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準
(安徽工程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當前,我國的制造業(yè)正在不斷地向高柔性、高精度、高技術密集方向發(fā)展,作為高端制造裝備的五軸加工中心,日漸成為不少數控機床設計與制造企業(yè)新的研制、開發(fā)、推廣目標,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該類公司的新利潤增長點;同時各類機械加工生產企業(yè),對這類高端機床的需求欲望也日益強烈。
從機床設計、制造角度看,五軸加工中心相對于普通三軸、四軸加工中心而言,其結構布局更加復雜,CNC配置更加靈活。其機械本體與所用CNC之間的整體協調性,機床靜態(tài)布局與其動態(tài)位姿匹配則是總體設計階段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為此,筆者研究了各類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平臺和數控加工驗證平臺,提出了一種融合兩方面技術,實現五軸加工中心高效率、高質量研發(fā)的方法。
所謂加工中心的五軸,是指3個移動軸(X/Y/Z)和兩個轉動軸(A/B/C中任意兩個)。不同轉動軸的組合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五軸加工中心類型;不同的類型,其總體性能特點和適用范圍也不相同。
從兩個轉動軸所依附的機械本體而言,可以把五軸加工中心大致分為3種基本型:(1)兩個轉動軸都由工作臺來完成;(2)兩個轉動軸都由主軸來完成;(3)混合方式——一個轉動軸由工作臺完成,另一個轉動由主軸來完成。進一步考慮A/B/C以及主軸的立、臥方式,可以細分出更多具體的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各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
考慮到第3種類型——混合方式,具備第1、2兩種類型的一些共同特性:高剛度和大行程,可以實現重載與高速數控加工。因此,本文以第3種基本型——混合(復合)型,并結合立、臥兩類布局,詳細說明融合CAD技術和數控加工后置驗證技術,分析五軸加工中心總體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由于歷史沿襲和使用習慣原因,國內不同地域、不同企業(yè)使用的CAD平臺,各不相同。從低端專用產品設計軟件包到集大成的Catia不等,但其中,計算機輔助產品開發(fā)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即:從市場需求中獲取產品工程特征要素,把這些工程要素,轉換成產品總體特征模型;對該總體模型進行可行性、可靠性、技術經濟性等初步評估(也稱產品概念設計);結合手工分析和各個層次的CAE技術,包括使用產品各個層級的數字樣機技術,進行產品各個次級零部件細化設計(CAD過程中,特征信息不斷地被傳遞、升級、完善),此細化過程中實質是融合DFX(Design for Manufacturing,Design for Assembly,Design for Dismantle…)理念的并行設計;數字樣機被驗證無誤之后,便是物理樣機的試制、評估、量產、市場反饋、更新……不斷迭代升級而使產品持續(xù)地被完美化。顯而易見,這一復雜過程中,產品的總體設計起著統(tǒng)領全局的關鍵作用。對于五軸加工中心這類高端產品而言,更是如此?,F以Inventor和Solidworks兩個CAD平臺中,進行立、臥兩種混合型五軸加工中心總體布局設計為例,分析說明其中的關鍵問題。
如圖1所示,是Inventor中立式混合型五軸加工中心總體布局方案:X/Y/Z+C軸數控回轉工作臺+B擺動軸(主軸依附其上,實現±90°~120°擺動);如圖2所示,是Solidworks中臥式混合型五軸加工中心總體布局方案:X/Y/Z+B軸數控回轉工作臺+A擺動軸(主軸依附其上,實現±90°~120°擺動)。此總體布局方案是通過TopDown設計和BottomUp裝配確定的。
以Topdown方式進行布局設計時,設計平臺的“組件”環(huán)境,類似于“產品開發(fā)部”。由于帶回轉工作臺的加工中心,一般以轉臺的邊長為主參數,整體加工中心就以回轉工作臺的幾何特征為驅動源——“回轉工作臺”是該類機床型譜結構變化中,控制全局的零件。所以在“產品開發(fā)部”頂層節(jié)點就是“回轉工作臺”(參看圖3),并由此逐級展開且關聯式創(chuàng)建:可以跟隨工作臺變化的加工中心總體布局特征模型。此過程不再贅述,讀者可以參看文獻[1]。
以BottomUp方式進行加工中心裝配時,設計平臺的“組件”環(huán)境,類似于“裝配車間”。在此“裝配車間”進行五軸加工中心組裝時,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該數字樣機的“機床原點”與設計平臺缺省的坐標原點的一致性問題。一般情況下,五軸加工中心的“機床原點”是各個轉軸的交點,而X/Y/Z方向必須符合右手直角笛卡爾坐標系規(guī)范,由此可以建立機床坐標系。此坐標系應該與所用CAD平臺內缺省坐標系重合。這一要求,必須在BottomUp組裝中得到充分保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CAD平臺往往缺省的坐標系方位是不同的,如Solidworks和Catia同屬一個母公司,但兩者缺省坐標系方位完全不同。本文中,涉及到的Inventor和Solidworks也是不同的:Inventor缺省的Z是朝上的(圖1,與立式布局一致);Solidworks缺省的Z軸是水平的(圖2,與臥式布局吻合)。
在CAD平臺內完成的五軸加工中心總體布局,是否能夠與數控加工所需的復雜運動要求相適應?即,與配套的CNC協調一致性如何?目前,從低端到高端的CAD平臺內,是不能夠解答這些疑問的。在所設計的五軸加工中心物理樣機被制造出來之前,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性手段,便是借助專業(yè)數控加工驗證平臺,對疑問進行逐步排解。下面以Vericut軟件為例,針對五軸加工中心總體布局設計,具體說明處理這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關鍵措施。
圖1和圖2所示的混合型五軸加工中心,在復位狀態(tài)時,主軸分別處于豎直和水平姿態(tài)。顯然,圖1展示的機床總體布局屬于立式數控機床范疇,圖2則為臥式數控機床范疇。這兩種機床的主軸依附在擺動轉頭上,工作運動時,主軸可以分別實現水平和立式姿態(tài);使用這類機床加工箱體類零件時,一次裝夾便可以完成,除底面之外的其他各個表面上所有加工要求。所以,筆者選擇2個減速器下箱體作為典型被加工零件,來進行五軸加工中心總體布局相關問題的探索。
如圖4和5所示,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上下合蓋式減速器的下箱體。完整的減速器上下合蓋加工工藝規(guī)程設計,不屬于本研究、討論范圍,本文選擇其分體粗加工階段、使用五軸加工中心,完成下箱體各個相關表面的預加工工序,以研究五軸加工中心機械本體與由CNC驅動的運動之間,協調性與合理性方面的問題。
從圖4和圖5可以看出,下箱體的預加工階段,需要對頂面、兩軸承蓋側面以及注油口側面(含斜面和垂面)上的孔系和平面進行初步加工??紤]到柔性制造的發(fā)展趨勢,本例中,用組合夾具實現工件的裝夾要求。圖6和圖7分別是兩個零件預加時,在立、臥五軸加工中心上被裝夾后的狀態(tài)展示。計算機輔助數控編程(CAM)時,可以連同夾具一起導入到CAM平臺,也可以單獨把下箱體(預加工終了狀態(tài)特征結構)導入CAM平臺,來完成數控程序。
完成的數控程序和相應刀具信息,將是加工中心后置驗證時的基礎信息。有關G代碼解讀與修改等數控程序后置驗證問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
首先在Vericut中創(chuàng)建與立、臥五軸加工中心各零部件結構拓撲關系一致的模型樹。在模型樹的相應節(jié)點,導入CAD平臺中已經完成的各個零部件模型文件(與此過程相關的細節(jié),請參看文獻[1])。如圖8和圖9所示,分別是在Vericut驗證平臺中,立式和臥式五軸加工中心的驗證模型樹和模型。
在模型樹的“Fixture”節(jié)點導入組合夾具模型文件;在模型樹的“Stock”節(jié)點導入“本工序前工件狀態(tài)”模型(毛坯)文件;在模型樹的“Design”節(jié)點導入“本工序終了工件狀態(tài)”模型文件。數控程序可以直接在“NC Programs”中,導入由CAM平臺創(chuàng)建的數控文件。
而數控加工中的多把刀具信息,則必須借助CAM平臺和Vericut平臺之間的無縫連接技術,進行數據的傳遞。如圖10所示,分別是 Catia/CAM(左)和 Siemens NX/CAM(右)平臺下激活Vericut對話框。與此相關的一些具體方法,讀者還可以參看文獻[1]。
在模型樹的Control節(jié)點,根據機床制造企業(yè)實際為五軸加工中心配置的CNC型號,從Vericut控制器數據庫中選擇相應的“*.ctl”文件進行加載。參看圖8和圖9左上角線框部分,本次研究中,選擇的是Fanuc15M控制器。
在MDI調試環(huán)境中,逐行輸入相關G代碼指令,驅動機床運動。此方式可直觀目測:主軸擺動、工作臺轉動、X/Y/Z向直線移動等是否合適。進而,可以初步判斷五軸加工中心機械本體與CNC的協調性好壞與否。下面,以RTCP功能動作為例,進行說明。
RTCP是五軸加工中心工作中,考慮刀具長度三維補償時特有的問題。有關RTCP編程及后置驗證方面的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此處,筆者從機床設計角度,討論針對CNC的RTCP功能,在五軸加工中心總體布局確定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五軸加工中心在激活RTCP功能的情況下,如果刀具需要相對瞬時被加工面的法向,進行角度調整時,其主軸將以刀位點為樞軸進行轉動,轉動的角度是通過對應的X/Y/Z向直線位移增量來獲得的。此時,刀桿越長,轉角越大,需要X/Y/Z向移動的行程就越大。作為機床總體布局設計而言,這個因素是需要考慮在內的(若不修改G代碼,機床就需要額外增加行程空間)。如圖11~13,展示的是不同長短刀具、不同轉動角度下,可以直觀發(fā)現的行程問題。
MDI方式并不能預知五軸加工中心在復雜、多變的實際加工狀態(tài)下,是否能夠順利實現工作運行。因此,就需要借助對實際數控加工程序的運行觀察,來完成機床運動協調性的全面驗證。
五軸加工中心,將來面對的工作任務,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多面定向加工”場合;另一種為“五軸聯動”方式加工復雜自由曲面。對五軸加工中心設計者而言,需要查看的是:在加工運動過程中或在不同極限方位時,五軸加工中心機械本體的各個零部件是否協調?對此,用前一種方式——“多面定向加工”,可以更加快捷地解決問題。2.1和2.2節(jié)中所涉及到的減速器下箱體預加工程序,便是出于此目的而準備的。
該預加工程序運行時,將驅動五軸加工中心,完成工作臺360°范圍的分度轉動,同時還配合有主軸±90°擺動??煽闯黾庸み\行中,涵蓋了絕大部分可能的機床姿態(tài),而且耗時少,設計者能夠立竿見影地判斷:機床布局合理與否。圖14展示的是立、臥五軸加工中心,鉆削下箱體45°斜面注油孔時,瞬間運行位姿。
在MDI方式的初步驗證和運行完整數控程序的全面驗證過程中,機床局部拓撲結構及尺寸上的不合理性,特別是總體布局上的不協調等諸多問題被發(fā)現和糾正?,F舉一個布局由此而改進的實例進行說明。
本文研究的五軸立式加工中心,在早先的配置方案中,直接借鑒了一般四軸立式加工中心的布局結構。眾所周知,常見的立式加工中心工作臺是類似萬能立式銑床的“十字滑臺”配置方式:工作臺依附在X滑臺上,X滑臺依附在固定的Y導軌上,從而實現X/Y直線位移。如此布局的五軸立式加工中心,在加工減速器下箱體側面時,工作臺是處于左右兩個極端位置,此時的重力載荷,將使機床的承載呈現極不對稱性。如圖15所示:B軸刀具擺頭轉動45°,C軸工作臺轉動90°,進行下箱體注油孔及端面加工。此時整體X導軌副因為左邊懸空而承受顛覆力矩。這對機床導軌磨損、受力和熱平衡上的穩(wěn)定性,機床的振動,機床的壽命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圖16展示的是改進X/Y結構布局后,相同工步的瞬時姿態(tài)。顯而易見,前述問題就不存在了。
對于五軸加工中心這類高端制造裝備而言,無論是設計與制造者,還是終端用戶,都需要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來改善其在與此類產品相關生產活動中的質量、效率、成本目標。本文,從機床設備設計與制造者角度出發(fā),以混合型五軸加工中心研發(fā)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闡述了在不同CAD平臺(Inventor和Solidworks)中進行五軸加工中心總體設計以及在專業(yè)數控加工驗證平臺(Vericut)進行機床運行驗證的基本方法、工作原理和流程。結果證明:五軸加工中心機械本體與其配套CNC間,協調性上的困惑;機床自身各個零部件間,布局合理性中的疑問,都可以非常快捷而準確地被判斷并解決。高端數控機床設計與制造者可以在其習慣使用的CAD平臺,借助這些通用原理與方法,來改善其五軸加工中心的設計與制造工作。
五軸加工中心進一步的設計工作中,可以把數控加工運行驗證中的運動信息輸出到CAE平臺,而在CAE平臺內,可以結合CAD平臺的詳細工程特征信息,進行加工中心運動學與動力學方面的實時分析;還可以使用FEA方法,對機床各個零部件的物理、機械性能進行定性和定量判斷。另外,五軸加工中心的設計與制造者,也可以把加工中心總體布局幾何模型,提供給該類機床的終端用戶,以方便其在機床使用過程中各個具體的數控程序的后置驗證工作。
[1]王準.四軸臥式加工中心上后置加工仿真的實現[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2(12):229-233.
[2]全榮.五坐標聯動數控技術[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3]GE Fanuc Automation North America,Inc..Series 15/150- model B for machining center/operator's manual(programming/operation)[CP/DK].U.S.A.:GE Fanuc Automation North America,Inc.,March 1997.
[4]GE Fanuc Automation North America,Inc..Series 30i/300i/300ismodel a common to lathe system/machining center system/user's manual[CP/DK].U.S.A.:GE Fanuc Automation North America,Inc.,July 2003.
[5]FIDIA S.p.A..Fidia c class user and programming manual[CP/DK].Italy:FIDIA S.p.A.July 2006.
[6]全國機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機械工業(yè)標準匯編:數控機床卷(上、中、下)[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7]宋放之.數控機床多軸加工技術實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8]楊勝群.VERICUT數控加工仿真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