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
對待道德問題,我們要有歷史的觀點,要把道德問題放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環(huán)境中來分析。
時下,道德領域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坑蒙拐騙、制假販假、賣淫嫖娼、誠信缺失的現象常有所見;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假羊肉、地溝油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相繼發(fā)生;特別是小悅悅惡性事件更是令人震驚。這些失德、敗德的行為確實讓人極為憤慨,但由此懷疑、質疑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道德歷史進步性,得出當前的道德是人心不古、今不如昔、精神滑坡的結論,則未免有些偏頗。為什么這么說?原因在于它背離了歷史地看待問題這一科學方法。
道德問題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定時代背景和具體環(huán)境的產物。每個時代都會面臨特定的道德問題,不同時代則會面臨不同的道德問題。有關真善美的一些道德的基本問題會貫穿于不同的時代,但其表現形式和側重點會有不同。因為,人的道德活動是在歷史給定的時代背景和具體環(huán)境中展開的,時代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不同,道德實踐產生或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會不盡相同。比如,以權謀私、行賄受賄、貪贓枉法的腐敗現象,坑蒙拐騙、制假販假、賭博、嫖娼、吸毒等丑陋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不良作風顯然是現在比過去多。而且有些現象在新中國成立后滅絕或銷聲匿跡,現在又死灰復燃、沉渣泛起。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道德建設江河日下、“今不如昔”,而只是說明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道德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重點、難點已經和以往不同了,同時也說明現在的道德建設面臨的環(huán)境更復雜、矛盾更尖銳、挑戰(zhàn)更嚴峻,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更多,難度也更大。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過去我們是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政黨,而現在是領導人民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過去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領導建設,而現在是在改革開放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建設。過去存在的問題今天可能還會存在,過去沒有的問題今天可能會冒出來,過去不突出的問題今天可能就會突出??用晒镇_、制假販假的失德、敗德現象,過去不是多發(fā)、易發(fā)的問題,不是道德建設的主要問題。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物質匱乏、條件艱苦、環(huán)境封閉、思想單純,這些丑陋現象很難成為道德建設的主要威脅。而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條件下,物質豐裕、條件優(yōu)越、交往頻繁、思想活躍,又處在新舊體制轉軌變型的過程之中,政策漏洞較多,監(jiān)管沒有跟上,這些丑陋現象就會易發(fā)多發(fā),成為浸染社會風氣的主要因素,成為道德建設的主要問題?,F在,我們置身于改革開放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中,經濟社會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人們的交往頻繁而廣泛。貨幣與財富的作用使得趨利行為成為一種常態(tài),義利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不僅多而且尖銳地擺在人們面前。面對市場經濟刺激、誘發(fā)出來的財富欲望、物質欲望,面對金錢和物質的誘惑,那些利欲熏心、唯利是圖的人,就會背離誠信、踐踏誠信,用坑蒙拐騙等欺詐手段牟取利益。
可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道德建設面對的主要問題、重點、難點是不一樣的,這主要取決于不同歷史階段的環(huán)境、條件下所提出和凸顯出來的問題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把不同歷史階段道德建設面臨的不同情況和問題作簡單類比,厚此薄彼、非此即彼,以問題的有無和多寡來判斷和裁定道德建設的興衰成敗。也就是說,不能認為以權謀私、行賄受賄、貪贓枉法、坑蒙拐騙、制假販假、賭博、嫖娼、吸毒等腐敗丑陋現象過去很少或沒有,現在不僅有而且不少,就否定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得出“今不如昔、道德滑坡”的錯誤結論。
我們不是反對比較,但比較要在相當的條件和前提下進行。如果條件變了,前提不同了,那么比較就失去了科學的意義,就會誤入歧途,得出錯誤的結論。打個比喻,就感冒而言,我們不能簡單地拿夏季和冬季作比較,如果這樣比,必然是冬季的感冒人數遠遠超過夏季,但是否就由此得出人的體質夏季比冬季強的結論?顯然不行;再就中暑而言,夏季中暑的人數肯定超過冬季,但是否由此又要得出夏季人的體質不如冬季的結論?顯然也是不行?!叭魏螁栴}都是要提到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歷史環(huán)境中來討論”,都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經常講的“觀察、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我們進行問題比較和研究所必須遵循的依據和出發(fā)點。
既然道德問題是一定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那么我們面臨的道德問題必然帶有變革轉型時期的性質和特點。我們不能把產生的道德問題歸咎于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又不能不看到這些道德問題的產生又是與改革開放、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和復雜環(huán)境有關。社會多元、多樣、多變,思維的獨立性、自主性、選擇性明顯增強,物質與精神、義與利、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沖突也越來越多。人們面對的道德困惑多、誘惑多、選擇多、陷阱多,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導致的失德、敗德行為風險大大加大。如何解決面臨的突出的道德問題,顯然不能回到過去的年代和體制下來把問題消滅掉,唯一正確可行的方法是要用改革的思路、發(fā)展的辦法去認識、去解決。具體地講,就是要在發(fā)揮道德教育與德治優(yōu)良傳統、思想優(yōu)勢的基礎上,加大法治的力度,用法治強化德治,用他律強化自律,從而有效治理突出道德問題。
以治理誠信缺失為例。這是一個人們議論較多、也深惡痛絕的道德問題。在以前計劃經濟體制和較為封閉的環(huán)境下,也有誠信問題,但問題不突出。因為,除了依靠思想教育和道德自律以外,還在于有較嚴厲的行政管控這一他律。人們主要作為“單位人”存在,處于單一的行政隸屬關系之中,而且都是“熟人”。倘若發(fā)生交往聯系,彼此的資信一清二楚,信譽了如指掌。而現在的情況是,在改革開放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下,人們正在從“單位人”變?yōu)椤吧鐣恕?,橫向聯系、社會上的聯系、生人之間的聯系、經濟上聯系越來越多。以往管用的行政管控的他律不再十分有效,處于較為乏力,甚至三令五申而屢禁不止的尷尬境地。這種情況決定了必須要靠法治,用法治來保障踐行誠信。對于市場經濟刺激和引發(fā)的物質欲望和金錢欲望來說,對于發(fā)生的利益沖突和糾紛來說,固然需要誠信道德規(guī)范的引導和調節(jié),但也要重視和加大法律規(guī)范的引導和調節(jié)。在法律、制度的強制規(guī)范下,誠實守信的道德自律約束力會越來越強,社會的他律會逐漸變成內在的自律,從而使誠信原則植根于人們心中,植根于市場經濟和社會生活之中。治理誠信缺失以外的道德問題也應當作如是觀。對于人們議論的突出的道德問題,除了深入持久的思想教育、道德楷模的示范引領以及強有力的輿論引導以外,也要加大法治等他律的治理力度,使德治與法治并舉,自律與他律結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從而有力地推進當前的道德建設和發(fā)展。
(作者: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