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繼勇
粘連性腸梗阻是腸粘連或腹腔內(nèi)粘連所致的腸梗阻,較為常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可占腸梗阻的28% ~67%[1],是腹腔手術后的一個常見并發(fā)癥,目前預防對策尚不明確,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減輕患者痛苦的關鍵。對于不完全粘連性腸梗阻,保守治療優(yōu)于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鼻胃管治療因鼻胃管自身長度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本試驗采用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對術后粘連性腸梗阻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128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齡24~79歲,平均年齡(43±6)歲;試驗組65例:男33例,女32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6±6)歲。經(jīng)臨床診斷排除絞窄性腸梗阻,2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病程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行對癥治療,緩解水、電解質(zhì)紊亂和酸堿失衡,并行抗炎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常規(guī)鼻胃管行胃腸減壓治療。試驗組行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2],導管為日本CREATE MEDIC公司提供,方法:采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經(jīng)鼻腸梗阻減壓導管介入[3],導管首先經(jīng)鼻進入胃腔,再轉(zhuǎn)入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繼續(xù)送入導管,在十二指腸卜段反復進入和撤出導絲,直至導管前端經(jīng)Treitz韌帶進入空腸,將10~15 ml蒸餾水推入前氣囊內(nèi),使胃內(nèi)導管變得松弛,進行造影觀察腸梗阻情況,患者回房后體外連接吸引器進行輔助的負壓吸引,每隔一段時間利用造影技術觀察腸梗阻情況,對于治療無效且病情惡化的患者進行會診,如有必要,轉(zhuǎn)手術治療。2組均6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腹痛、腹脹完全消失,嘔吐停止,排氣排便完全通暢;有效:腹痛、腹脹的程度減輕,嘔吐次數(shù)減少,開始排氣排便;無效:腹痛、腹脹、嘔吐癥狀不變甚至嚴重,不能自主排氣排便??傆行?治愈+有效。
1.4 觀察指標 腹圍、排氣排便恢復時間、胃腸減壓引流量、氣液平面消失平均時間。
1.5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癥狀減輕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腹圍減少情況、胃腸減壓引流量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排氣排便恢復時間和氣液平面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2組患者癥狀減輕情況比較±s
表12組患者癥狀減輕情況比較±s
組別 患者腹圍減少(cm)胃腸減壓引流量(ml/d)排氣排便平均恢復時間(d)氣液平面消失時間(d)16 ±6 1 038 ±232 9.9 ±2.9 18 ±10試驗組(n=65) 6±4 654±291 3.2±1.7 10±8 t值對照組(n=63)10.6871 8.2413 15.8816 4.6917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0.8%高于對照組的68.2%(χ2=10.0195,P <0.05);試驗組因治療無效使病情加重而轉(zhuǎn)手術治療的患者為5例(7.7%),低于對照組的17例(27.0%)(χ2=8.3653,P <0.05)。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 例(%)
目前,臨床上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有手術治療和導管置入減壓治療[4]。對于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再行手術治療對患者身體組織以及生理機能破壞程度大,甚至會因再次手術而繼續(xù)發(fā)生粘連,使病情反復,給患者帶來無盡痛苦,并且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有很大一部分為老年人[5],其心肺功能和身體機能都較差,不適宜手術治療。所以,當檢查判斷患者粘連性腸梗阻病情較輕、為非完全性粘連性腸梗阻或無絞窄性腸梗阻時,可使用導管置入術進行胃腸減壓保守治療,能在對人體損傷最小的情況下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為廣大患者所接受[6-8]。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試驗組的療效遠好于鼻胃管,治療總有效率、癥狀改善情況都明顯高于對照組。鼻胃管平均每天負壓抽出液體體積遠低于經(jīng)鼻腸梗阻減壓導管抽液量,原因可能為傳統(tǒng)的鼻胃管因長度不夠,往往只能通過負壓抽出胃內(nèi)的液體和空氣,無法到達腸內(nèi)梗阻部位排除液體。排氣排便平均恢復時間以及氣液平面消失時間說明鼻胃管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見效緩慢,容易延誤病情甚至會因為不能及時解決梗阻而使病情加重,最后只能轉(zhuǎn)為傷害度更大的手術治療,本試驗中2組患者轉(zhuǎn)手術率證實了這一點。試驗過程提示導管留置與腸中時間不宜過長,1~2個療程最佳,若導管長期置留,極易損傷鼻道、食道等處的黏膜,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在原有病情基礎上增加患者痛苦,且對治療無好處[9]。本試驗應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引導導管介入腸內(nèi),使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在“可視”的情況下進行操作,使置管成功率更高,并且每隔特定時間進行造影,了解腸梗阻情況,可幫助決定導管留置時間。
綜上所述,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置入術能有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迅速且顯著,相比于手術治療,患者對經(jīng)鼻導管置入術的接受程度高,值得推廣。
1 李英民,徐世新,佟剛.預防腹部手術后腸粘連的現(xiàn)狀與進展.中國當代醫(yī)學,2009,16:137-138.
2 邵海波,蘇洪英,徐克,等.DSA引導下經(jīng)鼻腸梗阻減壓導管置入術治療粘連性小腸梗阻.中圍醫(yī)學影像技,2009,25:2114-2177.
3 金殷植,金虎.腸梗阻導管使用中的若干問題.醫(yī)學信息,2010,23:95-96.
4 于洪波,戴林,李愛萍,等.經(jīng)鼻胃鏡放置腸梗阻導管治療粘連性小腸梗阻的臨床應用.醫(yī)學前沿,2011,20:777-778.
5 于金海,孫東輝,劉國輝,等.應用腸梗阻導管治療老年結(jié)核性腹膜炎并發(fā)腸梗阻的體會.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11:2799-2801.
6 姚宏偉,傅衛(wèi),袁炯,等.腸內(nèi)全程導管減壓法用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治療的研究.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6:949-952.
7 邢喆,趙瑩,朱佳,等.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的作用.吉林醫(yī)學,2012,33:1374-1375.
8 崔懷信,姜新春,李歡送,等.X線下經(jīng)鼻置人腸梗阻導管支撐排列在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0,33:10-12.
9 賀朝,曲宏偉,馬選鵬.經(jīng)鼻腸梗阻減壓導管置入術治療粘連性小腸梗阻30 例.陜西醫(yī)學,2012,4: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