冰.地鐵建筑室內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5.
[2]凱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曉軍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1.
[3]余虹儀.愛·通用設計: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概念.臺北:網絡與書出版社, 2008.
[4]張雪弢.六萬網友參與調查,九成擔心自己老無所養(yǎng).公益時報,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