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靜
近二十年的語文教學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個問題:語文教學有很多任務,但最重要最簡單也是最迫切的任務應該是什么。我覺得應該是讓學生喜歡語文,讓學生能夠對語言文字感興趣。有了興趣,語文學習便不再是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的生命個性與學習相結合的一次次詩意的旅行??涩F(xiàn)實中,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該關注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自我感悟中體會語文的魅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審美愉悅。
比如閱讀,應該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文字的敏感,在閱讀中獲得思想的滋潤,在閱讀中產生共鳴、舒展生命的活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需要明白,語文需要醞釀,是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面對閱讀,引導學生形成閱讀策略,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滋潤。
1 立足文本,突出閱讀的效用
現(xiàn)行的《語文課程標準》突出個性化的閱讀、多角度的閱讀、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而每個學生對于閱讀的期待,幾乎都是讀有所獲、讀有所得。對于學生閱讀后的感受,教師不應該去膚淺的迎合,而是要選擇直面文本,找到挖掘文本的機樞。
對于艱深晦澀的文本,則需要教師用自己真實的思想與學生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有時需要教師大膽的“示范”。盡管這種“示范”之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在教師的示范和啟發(fā)下形成的,但是這種理解同樣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深層閱讀。即教師有思想,學生能模仿。在我們剛剛學過的《逍遙游》就是較難讀的篇目,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或感悟直接傳遞給學生:“蜩與學鳩”是可笑的,大鵬比“之二蟲”視野廣闊,這就是空間層面的“逍遙游”。那么其他的理解也就應運而生:“小年不及大年”,不管你的年限多長,總歸是天地一瞬,這是時間層面的“逍遙游”。
對于較長的文本,需要教師能夠以新鮮的視角走進文本,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沖動。學生閱讀文本的開始,就是教師進一步推進深層閱讀的起點。所以,閱讀中的教與學應該是:教師需智慧,學生感興趣。因此面對較長的文本,如果換個切入的方式———借用當下熱播影視劇常用的手法“穿越”,問學生《祝?!纺男﹥热莶捎昧恕按┰健钡膶懛ǎ窟@樣一來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學生就把《祝福》中“倒敘”的部分篩選出來。進而追問學生:這些內容都寫了哪些事?于是,學生順著這個思路,逐步展開對文本敘述內容的閱讀。
2 把握文體特征,體驗獨特情感
散文是以抒發(fā)作者獨特感受、傳達作家真實“自我”的個性和感情為第一要義的體裁。所以,散文閱讀往往需要與作者這個人聯(lián)系起來:我們通過作品來了解、感受作家這個人,通過作家這個人來分享、領會他所寫的散文這個作品。文因人異,“有一種人便有一種散文”。反過來說,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個人思想情緒的再現(xiàn),是作者人格的體現(xiàn),品讀散文就是在傾聽作者本人的心聲。散文中所呈現(xiàn)的是作者個人思想、精神、情趣甚至是作者生活原生態(tài)再現(xiàn)。散文豐富的內涵正是源于這種豐富性才呈現(xiàn)獨立、自由、多樣性。
同樣是寫北平,郁達夫《故都的秋》所描繪的他喜愛和眷戀的北平秋景,雖是“清、靜、悲涼”的,但卻最投合他的心境。老舍《想北平》是他用心的傾訴,傾訴二十年來觀察、感悟和享受到的北平。林語堂《動人的北平》眼光則更全面,他看到的是北平整體的形象、整體的生活、各色人等的生活。這些散文所反映出來的人事物以及主觀感受、所寄寓的情感、所描繪的生活片段都是各有特色的。
3 尋找文本的內在聯(lián)系,挖掘深層含義
閱讀教學一定要堅持充分挖掘教材,合理利用教材,讓學生感受到經典的文字中蘊含的真摯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文本的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只有當我們面對文本表象的、顯性的意義不斷追問,才有可能向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軍。而對于經典文字的研讀,并不是無目的的探究,更不是無聊的游戲,而是借助選文與選文單元的內在聯(lián)系,去尋找內在的解讀規(guī)律,以達到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解讀文本時,不只抓住文本之間一兩個相似點,文本與意義之間的相似點越多,理解越深入,思維也就越嚴密。比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作者將“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達爾文發(fā)現(xiàn)生物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類比;《包身工》的結尾處,作者由包身工聯(lián)想到捕魚的墨鴉;還有《馬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等等那些建立在相似性基礎上創(chuàng)作成的經典文章了。尤其是中國古代的詩歌,比如李商隱的《樂游原》中這樣的表現(xiàn)也很突出。這首詩歌可以解讀為是一位老者抒發(fā)人生將近的憂傷,同時也是抒發(fā)一位詩人對王朝衰敗的感喟。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前兩聯(lián)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lián),才點出一個“秋”字?!蔼毜桥_”,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鞍倌辍?,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氨铩眱勺謱懙贸镣?。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lián)“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文本與意義之間就有了更為密切的關聯(lián),學生就會認識到,文本的情節(jié)和形象是有血肉有精神的。正是有了旺盛的血脈和健壯的肌肉,才會散發(fā)出如此昂揚的精神。
因此 文本的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堅持充分挖掘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與思維的嚴密。
4 品味語言,替換比較,體味文字的音律之美
品味語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對于作者而言,錘煉語言就是在錘煉思想,語言的豐富體現(xiàn)了內心的豐富;對讀者而言,品味語言就是透過文字直達作者內心,得到更多美的體悟。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將語言的品味落到實處而不是隔靴搔癢?———品味語言,替換比較,就是很好的方式。
老舍先生曾經說過:“我寫文章,不僅要考慮每個字的意義,還要考慮每個字的聲音……”所以,我在品味語言的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推敲字義,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還要推敲聲音,體悟文字的音律之美。學生對文字愈發(fā)敏感,審美素養(yǎng)就會不斷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也會相應提高。
“ 千里不辭行路遠”語文教學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旅程。旅途中,我會更加堅定執(zhí)著于自己的信念,在漫長的時光中收獲一路的情趣、愉悅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