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貴州省貴陽市婦幼保健院產科,貴州 貴陽 550003)
如今,大部分的孕產婦為獨生子女,新生兒出生后常無法在心理和生理上一時適應角色的轉變,既往研究表明,缺乏對新生兒照顧的知識和技能是影響產婦心理問題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給產婦及其家屬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及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已逐漸成為產科病房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即為由??萍夹g過硬、理論知識豐富,素質高,善于溝通的高級護理人員將一切新生兒的護理均于母親床旁進行,并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一對一”的操作演示和健康指導[1]。實施產科母嬰床旁護理可以充分的調動起產婦的主觀能動性,2012年1月~2012年3月在產科病房對59例孕產婦進行母嬰床旁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2012年3月于我院產科住院的孕產婦118例,將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59例產婦列為觀察組,年齡24~35歲,平均(29.42±6.76)歲;孕周38~40周,平均(39.13±1.22)周。59例實施常規(guī)護理產婦列為對照組,年齡23~35歲,平均(28.54±6.14)歲;孕周37~41周,平均(38.73±1.53)周。入選的產婦均為單胎頭位,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fā)癥、頭盆不稱等。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觀察組運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環(huán)境準備符合母嬰同室管理要求。選派由??萍夹g過硬、理論知識豐富,素質高,善于溝通的高級護理人員將一切新生兒的護理均于母親床旁進行,并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一對一”的操作演示和健康指導。對孕產婦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包括產婦的順產或剖宮產產后護理的須知,以及產婦飲食的指導和衛(wèi)生、活動指導,如發(fā)生母乳不足或奶脹時的處理方式,指導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方式,提高母乳喂養(yǎng)知識的宣傳。提高新生兒晚間哭鬧的護理,指導新生兒的吐奶打嗝護理,對新生兒各種疾病的篩查及預防接種進行宣教;指導正確的新生兒洗澡方法:詳細介紹新生兒的保暖方法、輔食添加、計劃免疫程序及早期教育方法等。責任護士對產婦及家屬進行“一對一”的講述和基本操作演示,對產婦及其家屬未掌握的內容,進一步行強化訓練,直至產婦及家屬基本可以掌握為止。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1.5軟件包對各項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8.3%(58/59),而對照組為86.4%(51/59),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相關技能掌握情況,掌握率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兩組對比沐浴、臍部護理、撫觸、健康教育知識方面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相關技能掌握情況對比(例)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產科護理工作中的一種新型模式,符合廣大產婦的生理心理需求,也較為符合新生兒的護理特點[2]。母嬰床旁護理模型為年輕的母親及其家屬提供了“一對一”、“手把手”的學習機會,不僅極大的滿足了產婦及家屬的對知識的掌握率,也進一步拉近了醫(yī)護人員與產婦及其家屬的距離,提高了產科護患的信任度[3]。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度高,產婦對新生兒的護理技能掌握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既往相關研究報道一致,充分肯定了開展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3]。①產婦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提高了,新生兒的各項護理操作均在母親的床旁進行,產婦可以直接觀看,從根本上解除了產婦的猜疑和擔心,減少了因此類誤會而導致的各種醫(yī)療糾紛;②在進行床旁護理操作時,由產婦監(jiān)督,護士認真核對,不必將新生兒推進推出,極大程度的減少了差錯事故的發(fā)生,保證了醫(yī)療安全。綜上所述,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當代產科護理的主要發(fā)展趨勢,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1] 李廣雋.母嬰同室新生兒床旁護理模式的實施與管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8,14(26):2791.
[2] 向 麗,杜 鵑,謝立平,等.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難點及對策[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24(1):116.
[3] 張俊茹.母嬰同室探視人員影響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22):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