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敏
(韓山師范學院音樂系,廣東潮州 521041)
“女性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人和文明的首要問題。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是對待歷史、對待文明以至于對待宇宙的態(tài)度的一個縮影。要對歷史、文明、文化,要對藝術文化關系進行探討,同樣取決于是否能認清這個因素?!盵1]民族聲樂文化也不例外,要全面了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歷程及發(fā)展規(guī)律,絕不能忽視女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便立足于此,以性別角色中的女性作為切入點,對民族聲樂文化中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民族聲樂作品中的女性主題、民族聲樂發(fā)展中女性的卓絕貢獻等方面作一粗淺論述。
我們知道,中國封建社會中女性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女性被壓迫、被蹂躪的血淚史。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提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盵2]在他的眼里,女人天生就是愚蠢和沒有教養(yǎng)的。儒家思想中的“三從四德”、“三綱五?!?、“陽尊陰卑”等行為規(guī)范理論更是鉗制了女性原本自由的思想與天性,在強大的男權政治面前,女性被迫曲彎著美麗的身軀,她們的社會性別被嚴重扭曲?!霸谝阅行詾橹黧w的社會關系中,女性受到男性文化的壓制和束縛是一種必然?!盵3]因此,展開與男權話語的對峙、爭奪女性的話語權利、身體力行進行女性主張,這對女性意識的逐漸清醒與自覺、對女性主體身份的建構(gòu)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女性解放運動是女性獲取與男性同等社會權利的必然途徑。20世紀初葉開始,在經(jīng)歷幾千年的被壓迫與奴役之后,在西方女權運動的深刻影響下,中國女性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卓絕的自我解放之路。從其發(fā)展脈絡來看,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前的40年。在這期間,婦女解放與國家命運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男女平等意識與婦女發(fā)展首先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黨領導下的軍隊里得到倡導和保護。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前的30年。在毛澤東提出的“男女都一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先進性別思想的照耀下,男女平等意識開始向新中國的各個領域擴展,婦女社會參與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第三階段是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前后的10多年。中國女性發(fā)展事業(yè)與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融合在一起,女性發(fā)展保持良好態(tài)勢,女性權益得到基本實現(xiàn)。
女性解放運動顛覆了歷史傳統(tǒng)中男性的中心秩序,“女性主體意識”即“女性作為主體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4]得到了發(fā)展與提升。女性能夠自覺地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人生義務,并清醒地認識自身的特點,能以獨特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實現(xiàn)自己的需要和價值。隨著女性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女性對于自己的性別觀念也獲得了全新的認識與定位,人們不再局限于用傳統(tǒng)的按生理或生物界限劃分的女性性別理論去認識和揭示女性,而用“社會文化、傳統(tǒng)習俗等形成的男女有別的期望”[5]的“社會性別”的概念與意義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吧鐣詣e”與生物學意義上或自然屬性上的性別不同,并不是涉及男女之間一種對稱的差別,而是一種“不對稱的、不平等的關系”[6]、一種“由社會強加的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6]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女性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7]。學者們認為:“只有突破狹隘的性別視角,將種族、階級、宗教等視角納入其中,才能全面而真實地再現(xiàn)女性,將女性從他者形象中解放出來,建構(gòu)具有主體性(subjectivity)精神的女性身份認同?!盵8]女性“社會性別”概念的引入是對女性自身的獨立人格、獨立的存在價值、創(chuàng)造能力及其優(yōu)勢的肯定,是對以男權文化為中心的女性歧視的否定,它對于人們性別意識的提高、促進男女平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民族聲樂文化中女性藝術家的出現(xiàn)及其在藝術道路上的發(fā)展與中國女性解放運動休戚相關。正是在中國女性解放運動的推動下,一批批燦若星辰、光彩照人的民族聲樂女性歌唱家才得以沖破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女性的種種限制,以其動人的歌唱、亮麗的服飾、美麗的形象登上了歷史舞臺,引領著社會的文化潮流和藝術時尚,并不斷的改變、顛覆著藝術的審美。
“人類生活在性別社會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某一特定的地區(qū)和時代女性音樂中差異性的了解,加深我們對婦女在那一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而且也可以在總體上幫助我們對性別的社會性構(gòu)造、兩性意識以及那一時代的社會控制等有更深刻的理解”[9]。民族聲樂作品是民族聲樂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文本,我們也可以通過對其中的女性地位、女性形象、女性的主體意識等方面的分析來管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不同時期的藝術特點。20世紀以來的民族聲樂作品浩如煙海,本文僅以民族聲樂發(fā)展中始終貫穿主線的藝術形式歌劇為例來進行梳理。
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初是民族歌劇的創(chuàng)生期和摸索期,出現(xiàn)了以女性角色為主人公的《葡萄仙子》和《秋子》兩部作品,這兩部作品都塑造了受壓迫、受奴役的女性形象。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是中國民族歌劇的成型期,在這一時期,民族歌劇的美學原則和風格特征基本確立。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的出現(xiàn),不僅將中國歌劇帶向了適合自己獨特發(fā)展的金光大道,同時也積累了創(chuàng)演女性角色的極為豐富的藝術經(jīng)驗。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是中國歌劇的第二次高潮,無論是作品數(shù)量還是作品質(zhì)量都是歌劇史上空前的。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四色”、“三紅”、“二姐”?!八纳笔侵浮昂凇?《小二黑結(jié)婚》)、“蘭”(《劉胡蘭》)、“綠”(《草原之歌》)、“白”(《望夫云》);“三紅”指的是《紅霞》、《洪湖赤衛(wèi)隊》、《紅珊瑚》;所謂“二姐”即《劉三姐》和《江姐》。這一時期的民族歌劇塑造了一系列鐵骨錚錚、英勇頑強的女英雄形象,如《洪湖赤衛(wèi)隊》中的韓英、《江姐》中的江姐、《劉胡蘭》中的劉胡蘭、《劉三姐》中的劉三姐等。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和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國歌劇轉(zhuǎn)向了變革期,歌劇改革的步伐催生了像《黨的女兒》等以女性題材為主的杰出民族歌劇的問世??v觀20世紀中國民族歌劇的發(fā)展歷史,“女性音樂形象的刻畫似乎成為一個難以割舍和持久的、永恒的抒情話題”[10]。流傳下來的歌劇作品以及至今仍在百姓中間久唱不衰的歌劇詠嘆調(diào),以女性為主角的占據(jù)了絕對多數(shù)。見表1:
通過表1可以看出,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從秋子到“白毛女”,從“劉胡蘭”、“韓英”、“江姐”到“田玉梅”,中國歌劇與其它藝術門類一樣,都不失時機地順應政治形勢的需求,為中國觀眾奉上一批批性格突出、風格各異的女性形象,不但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政治熱情,滿足了中國人民的審美渴望,也從社會生活的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女性自強不息、敢于抗爭、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地尋求自我解放的奮斗歷程。
表1 近現(xiàn)代以女性為主角的民族歌劇一覽表
民族聲樂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其間有許多女性歌唱家對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改革開放前以老一代歌唱家為代表,如王昆《翻身道情》、郭蘭英《南泥灣》、耿蓮鳳《毛主席呀派人來》、馬玉濤《馬兒你慢些走》、才旦卓瑪《唱支山歌給黨聽》、鄧玉華《映山紅》、鞠秀芳《五哥放羊》、任桂珍《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王玉珍《洪湖水浪打浪》、于淑珍《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鄭緒蘭《太陽島上》等。她們自身的聲音形象和所演唱的聲樂作品以及其作品體現(xiàn)的審美特征和人文內(nèi)涵,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與民族氣韻。在不具備專業(yè)學習條件、沒有或少有前車之鑒的聲樂文化背景下,她們通過不斷學習與積極探索,自成高格、羽化得道,為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摸索出了比較成功的演唱經(jīng)驗。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80年代以后,隨著藝術院校民族聲樂專業(yè)的設立、中西歌唱文化的頻繁交流與碰撞以及大眾媒體不遺余力地宣傳提倡,民族聲樂文化進入到一個多元共生、百花競放的繁盛時代。女性歌唱家以其美麗的形象、動情的歌唱出現(xiàn)在絢麗的舞臺上,感染著億萬的觀眾的心靈。在這個時期,女性歌唱家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在質(zhì)量上都有壓倒男性歌唱家的絕對優(yōu)勢,我們可以從1984年以來的央視青歌賽獲獎選手中窺見一斑(見表2)。
通過表2可以看出,從第一屆青歌賽以來共舉辦14屆比賽,除了第三屆(閻維文)、第五屆(劉斌)、第六屆(肉孜·阿木提)、第九屆(王宏偉)、第十二屆(劉和剛)為男歌手獲得金獎外,其他9屆皆為女性歌手獲得金獎。從銀獎和銅獎的獲獎選手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女性歌手的數(shù)量占了絕大多數(shù)。眾所周知,央視青歌賽發(fā)展至今,早已是中國歌唱家展示歌唱實力、展現(xiàn)個人風采的競技平臺,獲獎選手也代表了我國民族聲樂在當時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和審美趨向。其中大批女性歌手的參與及絕大多數(shù)獲獎席位歸屬于女性,充分說明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到了以女性為主的時代。這期間誕生出了像萬山紅、彭麗媛、宋祖英、張也、王麗達、雷佳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青年歌唱家,她們接過了老一代歌唱家的旗幟,以其美麗善良、敏感纖細、嫵媚端莊、風情萬種,并且有著與音樂相似的詩一樣的迷人魅力,堅強、自信地站在了民族聲樂歷史舞臺的前端,引領著民族聲樂藝術的新時尚,她們在藝術上創(chuàng)造的輝煌,不但彰顯了女性的自尊、自信、自強,也獲得了世人的青睞與尊敬。
表2 央視青歌賽民族組(專業(yè)組)獲獎情況一覽表
縱觀20世紀以來中國的女性歌唱家,其中影響深遠、貢獻卓著的,筆者認為當屬郭蘭英、彭麗媛、宋祖英三位。她們分別對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有著開拓創(chuàng)新、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下面僅就這三位女性歌唱家的突出貢獻作一粗淺評述。
郭蘭英1930年出生于山西平遙,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從藝生涯中,主演了《白毛女》、《劉胡蘭》、《春雷》、《紅霞》、《小二黑結(jié)婚》、《竇娥冤》等民族歌劇。她塑造的歌劇女主人公喜兒、小芹、劉胡蘭等光彩奪目的舞臺藝術形象,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她演唱的《南泥灣》、《翻身道情》、《繡金匾》、《婦女自由歌》以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等歌曲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國流傳很廣,已成為我國民族歌曲中的經(jīng)典之作。郭蘭英的演唱情真意切、深刻感人,“兼具神、情、形、聲、腔、字六藝之美,達到歌唱與表演的高度和諧統(tǒng)一”[11],她的聲音晶瑩剔透、明亮動聽,聲區(qū)寬廣,對比鮮明而富有戲劇性張力。行腔委婉自如,潤腔手法精妙細膩,為我國民族歌劇表演體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彭麗媛1962年出生于“牡丹之鄉(xiāng)”山東菏澤,她是中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中國當代民族聲樂代表人之一。演唱過的代表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沂蒙山小調(diào)》、《在中國大地上》、《父老鄉(xiāng)親》、《我們是黃河泰山》、《高天上流云》、《報答》、《掌聲與喝彩》、《白發(fā)親娘》、《中國的月亮》、《槐花?!贰ⅰ短斓叵惭笱蟆?、《江山》、《珠穆朗瑪》等。主演或首演的歌劇有:《白毛女》、《黨的女兒》、《悲愴的黎明》、《木蘭詩篇》等。彭麗媛在音樂學院經(jīng)歷了長達12年嚴格、正規(guī)的學習,是第一位將西洋美聲唱法和中國民族聲樂傳統(tǒng)唱法兼容并蓄的民族歌唱家?!八难莩髿?、恢宏、聲音自如、張弛有度、抒情委婉、豪放,表演出神入化,音色開闊曲風遼闊”[12]。彭麗媛曾代表國家到世界各地訪問演出,足跡遍布50多個國家。每到一地,都能以“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彩多姿贏得當?shù)赜^眾的喝彩,人們由衷地稱彭麗媛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來自仙境的歌神”。
宋祖英1966年出生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演唱過的經(jīng)典曲目有:《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辣妹子》、《愛我中華》、《小背簍》、《年年紅》、《兵哥哥》、《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大地飛歌》、《越來越好》、《美麗的心情》、《風景這邊獨好》等歌曲。出演過《傷逝》、《紅珊瑚》和音樂劇《赤道雨》等中國歌劇。
“當代中國女性歌唱家中,宋祖英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歌唱家之一,她的演唱不但很好地保留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和元素,而且不拘于傳統(tǒng)的束縛,她的歌唱充滿著時代氣息,引領當代民族聲樂文化不斷地走向雅俗共賞的完美境界。宋祖英把民族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時尚辯證有機地結(jié)合,并把民族聲樂文化推向了大眾、推向了時尚人群,她用動人的歌聲把一代女性的生命力和審美理想注入到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中。”[13]她的聲音清澈明亮、圓潤通達,技巧成熟洗練、嫻熟自如。通過多年的舞臺實踐,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聲樂藝術表達方式和演唱風格,成為當代民族聲樂藝術中重要的標桿和絢麗的景觀。
宋祖英曾多次隨中國藝術團出訪歐洲、美洲及東南亞進行藝術交流。2002年12月,她作為中國和澳大利亞建交30周年紀念文化使者,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成功舉辦了《好日子·宋祖英獨唱音樂會》;2003年11月,她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2006年10月12日,她在大洋彼岸美國華盛頓成功舉辦獨唱音樂會,哥倫比亞特區(qū)市長安東尼聽了音樂會后當日宣布2006年10月12日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的“宋祖英日”。宋祖英作為中國民族歌唱家的代表,不但讓世界人民了解到什么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也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讓世界人民零距離地感受到了真實的中國。她為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繼20世紀上半葉梅蘭芳先生之后中國又一個世界性的民族聲樂歌唱家。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歷程始終貫穿著女性主題,女性的身影伴隨著民族聲樂一步步地成長,尤其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批批優(yōu)秀的女性歌唱家的出現(xiàn),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聲樂舞臺上女性占絕對多數(shù)的群體優(yōu)勢,讓我們對女性有了全新的認識。她們打破了男權文化的種種清規(guī)戒律與限制,一路上艱難地走來,其間曾無數(shù)次創(chuàng)造了民族聲樂文化的輝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中國女性的引領和不懈努力,中國民族聲樂必將迎來萬紫千紅、百花競放的又一春。
[1]丁亞平.藝術文化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401.
[2]孔子.論語·陽貸(第十七篇第二十五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99.
[3]王富仁.一個男性眼中的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研究[J].文藝爭鳴,2007(9):9.
[4]王曉丹.中國近代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及發(fā)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1(2):43.
[5]黃伊梅.社會性別與女權主義理論建構(gòu)[J].理論前沿,2006(14):36.
[6]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J].國外社會科學,2001(6):53.
[7]譚兢常,信春鷹.英漢婦女與法律詞匯釋義[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145.
[8]傅美蓉,屈雅君.社會性別再現(xiàn)與女性的他者地位[J].婦女研究論叢,2001(3):66.
[9][美]珍妮·鮑爾斯.女性主義的學術成就及其在音樂學中的情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3):85.
[10]李芳屹.女性·審美·文化——20世紀中國歌劇女性主題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0(2):117.
[11]都本玲.傳統(tǒng)聲樂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與郭蘭英的成功經(jīng)驗[J].中國音樂學,2008(2):41.
[12]王 菊.合璧中西唱法,突顯民族意蘊——談彭麗媛的歌唱藝術[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4):86.
[13]李娜.民族傳統(tǒng)·現(xiàn)代時尚——宋祖英歌唱藝術審美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0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