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平安醫(yī)院 (石家莊050021)
劉紅茹 劉紅英△ 王潤超 張書臣 吳向榮 李 進 張瑞寧 吳克峰
目前公認的結直腸癌的治療,多采用手術,化療、放療等,化療藥物在抑制或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對肌體的正常組織細胞亦產(chǎn)生了殺傷作用。中醫(yī)藥在提高肌體免疫功能、減輕癥狀、改善生活質量等方面顯示較大的優(yōu)勢,與化療聯(lián)合運用治療腫瘤療效顯著?,F(xiàn)將從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間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的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30 例,用中藥配合化療治療,并與單純化療30 例對照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和分期標準:均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guī)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中醫(yī)診斷標準和證候診斷標準:參照劉亞嫻主編的《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病學》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氣血雙虧證。
1.2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省腫瘤醫(yī)院及石家莊平安醫(yī)院。共選擇60 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化療+中藥內(nèi)服和保留灌腸)和對照組(化療組)。治療組30 例,男12例,女18 例,最小35 歲,最大65 歲,平均年齡53.83±8.52 歲;結腸癌11 例,直腸癌18 例,結腸直腸交界癌1例;Ⅱ期7 人,Ⅲ期23 人;高分化腺癌10 例,中分化腺癌18 例,低分化癌2 例;化療次數(shù)≤2 有22 人,≥3 次有8人。對照組30 例,男13 例,女17 例,最小36 歲,最大65 歲,平均年齡53.63±8.14 歲;結腸癌12 例,直腸癌16例,結腸直腸交界癌2 例;Ⅱ期5 人,Ⅲ期25 人;高分化腺癌11 例,中分化腺癌18 例,低分化癌1 例;化療次數(shù)≤2有20 人,≥3 次有10 人。兩組患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單用FC 化療方案治療。FC 方案:亞葉酸鈣注射液200 mg/m2(CF,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84),靜滴,2 h 后,氟尿嘧啶注射液600 mg/m2(5-Fu,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3),靜滴(6~8 h 內(nèi)給入)。每日1 次,連用5天,4 周為1 療程。
1.3.2 治療組:在用FC 化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內(nèi)服和中藥保留灌腸??诜痉?黃芪、黨參、當歸、熟地黃、何首烏、菟絲子、茯苓、半夏、陳皮、砂仁、甘草等藥物。心悸者加炙甘草、阿膠;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頭暈者加黃精、女貞子;厭食者加雞內(nèi)金、炒麥芽。每日1 劑,清水煎至300 mL,分早晚兩次口服,4 周為1療程。灌腸基本方:半枝蓮、馬齒莧、虎杖、野葡萄根、紅藤、枳殼、丹參、三七藥物。便秘者加瓜蔞仁,腹瀉者加石榴皮。灌腸方水煎取汁100~150 mL,待溫,隔日1次,14 次為1 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療效性指標:化療后毒性反應癥狀、血常規(guī)、T細胞亞群水平、體力狀況評價(KPS 評分)。
1.4.2 觀察方法:KPS 評分、T 細胞亞群治療前后各查1 次;血細胞分析每周檢查至少1 次。
1.5 療效標準 采用KPS,一般狀況計分標準以評價患者生存質量的改變,以T 細胞亞群數(shù)值的高低評價患者的免疫力狀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用t 檢驗,或非參數(shù)檢驗。
2.1 兩組病例化療后毒副反應(癥狀)的發(fā)生情況 治療組患者的化療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詳見表1。
2.2 兩組病例體質狀況變化情況(KPS 評分) 組間比較,治療組的體質狀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化療后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30,例)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體質狀況KPS 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體質狀況KPS 評分比較(±s)
組別 n 化療前 化療后P 30 79.33±9.44 83.67±6.69<0.05對照組治療組30 79.00±9.23 76.00±8.14>0.05
2.3 兩組患者化療后肌體免疫功能的變化情況 組間比較,各項指標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的變化情況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的變化情況 (±s)
項目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CD +4 37.98±2.81 41.35±2.96 37.97±2.58 37.74±2.66 CD +8 23.11±3.64 21.94±3.39 23.13±3.58 23.33±3.53 CD +4 /CD +8 1.69±0.32 1.93±0.35 1.68±0.31 1.65±0.28
2.4 兩組患者化療后外周血WBC 及PLT 的變化情況
2.4.1 WBC 變化情況:兩組病例化療后不同時間WB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第2 周到第3 周治療組降低程度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雖然在第4 周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治療組WBC 下降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詳見表4。
表4 兩組WBC (分度)的變化情況 (例)
2.4.2 PLT 的變化情況:兩組病例化療后不同時間PL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第2 周到第3 周治療組降低程度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
結直腸癌是結腸癌、直腸癌、肛管直腸癌的總稱,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據(jù)統(tǒng)計,其發(fā)病率占惡性腫瘤的第7 位,死亡率第5 位,在胃腸道中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1]目前認為主要與飲食和環(huán)境,腸道炎癥、腸道腺瘤、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等因素有關。[2]中醫(yī)學認為,結直腸癌主要病機是濕熱、火毒、瘀血為標,脾虛、腎虧、正氣不足為本,二者互為因果。[3]現(xiàn)代中醫(yī)研究認為,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肌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關系。肌體抗邪能力減退,免疫功能低下,T 淋巴細胞不能及時消滅突變細胞,任其分裂繁殖以至形成腫瘤。因此,肌體免疫功能衰退,是發(fā)生結直腸癌的根本原因。[4]化學藥物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具有一定的療效。[5]但化療作為攻邪藥物,在治病同時,也大傷患者的元氣,使脾胃受損,臟腑氣血陰陽失調(diào)。中醫(yī)藥在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具有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生存質量,增加體質量,穩(wěn)定瘤體,提高免疫力,延緩腫瘤發(fā)展的作用。[6]口服中藥方中黃芪、黨參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當歸、熟地黃、何首烏、菟絲子滋陰補血,養(yǎng)肝補腎固精;茯苓、半夏、陳皮、砂仁健脾燥濕,降逆止嘔,化濕行氣;甘草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中藥的藥理研究:黃芪、黨參、熟地黃何首烏有抗腫瘤作用,能增強細胞、體液免疫功能作用;半夏有抗腫瘤作用、抗炎作用。[7]甘草有抗腫瘤作用、抗炎作用;陳皮抗炎的作用;菟絲子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8]茯苓能有效地防止放、化療所致的毒副反應,改善生存質量,增強免疫功能。[9]故此中藥能抗腫瘤,邪去則正安,正氣才得以恢復,才得以抗邪。灌腸基本方中半枝蓮、馬齒莧、虎杖、野葡萄根、紅藤、枳殼、丹參、三七清熱解毒利濕、散瘀止血、抗腫瘤、理氣止痛,藥理研究:半枝蓮、馬齒莧、虎杖、野葡萄根有抗癌、抑菌作用;紅藤、丹參、三七有免疫雙向調(diào)節(jié)、補血作用;枳殼可促進胃腸推進功能、促進膽汁排泄、抗過敏作用。[9]每一味中藥的多成分用于治療疾病的多效性與多作用靶點,體現(xiàn)了中醫(yī)藥治病強調(diào)恢復整體功能平衡的特點。
中藥藥理作用錯綜復雜,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更具有“多成分、多渠道、多作用靶點”的特點。臨床結果表明,運用扶正抑瘤法,通過中藥內(nèi)服配合中藥保留灌腸,可以改善結直腸癌術后化療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維護患者的造血功能,提高肌體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體現(xiàn)中醫(y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優(yōu)勢和作用。
[1]湯釗猷.現(xiàn)代腫瘤學[M].2 版.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176
[2]李佩文.中西醫(yī)臨床腫瘤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767
[3]劉亞嫻.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303
[4]陳世偉,張利民.腫瘤中西醫(yī)綜合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57-178
[5]張代釗.中西結合治療方化療毒副反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57-70
[6]李少輝.祖國醫(yī)學在腫瘤康復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報,2010,12 (5):90-92
[7]李佩文.實用臨床抗腫瘤中藥[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61-163
[8]黃春林.中藥藥理與臨床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535
[9]蔡光先.腫瘤特色方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