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鳳
(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yī)院血液內科,河北 邯鄲 056600)
急性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提倡個體化治療,其中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情況允許時可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瘜W藥物發(fā)揮作用無選擇性,在殺傷腫瘤細胞同時,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性,故對口腔黏膜組織產生不同程度損傷[1]。文獻報道,大劑量化療后易發(fā)生口腔潰瘍,尤其當中性粒細胞低于0.5×109/L時,潰瘍部位又成為細菌侵入的通道,易加重口腔感染[2]。因此,做好化療后口腔潰瘍的護理是重要的臨床工作內容?,F回顧性分析我院血液科96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發(fā)生口腔潰瘍情況,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白血病化療患者口腔潰瘍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96例急性白血病均為本院血液內科2011-05—2012-10化療住院患者,均為急性髓系白血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4例,干預組52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 例;年齡8~70歲,平均(39±15.8)歲;干預組男30例,女22例;年齡6~68歲,平均(37±11.8)歲。2組性別、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及治療方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
1.2.2 干預組 自化療前即開始給予口腔護理措施,直到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恢復到2.0×109/L以上[3]。
1.2.2.1 化療前給予患者健康教育 通過向患者告知采用的化療方案,具體藥物常見毒副作用,使患者知曉化療藥物對口腔黏膜極易造成損害,且一旦出現口腔潰瘍、感染等會延長治療時間,加大治療難度,增加治療費用,所以正確有效的漱口極其重要。含漱時既要使漱口液與牙齒、牙齦充分接觸,又要盡量較長時間保留,一方面有利于沖洗口腔各個部分,另一方面有利于達到抗感染的目的。此外,在實施干預措施過程中,應做到有效監(jiān)督,提高治療依從性,及時評估,隨時調整。
1.2.2.2 評估患者口腔黏膜狀況 化療期建立護理計劃單,觀察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糜爛、膿性分泌物等情況,一旦發(fā)現異常,給予相應護理措施,盡量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在病情觀察中,指導患者預防、及早識別上述病理情況,具有積極意義。
1.2.2.3 飲食干預 保護口腔黏膜,禁止食用刺激性較大及較硬或骨刺較多容易損傷口腔黏膜的食物。適當進食富含維生素類食物,如維生素C、微量元素等。反復囑咐患者以溫涼、無刺激、半流質飲食為主,盡量避免可能造成口腔黏膜損害的一切不良因素。
1.2.2.4 口腔護理措施 ①每日晨早、餐后及睡前給予益口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口腔潰瘍有明顯作用。②碳酸氫鈉預防性口腔護理,使口腔保持堿性環(huán)境,對預防口腔真菌感染有一定的作用[4]。③根據病情配合應用相應的漱口液。特別在使用甲氨蝶呤后,用甲酰四氫葉酸鈣加0.9%氯化鈉注射液漱口,以對抗該藥對口腔黏膜的毒性反應,并囑患者在漱口后咽下少許液體以保護消化系統的黏膜。④對有感染跡象的患者需增加口腔護理次數,必要時行口腔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
1.2.2.5 口腔潰瘍時的護理 ①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和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漱口:既可以促進在損傷黏膜處中性粒細胞活化聚集,又有利于啟動角質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殖,進而促進傷口愈合。②患者漱口后于潰瘍面涂擦碘伏,既利用了其對各種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的廣譜殺菌作用,又利用了其性質溫和、無刺激性等,發(fā)揮了清潔作用[5]。③對于口腔潰瘍疼痛者,用利多卡因加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含漱,對減輕疼痛有明顯效果。④當口腔黏膜內出現血皰時,先用無菌針頭將血皰刺破,再用無菌棉簽將淤血排出,然后壓迫止血,最后用云南白藥涂抹于患處,每日3~4次,這個過程應操作輕柔,避免造成二次損傷。⑤漱口后潰瘍面交替涂擦錫類散。⑥潰瘍較深的用1.5%過氧化氫棉球輕壓潰瘍面,再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每日2次,以使?jié)兠媾c血塊及壞死組織分離,采用紫外線治療儀照射口腔潰瘍面。
1.2.2.6 加強自我保護 骨髓抑制期是化療后必然要經歷的時期,那么應如何平穩(wěn)度過?一方面患者應戴口罩,注意飲食衛(wèi)生,加強自我保護,必要時行保護性隔離,甚至粒細胞缺乏患者入住層流病房;一方面工作人員接觸患者須戴口罩、洗手,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此外,病室消毒必不可少,每天紫外線消毒2次,每次20 min,應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潔,減少探視,避免交叉感染。
1.2.2.7 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 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整潔、安全的醫(yī)療環(huán)境,使他們穩(wěn)定情緒,介紹已緩解的典型病例,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 潰瘍分度標準 發(fā)生潰瘍的情況: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抗癌藥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口腔潰瘍劃分為Ⅳ度:①Ⅰ度,口腔黏膜出現紅斑、疼痛,不影響進食;② Ⅱ度,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明顯,疼痛加重,有散在潰瘍,能進食半流質飲食;③ Ⅲ度,口腔黏膜潰瘍及疼痛比Ⅱ度明顯,只能進食流質飲食;④Ⅳ度,疼痛劇烈,潰瘍融合成片狀,不能進食。
2組發(fā)生潰瘍情況見表1。
表1 2組發(fā)生潰瘍情況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1口腔潰瘍程度數據經秩和檢驗,2組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潰瘍程度較輕。2組潰瘍發(fā)生率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低于對照組。
3.1 白血病患者化療后發(fā)生口腔感染的主要機制 ①初診白血病及骨髓抑制的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細胞減少甚至缺如,同時進食飲水較少,故口腔自潔能力減弱,引起口臭,導致口腔黏膜受損而形成口腔潰瘍。②化療藥物發(fā)揮作用不具有選擇性,故可直接損傷口腔黏膜。③化療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細胞數量減少,甚至達到粒細胞缺乏狀態(tài),機體抵抗力明顯低下,致病菌可乘機而入。④因白血病患者抵抗力差,易合并感染,在使用抗感染治療同時,有發(fā)生菌群失調,引起二重感染可能。⑤某些化療藥物如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潰,形成感染創(chuàng)面。⑥由于口腔及其黏膜的結構特點,易藏污納垢,利于細菌侵入機體并繁殖致病。故口腔是白血病患者最常見的感染部位。⑦有文獻表明,早期口腔潰瘍與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有關,提示當白血病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時,潛伏于體內的病原菌被激活所致[6]。
3.2 白血病化療后常出現口腔黏膜損害 有文獻報道,腫瘤化療后口腔感染的發(fā)生率為20%~100%。在白血病患者化療前即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化療中密切觀察,對出現口腔潰瘍積極進行處理,這樣既有益于預防、及時治療白血病患者化療后出現的口腔感染,又益于降低全身感染率,從而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本觀察結果證明,早期護理干預能夠明顯降低白血病化療患者口腔感染發(fā)生率和感染程度。
[1] 王哲海,孔莉,于金明.腫瘤化療不良反應與對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4.
[2] 梁秀鳳,梁勝玲,麥梨芳.大劑量化療后口腔潰瘍的護理[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6,22(2):265.
[3] 鄭春榮,秦晶,吳杰.加強口腔、肛周護理降低白血病化療后感染率[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A):14-15.
[4] 王靜芬,夏麗芳.蘇打水口腔護理預防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效果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1997,12(7):10.
[5] 江垠,丁小萍.化療性口腔炎患者的護理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5,20(3):78-81.
[6] 張永勤,吳祥光,李芳,等.骨髓移植患者的口腔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9):53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