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倩
摘 要:西域的龜茲古國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沖,連接著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隨著絲綢之路的繁盛,古印度、希臘、伊朗、漢唐等外來文化涌入龜茲地區(qū),對龜茲地區(qū)的本地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比方法,介紹了克孜爾14窟中外來文化影響因素,展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下散發(fā)獨特魅力的龜茲文化。
關鍵詞:龜茲;文化交流
班固所撰的《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瓥|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饼斊潎?,這一遙遠而神秘的國度,第一次詳盡的被記錄在中原地區(qū)的文獻里。龜茲古國,以庫車縣為中心,東起輪臺,西鄰巴楚,北依天山山脈,南接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咽喉部位,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龜茲擁有著東西方多種文化因素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復合型文化結構,這種東西合璧,燦爛輝煌的龜茲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擁有著獨特的位置。
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處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xiāng)東南7公里的明屋塔格山斷崖上。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廢至于公元8-9世紀,是我國開鑿時間最早的大型石窟??俗螤柺咭员诋嬄劽谑溃鋼碛胸S富的壁畫題材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德國探險家勒庫克曾經稱贊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他們“在中亞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優(yōu)美的壁畫”??俗螤?4窟是龜茲石窟中壁畫保存較為完好,典型的龜茲風格,外來文化影響因素較為明顯。
1 印度文化的影響
由于地域原因,古印度很早就和龜茲有過很密切的關系。至少在公元2世紀時佛教傳入龜茲地區(qū),并在此繁盛起來。佛教藝術也從而傳入龜茲地區(qū),從龜茲石窟來看壁畫題材,佛傳故事、因緣故事、本生故事從數(shù)量占據(jù)著絕對的優(yōu)勢??俗螤?4窟的東西兩側壁共繪有16幅佛傳故事,券頂部均會有本生故事,現(xiàn)殘存18幅。印度的巴爾胡特大塔和桑奇第一塔中都存在佛傳故事,而最早以本生故事為藝術題材是巴爾胡特大塔,其柱的貫石面和立石面上均有佛本生故事浮雕。本生故事還是后期建立的阿旃陀石窟的主要題材內容。本生故事有大量的動物形象,例如大象、獅子、猴子,孔雀等等,這些原不屬于龜茲地區(qū)的動物形象也隨之出現(xiàn)在龜茲石窟的壁畫上。14窟券頂?shù)谋旧适轮芯涂梢郧逦目吹胶镒?、獅子、大象等動物形象。
印度的秣菟羅文化對龜茲石窟有過影響。在印度的秣菟羅文化中,佛像的右肩都是裸露的、菩薩坐像往往左手作施無畏印的姿勢。這似乎成為了一種造像的固有模式。在龜茲石窟壁畫中,袒裸右肩的佛像和左手作施無畏印姿勢的菩薩坐像非常的普遍。在克孜爾14窟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佛像都是袒露右肩的。
從克孜爾14窟的人物繪畫技法上不難看出,龜茲畫匠們采用了暈染法,來體現(xiàn)人物的立體感。而這種方法恰恰是由印度的“凹凸法”演變過來的。
2 伊朗文化的影響
龜茲一直與伊朗有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認為古代的塔里木盆地邊緣的諸國中曾經有伊朗人居住。日本學者羽溪了諦也有觀點指出,伊蘭人居留的地方延續(xù)到了塔里木盆地北邊一帶地方。那么,龜茲地區(qū)的文化必然受到了伊朗文化的影響。
首先,從人物繪畫形象來看,克孜爾第14窟左券腹的“智馬本生”中繪著一個身穿條紋鎧甲騎在白馬上的武士。其足部不成比例的細小,跨坐于馬上,沒有腳蹬。這種造型與伊朗薩珊文化遺存銀盤中的武士像極為相似,其條紋鎧甲也為典型的伊朗式。再從14窟的建筑形制來看,14窟為縱券頂?shù)姆叫慰?。拱券頂在安息王朝時期,是宮殿和廟宇的頂部結構,而且作為一種主流建筑形式延續(xù)到薩珊王朝以后,它作為一種典型性的伊朗式建筑被沿襲至今,。在龜茲石窟中,這種伊朗式的券頂、穹廬頂隨處可見。可見,當時伊朗文化對龜茲文化影響之深遠。最后,在14窟壁畫人物的項鏈、頭冠、服裝和壁畫背景裝飾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聯(lián)珠紋圖案。聯(lián)珠紋、聯(lián)珠圈紋是古波斯薩珊王朝最為流行的花紋,在現(xiàn)存的薩珊王朝遺存的青銅器、建筑、陶瓷等上面都可以看到以聯(lián)珠紋作為裝飾。這種花紋傳到龜茲地區(qū),受到了龜茲皇室和貴族的喜愛,做出了大量波斯式的裝飾物。那么,在為表示自己虔誠之心的壁畫上一定少不了聯(lián)珠紋的存在。
3 希臘文化的影響
說到希臘文化的影響,一定要談到是“犍陀羅藝術”。在公元前1世紀,希臘文化在犍陀羅地區(qū)與印度佛教文化不期而遇,兩大文化迸發(fā)出了新的火花—佛教視覺藝術。佛的形象出現(xiàn)了,正如哈拉爾特·因格霍脫所說:“在較老的印度雕刻中,佛只是用象征物來表現(xiàn),然而在犍陀羅,它被描繪成人的形式……即應該把第一個佛的形象的起源歸功于希臘文化影響……”。龜茲石窟中,佛的形象基本保持了犍陀羅藝術風格,體型健美、鼻子高挺且與額相連、大眼、薄唇緊閉,唯獨發(fā)髻不同,肉髻上已看不到原有的波浪發(fā)絲。克孜爾14窟現(xiàn)存壁畫的16個佛陀形象無一例外都是這一風格。犍陀羅文化與龜茲文化在龜茲石窟壁畫中體現(xiàn)出了一種既相互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關系。犍陀羅藝術中佛陀的形象又來源于希臘神話阿波羅的形象??梢哉f,希臘文化的東進過程,是一個不斷與當?shù)乇镜匚幕嘟Y合的過程。
克孜爾14窟中,另一顯著的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內容是繪畫表現(xiàn)形式??邇缺诋嫴徽撌欠饌鞴适逻€是本生故事,都是以人物為中心,幾乎很少有山川植物為背景,即使有一兩個植物,也是屈從于本生故事內容而存在的。這也和古希臘繪畫中以人為本,忽略自然景觀的特征較為相似。這和印度文化中將自然奉為神靈的文化特征截然相反。這一希臘化的藝術特征在龜茲后期的石窟中慢慢減弱。
希臘文化對于龜茲石窟的影響可能是通過犍陀羅藝術間接的傳入,對于像克孜爾14窟這樣的中早期洞窟,有著較為深厚的影響。
龜茲石窟在多元文化交匯體系之中,吸收和融匯了希臘、印度、伊朗等文化的精髓,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孕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是所謂的龜茲文化。它是歐亞大陸上特有的文化藝術形態(tài),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碩果,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同時它的存在也對西域及中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2]韓翔、朱英榮.龜茲石窟[M]. 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0:135.
[2]羽溪了諦.西域佛教之研究[M].賀昌群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181.
[3]滿盈盈.龜茲石窟波斯藝術元素與中外文化交流考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2(03):53-58.
[4]朱英榮.龜茲文化與犍陀羅文化 [J].新疆大學學報.1988(0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