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全球的美國小學校園槍擊案,讓美國應否管制槍支的議題再度躍上臺面。美國民間登記有案的槍支超過2.5億支,數(shù)量如此龐大,即使要禁,過程也一定相當漫長、周折;更何況反對的人很多,他們認為,合法擁有槍支,是承襲美國立國的精神,與言論自由一樣,不可輕易剝奪。美國開國之初,地廣人稀,因農務及狩獵之需,甚至家戶安全守衛(wèi),人民的確需要槍支,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人口密集的都會,還有多少這樣的需求?
層出不窮的集體屠害事件,不只發(fā)生在美國,2011年,挪威殺人狂一天之內造成了77人喪生——一個社會只要出一個精神有狀況的人,就可能引發(fā)幾乎可說是防不勝防的社會悲劇。殺人之后,這位挪威的極右派種族主義者兇手被捕,他卻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是應當?shù)?,如果沒有被逮,下次有機會他還再做。
發(fā)生槍擊案的新鎮(zhèn)曾被認為是美國最適合居住的怡人小鎮(zhèn),挪威是個遠方與世無爭的國家。但這么恐怖的殺人事件已永遠地劃破了這些地方的寧靜與祥和。事實上,正確地說,這些在情感和理智上都令人難已理解的隨機屠殺,在整個人類的心靈里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口:上一刻還是個安靜有禮貌的大男孩,下一刻竟成了殺人魔王——在這個孤獨、乖僻、不可預期的世界里,我們能夠相信誰呢?
現(xiàn)代人隨時可以上網、隨時可以用手機聯(lián)絡,科技似乎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真相卻是:科技其實也把人圈在與真實隔絕的虛幻次元;在這個人人可以自己定義并且實踐正義的宇宙里,死亡只是游戲。這樣的生命觀一旦與極端人格結合,就會產生驚人的破壞與毀滅。
而現(xiàn)實社會中,更還有人不斷鼓吹著仇恨、對立的意識,形同催化一個社會的負面能量。個人日常生活上的難題甚至困境已足夠讓一個人情緒崩盤,如果再加上社會的集體氛圍更進一步增添對抗、受害的感受,很可能就會引爆非理性的火線行動。
(摘自臺灣《中央日報》)(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