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街道建設發(fā)展存在著顯著的問題,集中表現在環(huán)境質量差強人意,譬如綠化設施不完善,綠化樹草的后期維護效果不佳,街道建筑設施既無秩序又無特點,呈現出雜亂無章的視覺效果,街道上的建筑幾乎沒有任何裝飾,交通標志設計不理想,廣告隨處張貼,街道設施整體的效能差。
現在很多城市街道的照明設備配備不足,使得燈照效果差。步行街道的材料消耗快,質量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行人走路的需求。關愛型設施的建造極度匱乏,包括老弱病殘的交通告示等。
缺乏應有的街道服務設施,譬如公共電話亭以及公共廁所的建設,街道路牌以及交通圖的配備,休息空間的安置等,進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市容市貌。
城市的建設不僅要體現出其實際的社會公用以及人們生活的需求,建筑也是一門藝術的學問。現在很多城市的建筑風格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并且伴隨著建筑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這種現象持續(xù)的惡化,呈現出“方盒子”效應。或者完全的仿造外國風格,失去了城市的特色以及建筑的韻味。
“以人為本”是我國現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其不僅是體現在德育和道德行為的范疇,已經融入我國社會各個層面,作為指導性理論,同樣適用于建筑領域。從功用的效果分析,建筑的主體使用者是人,所以建筑最終的檢驗也來自于人的體驗。故此城市建設要深具“以人為本”的內涵,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既需要考量其實際的效能,同時也需要反映出人的理念和實際使用的真實感受,進而發(fā)揮出城市街道建設的最大效力。
歷史的進程是以時代的發(fā)展為契機,故此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有歷史底蘊以及歷史價值的生活場景——既有紀念的意義,也有社會文化以及區(qū)域特性的蘊含,進而產生出獨有的文化效應,從精神層面上震撼人們的內心世界,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以及人們的城市認同感,同時也成為現時代街道建設的內在文化的體現。因為歷史是人類生活和發(fā)展中的精神財富,值得推廣。
城市的建設具備著整體性的效果,是有機構成的集合。作為城市建設的基本組成,街道格局設計要遵循城市建設的整體效應,在發(fā)展特性的同時,為城市建筑功能的實現提供現實性依據。
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原則是在上世紀上半葉提出,并已經成為現在世界發(fā)展的共同原則。城市建設是城市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側面,所以需要可持續(xù)性建設。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城市街道建設的精髓是體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對于經濟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操作中需要融合自然的因素,表現在城市綠化建設的發(fā)展。
街道既有觀感效應,又體現出其實際的功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交通作用、生活需要、商業(yè)發(fā)展以及其它方面。要融入城市建設的主體,同時需要具備觀賞性以及和諧性的特點。市民在使用的過程中有安全性以及舒適度的需求。根據城市自身的特點以及自然和地理環(huán)境,發(fā)展富有特色的城市綠化事業(yè)。
除了根據不同的街道選擇不同的設計方法外,還要考慮生態(tài)方面的問題。街道綠化景觀其實也是為了改善環(huán)境,其中不僅僅是為了行人有個好的環(huán)境,同時也是為了給城市中一個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減少噪音,減少城市中空氣方面的影響。這在設計當中是必不可少的。
美觀方面,也就是說最為原始的目的街道除了為人們提供交通之外,再就是現代人都看中的——不論什么樣的東西只有美的才是好的。因為它是美的所以能給人以快樂的感覺,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意愿,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這也是設計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1】倪琪.西方園林與環(huán)境[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