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萍
火焰山得以聞名,是源于吳承恩所寫的小說《西游記》。吳承恩描述的火焰山是“八百里火焰山,四周寸草不生”?;鹧嫔接址Q“火山”,位于吐魯番盆地的北面,一直綿延至鄯善縣南,東西長百余公里,南北寬約十公里。主要由紅砂巖構成。故古時又稱其為“赤石山”。當?shù)厣贁?shù)民族叫它為“土孜塔格”或“吐斯塔格”。唐代詩人岑參曾有詩云:“火山突兀赤亭口,大山五月火云厚?;鹪茲M天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從詩中所描述的情景即可以使人們明顯地感到火焰山的熱與荒。其實,火焰山上并沒有燃燒的火焰,只是由于吐魯番是我國最低的盆地,空氣的對流力度極其微小,又因被毫無遮擋的太陽照射,因而形成火爐噴火般的熱空氣。夏季氣溫可達70攝氏度以上,歷史上曾創(chuàng)下82攝氏度的最高紀錄。所以,吐魯番又曾被稱為“火洲”。
1958年初,正是乍暖還寒的季節(jié),殘雪正在逐漸消融。玉門石油管理局在石油部領導精心策劃指揮下,決定抽調部分職工進軍新疆吐魯番盆地,加大找油找氣的力度。消息一經(jīng)傳出,玉門石油管理局里里外外一片歡騰。一時間,請戰(zhàn)信、決心書如雪片般飛到黨委辦公室。我雖然再三請示,一直沒有得到批準,但我參加會戰(zhàn)的初衷始終不渝。局黨委幾位主要領導架不住我的軟磨硬泡,終于在參加吐魯番會戰(zhàn)的大批人馬出發(fā)二十多天后,才勉強答應了我的要求。我如愿以償?shù)卦?958年5月離開了玉門,經(jīng)過10多天風餐露宿的長途跋涉,行程1000多公里,5月20日順利到達玉門石油管理局吐魯番勘探處所在地——吐魯番縣勝金口。還沒等我喘過氣來,黨委書記溫滿倉同志就急急忙忙趕過來,握著我的手說:“你是玉門局鉆井處的生產(chǎn)科科長,又是多年的鉆井工程師,你來得正好,趕快跟我上火焰山,參加我們處第一口淺探井會戰(zhàn)?!蔽叶挍]說,上車就跟著他走了。
被定位于火焰山半山腰上的那口淺探井,井深設計為500米,是玉門石油管理局吐魯番勘探處組建以來,用KM500型(俗稱抗母500) 鉆機打的第一口淺探井。此井對于我們探明火焰山構造淺油層含油氣情況的意義非常重大。火焰山屹立于吐魯番縣境內,距勝金口約5公里。經(jīng)地質部及新疆石油勘探局幾年的勘探考察表明,在35000平方公里的吐魯番盆地,特別是鄯善、吐魯番縣、哈密一帶,都具有較好的生儲油氣條件。而火焰山構造不僅是盆地中含油氣極佳的構造之一,且油層淺(地面常常留有原油的痕跡),又有距公路近,交通相對方便的條件。為了爭取時間獲取可靠資料,經(jīng)黨委研究決定,在多數(shù)鉆探隊伍尚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下,首先在火焰山上布下這口淺探井。
要打井,必先修路。但火焰山上土石堅硬,當?shù)鼐S族老鄉(xiāng)又堅決反對我們使用炸藥(他們認為炸藥會破壞“圣山”),且大規(guī)模修路費時、費錢,因此,我們就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來施工,用鎬刨,用锨挖,用釬子打,只用了短短幾天,大家硬是沿著陡峭的山坡鑿出了一條2米多寬,長五六十米的路。路雖然有了,但運送設備仍然是我們將面臨的最大、最艱巨的挑戰(zhàn)。五六月份的吐魯番,陣陣熱風如同煉鋼爐中噴出的股股熱浪,灼熱難當,烤得我們全身火辣辣地疼。室內溫度已達47攝氏度,室外溫度則高達60—70攝氏度?!段饔斡洝分性f唐僧西天取經(jīng)路過火焰山時,是孫悟空巧借鐵扇公主的寶扇,扇滅了大火后才走過火焰山的??墒俏覀兗葲]有寶扇,更沒有孫悟空騰云駕霧的本領,只能靠自己的一雙手和兩條腿。在幾面小紅旗的指揮下,大家齊心協(xié)力喊著號子,艱難地把那些雖已被拆解,但仍重達幾十噸的鉆機、井架等“鋼鐵重物”一件一件地抬著、扛著、拖著上山。
立井架和安裝鉆機時,我與工人們白天一塊兒頂著烈日,夜里一起舉著火把,日夜奮戰(zhàn),身上的皮脫去一層又一層。在沒有吊車和一切相應輔助設備的情況下,單憑大家的手工作業(yè)和永不服輸?shù)囊庵?,終于立起了井架,豎起了鉆機。
開鉆的時刻到了,幾百人的隊伍長龍般地一字排開,群情振奮,你追我趕,跌跌撞撞,摔倒爬起,爬起又摔倒,百折不回。全然不顧汗水濕透了衣衫,泥水糊滿了鞋襪,更不管身體的傷痛,只是一個勁兒地快馬加鞭,快上、快跑、快端,爭時間搶速度,竟將幾十立方米的泥漿,硬是用臉盆一盆一盆地端到泥漿池里。那宏大的場面,那壯觀的情景,已永遠定格在我的心間。
可惜,鉆到100多米時,雖見油花漂出,并有伴生氣出現(xiàn),但不見油流。經(jīng)取芯鑒定,結論為油砂已嚴重氧化成瀝青結塊,無開采價值??茖W的結論讓我們無言以對,現(xiàn)實給了我們當頭一棒,我們不得已就此停鉆完井。
初探火焰山,雖未見油氣,但它卻為我們尋找油氣富集區(qū)提供了信息,并為我們后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通過這次考驗,既鍛煉了隊伍,又增強了我們的斗志。此后數(shù)年,我們這支擁有七八千人的石油鐵軍,一直堅持在炎熱干旱的吐魯番盆地尋找著油和氣。我們的足跡遍布吐魯番盆地,我們的汗水滋潤著吐魯番、哈密、鄯善一帶的土地。當?shù)鼐S族老鄉(xiāng)常常對著我們豎起大拇指,高聲喊著:“石油大哥,亞克西!石油大哥,亞克西!”
50多年過去了,如今火焰山上的那口淺探井依舊永駐我心,揮之不去。聽說火焰山已成為有名的旅游勝地,山腳下聳立著唐僧師徒4人的雕像,山口處有勝金口千佛洞,山谷里有柏孜克里克石窟,山腰內人工開鑿了一條盤旋而上的山洞。在山頂可以俯瞰吐魯番綠洲、雪山綠地、赤峰碧水,一派誘人的邊疆風光?;鹧嫔揭呀穹俏舯攘恕N胰缒苡袡C會舊地重游該有多么愜意,該是多么風光。
往事悠悠,理應常思常憶。當年艱苦奮斗的精神永遠不能忘,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更是永遠不能丟。在我頤養(yǎng)天年之時,回憶回憶這些往事,不僅可以借此不斷鞭策自己,更是豐富自己退休后精神生活的好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