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食品加工技術(shù)日益發(fā)達,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劑已成為我們飲食的一部分。從早餐店的快餐、中午的便當(dāng),到晚上夜市的排隊美食,樣樣都令人垂涎。但根據(jù)研究,吃下這些美食,恐怕讓人一天之內(nèi)就吃下十幾種的食品添加劑,在我們習(xí)以為常的生活形態(tài)中,健康也悄悄亮起紅燈……
防腐劑
常見品目:己二烯酸、苯甲酸等21種 用途:抑制霉菌及微生物生長,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后遺癥:有致癌風(fēng)險,形成肝腎負擔(dān) 常用食品:調(diào)味料、豆類及腌漬品等含水量高食品
殺菌劑
常見品目:過氧化氫、次氯酸鈉等4種
用途:殺滅食品上所附著微生物
后遺癥:胃痛、嘔吐、呼吸困難、精神錯亂及致癌 常用食品:食用水、魚肉煉制品
抗氧化劑
常見品目:BHA、BHT、Vit E、Vit C等25種
用途:防止食品主成分氧化而變質(zhì)
后遺癥:對眼睛皮膚有刺激性,對肝、腎、腸胃可能有致癌性 常用食品:油脂、魚貝類、水產(chǎn)腌漬品漂白劑
常見品目:亞硫酸鉀等8種
用途:讓食品色素褪色
后遺癥:過敏、腹痛、惡心及嘔吐 常用食品:飲料、面粉及其制品、蜜餞、干貨
保色劑
常見品目:亞硝酸鈉、硝酸鉀等4種 用途:保持或增進食品的顏色
后遺癥:致畸胎、突變、肝毒性及誘發(fā)癌癥
常用食品:肉或魚制品
品質(zhì)改良劑
常見品目:三偏磷酸鈉、硫酸鈣、食用a石膏等77種 用途:輔助釀造或食品加工,改良食品品質(zhì) 后遺癥:多為安全
常用食品:烘焙、釀造及粉末食品
著色劑(色素)
常見品目:食用紅色6號等27種
用途:對食品著色
后遺癥:肝、腎毒性、尿液著色、染色體變異 常用食品:生鮮、飲品、海帶
香料
常見品目:香莢蘭醛等90種 用途:增強食品香味
后遺癥:惡心、嘔吐、暈眩、抑制中央神經(jīng)系統(tǒng) 常用食品:飲料、面包、餅干
調(diào)味劑(人工甘味劑)
常見品目:L-麩酸鈉(味精) 、檸檬酸、糖精等53種 用途:賦予食品酸味、甘味、甜味
后遺癥:影響腦部發(fā)育、致高血壓、腎臟病 常用食品:蜜餞、餅干、現(xiàn)切水果
膨脹劑
常見品目:碳酸氫鈉、明礬及合成膨脹劑等14種
用途:使食品體積產(chǎn)生膨松效果
后遺癥:頭痛、食欲不振、破壞呼吸系統(tǒng)、骨質(zhì)疏松
常用食品:面包、餅干、油條
黏稠劑(糊料)
常見品目:鹿角菜膠、CMC等21種
用途:賦予食品滑溜感與黏性
后遺癥:一般認為無毒或毒性極低,但大量攝取可能腹瀉
常用食品:啤酒、果醬、烘焙食品、冰淇淋
食品工業(yè)用化學(xué)藥品
常見品目:鹽酸、氫氧化鈉等10種
用途:提供食品加工上所需之酸及堿
后遺癥:腐蝕消化道、干擾維生素吸收等
常用食品:化學(xué)油、味精、食用油、水果罐頭
乳化劑
常見品目: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蔗糖酯12種
常用食品:人造奶酪、口香糖、果醬、冰淇淋、巧克力
用途:讓水與油等無法相互混合的原料可結(jié)合乳化
后遺癥:一般認為無毒或毒性極微
營養(yǎng)添加劑
常見品目:維生素、礦物質(zhì)、胺基酸等122種
用途:強化食品營養(yǎng)
后遺癥:惡心、口渴、多尿、肝、脾、心、腎等負擔(dān)
常用食品:乳品、嬰兒食品、谷類、肉制品
結(jié)著劑
常見品目:磷酸鹽類等16種
用途:增加食品保水性、乳化性、黏性
后遺癥:阻礙鈣吸收,使血液中磷過多
常用食品:肉及魚制品
溶劑
常見品目:己烷、丙二醇等6種
用途:便于從果實萃取油脂或精油,亦用于溶解香料或色素
后遺癥:惡心、暈眩、脾胃疼痛、痛性痙攣
常用食品:口香糖、餡料、啤酒
其他
常見品目:硅樹脂、硅藻土、胡椒基丁醚、蟲膠等13種
常用食品:錠劑、膠囊食品、谷豆類
用途: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具有消泡、過濾、防蟲、被膜等功能
后遺癥:一般認為無毒或毒性極微注(摘自臺灣《今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