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崇文
農業(yè)生產資料的真假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廣大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假劣種子、劣質肥料、失效農藥、不合格農機具,不僅給樸實的農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而且還擾亂了農業(yè)生產秩序,侵害著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春耕備耕、“三夏”、秋收冬種等重點農時,是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購銷旺季,也是假冒偽劣農資混入市場的高峰期。江西省各地各部門根據不同農時季節(jié),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保障農業(yè)生產需要,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奪取全年糧食和農業(yè)豐收保駕護航。
農資造假對農業(yè)生產危害甚大,假農資不僅嚴重侵犯了農民利益,影響了農業(yè)生產,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2011年9月7日,根據行政部門移交線索,上饒市鄱陽縣公安機關破獲一起偽劣種子案,抓獲犯罪嫌疑人3名。經查,鷹潭農友種業(yè)有限公司在未取得任何資質的情況下,委托橫峰縣種子經銷商黃某某收購劣質種子,經包裝加工后,將1萬余公斤假冒“贛晚秈38號”的劣質水稻種子銷售給鄱陽縣20余家經銷商,造成3900余畝稻田減產、絕產的嚴重后果,農戶直接經濟損失170余萬元。
此案就是2012年公安部公布的十起農資犯罪典型案例之一——江西鷹潭農友種業(yè)公司制售偽劣種子案。真可謂是一粒假種子,斷掉農民一年飯。
假冒偽劣農資不僅使農民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阻礙了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而對企業(yè)來說,假農資也擾亂了市場秩序。像作為我國最大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化肥企業(yè),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就遇到此種問題。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國有化肥企業(yè),具有突出的產品、網絡、服務和品牌優(yōu)勢。但是近年來,社會上一些企業(yè)有恃無恐地盜用冒用“中化”商標,制造或出售假冒化肥,影響了“中化”牌化肥在市場上的品牌形象。
從近年有關資料看,全國每年查處制售假冒偽劣農資案件多達數萬起,涉案金額10億元以上。而據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局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2年,江西省就查獲各類假冒偽劣農資160噸,其貨值達到1580萬元,此舉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達3860萬元。
記者從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局了解到,假農資屢禁不絕原因一方面是制假售假更趨隱蔽。像近幾年一些違法犯罪分子制假售假手段不斷翻新,方法更加隱蔽,打擊的難度增大。
而另一方面,是基層監(jiān)管和執(zhí)法力量有待加強。一些地方的農資打假工作在思想認識、組織領導、工作措施上還存在不足、不強、不力的問題,假劣農資案件“以罰代刑”問題仍然存在,基層執(zhí)法力量與面廣量大的監(jiān)管對象不適應。
此外,據記者了解,假冒偽劣農資之所以屢禁不絕,還有更深層次原因。
首先,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滯后,無論是農資市場主體還是農資市場監(jiān)管制度都亟待建立。長期以來,由于受“生產決定論”思想的影響,我國在制定經濟政策過程中存在著重生產、輕流通的傾向,對流通產業(yè)缺乏政策支持,流通體系的發(fā)展相對滯后,農村流通體系更加滯后。流通體系建設滯后不僅制約了消費的擴大,而且使假冒偽劣產品有空子可鉆。這主要表現在: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較低,能夠代表農民利益的市場組織數量還比較少;調控機制不健全,市場監(jiān)管松軟,信息溝通不暢;市場結構不合理,流通環(huán)節(jié)過多,扭曲了市場價格等。
其次,農村商業(yè)網點水平,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亟待提高。多年來,廣大農村地區(qū)流通網絡殘缺不全,形不成規(guī)模,基本上處于有“點”無“網”的狀況。傳統(tǒng)的小賣部、“夫妻店”仍是我國農村零售網點的主體。由于農村的商業(yè)網點少,流通基礎設施落后,使流通成本過高,致使假冒偽劣產品乘虛而入。 第三,農村市場流通方式,無論從現實看還是從長遠看都亟待改變。目前我國農村大量存在集市貿易、代銷點和小型批發(fā)市場等貿易方式,雖然暫時適應了農村居民傳統(tǒng)消費心理。但這畢竟是一種落后的交易方式,無法在現代流通中起主導作用。我國農村從總體上看,已處在從溫飽型需求結構向小康型需求結構過渡的階段,貿易方式在保留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方式的基礎上,也應該轉型升級,這樣才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應當說,江西省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實現糧食生產“九連增”和農民增收“九連快”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采訪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局時得知,江西省在打擊假農資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凈化農資市場,嚴防假劣農資進入使用環(huán)節(jié)。其次是加強生產經營主體整頓,加強農資質量抽檢,加強大要案查處,加強農業(yè)綜合執(zhí)法。再者是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監(jiān)管相結合,市場準入與跟蹤管理相結合,打假治劣與扶強創(chuàng)優(yōu)相結合,依法打擊與引導企業(yè)誠信自律相結合,加強農資管理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相結合。實現農資產品市場抽檢合格率、放心優(yōu)質農資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農民群眾對農資市場滿意度明顯提高,確保農資投訴案件和假劣農資事故明顯減少。
據統(tǒng)計,我省去年農作物種子、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產品的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8%、86%、86.5%、90.7%、96.6%,總體合格率呈逐年提升發(fā)展態(tài)勢。
雖然我省農資打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要看到,市場當中依舊還存在一些造假行為。
3月21日,農業(yè)部、公安部等九部門聯(lián)合啟動2013年全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
我省也將按照“圍繞一個目標、確保兩個減少、實現三個提高、注重四個加強、堅持五個結合”的總體思路,突出重點,加大力度,把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引向深入。
據了解,江西省農資打假工作將在春耕秋播、動植物病蟲害高發(fā)期、水產育苗期等農資購銷、使用高峰時期,以農資批發(fā)市場和集散地、農資展銷會、重點企業(yè)、流動商販為重點,加大對生產基地、區(qū)域交界處、游商活躍區(qū)的檢查力度,重點查處以下違法行為——
一是種子:啟動種子打假護權專項行動,積極聯(lián)合公安、工商、紀檢等部門,狠抓基地專項整治,組織拉網式檢查,打擊無證和侵權生產、搶購套購等行為。狠抓經營主體綜合治理,打擊無證無照和侵權經營等行為。組織開展市場檢查,打擊制售假劣種子等行為。
二是農藥:嚴厲查處生產經營假劣農藥,嚴厲打擊非法添加未登記有效成份,尤其是添加高毒農藥成份等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經營和使用甲胺磷等禁用農藥的行為。
三是肥料:嚴厲查處復混肥料、有機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產品中有效成分不足、未經登記、一證多用、假冒偽造登記證、肥料產品標稱具有農藥功能等違法行為。依法查處配方肥產品有效成分不足、標簽標注與登記證標注內容不符、生產銷售假冒配方肥的問題。
四是獸藥:落實獸藥GMP和獸藥GSP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劣獸藥,特別是擅自改變組方、違規(guī)添加禁用獸藥或人用藥行為,重點整治獸藥標簽和說明書擴大適應癥、使用范圍等違規(guī)行為。規(guī)范獸藥使用,嚴厲打擊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非法使用違禁獸藥和人用藥的行為。
五是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嚴厲查處無證生產經營以及生產經營假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在飼料中添加禁用物質和其他不在《飼料原料目錄》、《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中的物質以及違反限制性規(guī)定使用飼料添加劑等違法行為。
六是農機:以列入國家或省級支持推廣的農機產品為重點,加大對獲證產品監(jiān)督檢查力度,嚴厲查處盜用冒用轉讓農機推廣鑒定證書、證章等違法行為。聯(lián)合有關部門依法查處經營假劣農機、零配件等行為。
七是水產苗種:嚴厲查處水產苗種生產中使用硝基呋喃類、氯霉素和孔雀石綠等違禁藥品和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行為。嚴厲打擊以次充好、以劣充優(yōu)、帶病銷售和無證(生產許可證)銷售水產苗種的行為。
八是漁船船用產品:落實船用產品法定檢驗制度,嚴厲查處假冒偽劣船用產品,推進優(yōu)質船用產品上漁船,保障漁業(yè)安全生產。重點開展對漁船救生設備(救生衣、救生圈)的監(jiān)督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