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七下西洋檔案灰飛煙滅三保太監(jiān)壯舉花明柳暗

        2013-10-20 06:43:16杜建軍
        海洋信息技術與應用 2013年1期

        方 泉,杜建軍

        檔案是積淀文化、傳承文明的載體。檔案資源是國家的一種軟實力,在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發(fā)生在15世紀初葉,鄭和及其使團所創(chuàng)造的英雄航海史詩及其留存航海檔案的可歌可泣事跡,試圖從檔案視角,揭露毀檔禍世惡行,揭示中華海洋文化之百折不饒,生生不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鏡鑒藍色記憶軼聞,發(fā)展海洋檔案事業(yè)正逢其時。

        1 三保太監(jiān)壯舉“花明柳暗”

        鄭和七下西洋之輝煌歷史,可謂家喻戶曉。國人每每提及,無不為其震古爍今之偉業(yè)而倍加自豪,因其拉開了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因其創(chuàng)造了最驚人的海上奇跡和世界航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因其大航海時間之早、人數之多、船艦數量之大、船舶噸位之巨、開辟航線之多、到達航程之遠、航海技術之先進、承擔任務之復雜、廣布文明之深遠,都將名噪西方的大航海家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遠躋身后。盡管世界史尤其是航海史長期被西方人的文化所壟斷,被他們自我溢美言辭所渲染,也擋不住史實的“瘋狂”,使得有良知的史學家不得不承認:那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時期[1]”;是“中國古代英勇的航海家在鄭和將軍的帶領下進行的探索最終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肯定……中國完全有理由為他的輝煌成就驕傲[2]”。國內研究認為,鄭和最早開創(chuàng)了人類橫渡印度洋成功的先河,同時開辟了許多其他新航線,聯系亞非30余國;更開辟了連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的航路。其航海探險的豐功偉績和歷史價值,在于引導了人類發(fā)現世界,從而導致了以后被稱為“世界地理大發(fā)現”的其他探險家一系列的航海探險活動[3]。

        迄今為止,人們對鄭和開啟世界大航海和地理大發(fā)現時代篤信不疑。歷史雖將其輝煌定格在15世紀初葉,但其光芒遠射,空前絕后,無法比擬。僅此,鄭和無疑是一位“海上之巨人”(梁啟超)。此乃“花明”。

        然而,歷史絕唱后,今人問:1405年開始,大明皇帝為什么非要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是如何籌建的?在當時是否能夠造出相當于一個半足球場面積的超級巨艦?航線是否是事先勘測的,還是純屬探險航行或者兼而有之?究竟有無借鑒前朝(元朝)的航海成果?每次下西洋的具體使命、任務、航線、航程以及取得的具體成果是什么?航程中發(fā)生了什么奇聞異事?沿途貿易、交往的具體史實是什么?超級船隊的組織、定位、指揮、聯絡、補給是如何進行的……問題之多,不可窮盡。由于檔案史料闕如,無從考證,今人所知鄭和七下西洋,大抵是其結果或據零星文獻記載與考古的推論,至于其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和詳細過程,不是不得而知就是知之甚少而顯得撲朔迷離。于是,后人只能落得興嘆、迷茫,或者可問不可答。此乃“柳暗”。

        鄭和之“花明”,有口皆碑;何故遭致“柳暗”,令人嘆息?究其根本:只因鄭和航海檔案稀缺!

        2 七下西洋檔案“灰飛煙滅”

        鄭和七下西洋,其航海檔案本應豐富,然不幸遭毀而為悲劇。嚴格來說,我們所知鄭和下西洋故事,其來源大都非自鄭和航海檔案的原始記錄,而多為其他歷史文獻:

        2.1 鄭和七下西洋史料簡介

        (1) 《瀛涯勝覽》,寫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成書于景泰二年(1451年),不分卷。作者馬歡曾隨鄭和第四、六、七次船隊遠航,任翻譯官,通曉阿拉伯語。全書共記20個國家見聞以及隨隊活動情況,分國敘寫,詳略不等,國與國之間,大都記有航向和日程[3]。

        (2)《西洋番國志》,不分卷。寫于宣德九年(1434年),作者鞏珍為幕僚于宣德五年隨鄭和第七次通使西洋,“往還三年,歷國二十余,憑通事轉譯,詢悉各國事跡”。該書為其歸國后撰寫,內容與《瀛涯勝覽》大致相同,但卷首有3篇敕書,自序中涉及牽星過洋、羅盤定向、火長職責、寶船描述和淡水儲存等信息,彌足珍貴[3]。

        (3)《星槎勝覽》,二集,書成于正統元年(1436年)。作者費信隨鄭和4次出使西洋。該書前集記述親歷22國情況,后集輯錄他人有關傳聞。

        (4) 《華夷勝覽》,已佚。作者為隨鄭和3次出使西洋的醫(yī)官匡愚。今僅存張洪為此書所寫的序文,收錄在常熟市圖書館藏本《歸田稿》卷三中,此序涉及作者親歷西洋所見梗概[36]。

        (5) 《西洋朝貢典錄》,三卷。作者黃省曾,有正德庚辰(1520年)自序,一國一篇,間有附見之國,計23篇,大體系就鄭和所歷之國編次成書(1965年版《辭海》,第3543頁);資料大都已見他書,然所舉小地名與《針經》 (有言記錄各條航線針路的《針位編》[4]),偶有且惟見此書,不失鄭和研究之參考。

        (6) 《殊域周咨錄》,二十四卷。作者嚴從簡,約成書于萬歷二年(1574年),系作者任官行人司時輯錄檔案資料而成,敘事較詳(1965年版《辭?!罚?559頁)。書中記錄了部分鄭和下西洋事跡,并有鄭和航海檔案滅失記載。

        (7) 《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小說體。作者羅懋登,成書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該書所敘真人與神人雜陳,史實與幻想并列”[5],可參之處為該書首提鄭和船隊具有寶船、戰(zhàn)船、坐船、馬船、糧船等類船名稱與尺寸[4]。

        (8) 《武備志》,二百四十卷,成書于天啟元年(1621年),作者茅元儀廣采歷代軍事書籍2 000余種而輯錄成此書。全書分為兵訣評、戰(zhàn)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5部分,其中收錄了《鄭和航海圖》 (原稱《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 (1965年版《辭?!?,第810、2624頁),從而成研究鄭和下西洋之重要史料。

        (9) 《明實錄》,明官修的編年體史料長編。未曾刊行,僅有抄本流傳,互有詳略出入,有藏2 926卷。成祖實錄約有27條、宣宗實錄則有3條涉及鄭和出使西洋史料(1965年版《辭?!罚?647頁),頗有參考價值。

        (10) 《明史·卷三零四宦官傳》,乾隆四年(1739年) 刊行,(清) 張廷玉等編。其中專為鄭和列傳,計700余字,雖有謬誤之處,但仍是鄭和正史。

        (11) 《客座贅語》,十卷,筆記體。作者顧起元(1565—1628年),所載以關于南京的故實為多,亦輯錄有一些與南京有關的故事傳說(1965年版《辭?!罚?931頁)。其中,卷一·寶船廠,記載一些與鄭和下西洋有關史實可供參考。

        上述文獻,除了馬歡等人回憶錄揭示的史實外,明正史、《鄭和航海圖》也提供了一些史料,而其他文獻大都是輯錄前人所著,或采自傳說,鮮有新的史實。鄭和航海檔案稀缺,后世無奈,將這些歷史文獻也視同檔案,尤其是馬歡、費信、鞏珍、匡愚等人的親歷記述,更是珍貴。

        2 鄭和七下西洋檔案悲劇

        (1)鄭和七下西洋檔案原本豐富

        鄭和自明永樂三年(1405年) 到宣德八年(1433年) 28年間,其使團船隊每次船過200,人余2萬;七下西洋,所使用各種船只累計為1 456艘,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航跡廣布馬六甲海峽、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及非洲東海岸。除了從西太平洋多次橫跨印度洋外,有人據《大明混一圖》考證鄭和的一支船隊或繞過好望角到達大西洋的東南部。如此恢宏、復雜、長期的航海探險、朝貢貿易與和平外交活動,從準備、實施到完成,無疑將會產生大量的檔案。

        一是人事檔案:鄭和下西洋使團龐大,包括使團將領、軍事、文職、船務、醫(yī)務、科技、勤雜工匠,各色人等,每次27 800余人,其中99%為軍人,相當于4個衛(wèi)的兵力,考慮人員傷亡消耗和補充新人數量,據明代兵部《衛(wèi)所武職選簿》的格式內容,包括人員籍貫、官銜、職務、功勞等背景信息,可推知僅形成的花名冊類或至數萬頁之多;二是外交檔案:鄭和出使西洋諸國,形成如交往記錄、互贈禮品清冊、聞見記錄等;三是航海檔案:如航海日志、海洋天文觀測記錄、航路航次記錄等;四是海船檔案:如海船的征調、新造、維修、損毀、統計記錄,海船圖樣等;五是貿易檔案:如貨物清冊、交易、倉儲、交接記錄等;六是軍事檔案:軍事組織、戰(zhàn)事因果、戰(zhàn)場戰(zhàn)況記錄等。毋庸諱言,筆者以現代人的視角看待了600年前的古代檔案形成,姑且有許多推測之處,但有一點則不容置疑,即所列鄭和航海檔案的類目概與史實相近,因其檔案大類在上述歷史文獻中均有涉及。

        不僅如此,鄭和每次下西洋活動,均配有“書手”(馬歡《瀛涯勝覽》)或“書算手”(祝允明《前聞記》)。何謂書手,唐朝時已有此稱謂,指擔任抄寫工作的書吏,是承辦文書的官員[6];而“書算手”或為書手和算手兩類人員的統稱。由此推測,鄭和在其航?;顒又?,對于其出使西洋活動的文書記錄工作是極為重視的,否則,就無配備專職書手的必要。而且,通過眾多書手之勞,形成的反映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歷史記錄之豐富程度可想而知。

        形成了豐富的歷史記錄,并不一定就完全代表這些記錄史料能夠全部順利入冊進庫,歸檔保存,這在現實中也是常見的現象。不能肯定,鄭和下西洋航海活動的檔案材料均已“顆粒歸倉”,但是從明初倚重檔案工作來看,其主要檔案應得到有效保存。只是可能不像現今視之為全宗作為一個整體入庫,而是分散保存。佐證之一,朱元璋建明前后,直至去世都十分重視檔案工作,并建章立制,“置五軍都督府照磨所”以掌文牘,“天下戶口錢糧之籍”、“天下城池、山川地理形勝,亦皆圖以成書,藏之內庫,以垂久遠”。且中央六部及五軍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等國家機關均設檔案機構,南京建大本堂、后湖黃冊庫,北京建皇史宬作為中央檔案庫,且管理較嚴。明成祖遷都后,南京六部、五府也仍然設置[7]。佐證之二,是《武備志》中所載《鄭和航海圖》創(chuàng)作中對檔案的利用?!耙话阏J為,此圖當是永樂皇帝死后,鄭和被迫停航,留守南京之時船隊集體之作”。此圖共有地圖40幅,“過洋牽星圖”4幅,“是鄭和下西洋時所用的海圖,是鄭和等人在繼承宋、元時代航海的基礎上,經過下西洋的實踐后繪制出來的[8]”,“圖上對海洋科學的實際運用都做了記錄……在全圖530多個地名中,外國地名就有300個。而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一書中,所收地名也不過100個左右,只有《鄭和航海圖》的三分之一?!贝送猓多嵑秃胶D》采用同時觀測相反向的幾顆星,以準確實現“牽星定位”,如“牽北辰星一指,燈籠骨星十四指半,南門雙星十五指,西南布司星四指,東北織女星十一指”。類似這樣的定位數據,在不同地點均以不同的數據標明于圖。由圖中各種數據之精細和新增地點之廣眾可知,若全憑頭腦記憶,而不參考“下西洋實踐”的檔案文牘,要完成那么精細的海圖也是不可想象的。這表明,在編圖過程中無論是否參考了前人文獻,均可能采用和參考了出自“書手”辛勤記錄的航海檔案。即便有部分檔案后遇人禍,而隨船使用的技術檔案,很可能因分散入庫僥幸保存并得以利用。

        (2)鄭和七下西洋檔案被毀之殤

        鮮為人知的是,鄭和于六下西洋之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其實還有一次出航。發(fā)生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甲辰,舊港故宣慰使施進卿之子濟孫遣使丘彥成請襲父職,并言舊印為火所毀。上命濟孫襲宣慰使,賜紗帽給花命帶金織文綺襲衣銀印,令中官鄭和賚往給之”(《明成祖實錄》卷一二八)?!睹魇贰贰班嵑蛡鳌焙汀巴鈬袀鳌币约榜R歡《瀛涯勝覽》均有記載。鄭和此次出使,任務很簡單,就是到舊港(今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巨港一帶)為永樂皇帝賞賜舊港宣慰使印信和官服。史載“甲辰又往,仁廟詔停止之[9]”,“比還,而成祖已晏駕[10]”。顯然,叫停鄭和此次短途航行的不是朱棣而是其子朱高熾。鄭和七下西洋的檔案厄運正是由他而來。

        朱棣七月故,朱高熾八月十五(1424年9月7日)即皇帝位。在他繼位的第一天,即下詔停航,宣布航海非法,違者嚴懲?!鞍嗽露∷?,以嗣位遣英國公張輔告天地?!挛餮笾T番國寶船,悉皆停止?!I辦下番一應物件……悉皆停止?!洳钊ス賳T人等即起程回京?!蟾嫣煜?,咸使聞知[11]”??梢姡旄邿肷吓_伊始,不可謂不雷厲風行。不僅急令鄭和返航,而且叫停下西洋一切事務,“甚至把一些重要檔案都加以銷毀,以防后來再有英雄人物效法[12]”。為何?因“朱高熾左右那批儒家的理學大亨,把下西洋當作他老爹的暴政之一[12]”。從而把鄭和下西洋之舉推到了風口浪尖,鄭和下西洋檔案作為記錄留存的歷史輝煌亦成為禁海派的眼疔肉刺,欲毀之而后快。

        朱高熾短命,第二年五月庚辰日“崩于欽安殿,年四十八”,在位僅9個月。朱高熾兒子朱瞻基即位,年號宣德。第五年正月,禁海派儒臣頭目戶部尚書夏原吉卒。幸好,鄭和健在,但已花甲。是年“六月戊寅,遣太監(jiān)鄭和等赍詔往諭諸番國”(《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七)。鄭和奉旨并艱難籌備后,復開并完成了第七次下西洋。宣宗亡,1436年英宗朱祁鎮(zhèn)繼位,下西洋再度遭禁,從此再未成行。但是,下西洋“開”、“禁”之爭并未休止,宦官與儒臣惡斗仍在繼續(xù)。

        幾十年后,鄭和七下西洋檔案,雪上加霜,再遭毒手。據嚴從簡所著《殊域周咨錄》記述,在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期間(1465—1487年),有受寵宦官為逢迎皇上心意,渲染鄭和下西洋輝煌故事,說得憲宗帝心動,遂詔調檔,命取《鄭和出使水程》,以看仔細。可是,當兵部尚書項忠受命派人入庫查找時,卻未發(fā)現鄭和下西洋檔案。氣得項忠把去查檔的官吏鞭打一通,命令再查。但一直查了3天,還是沒找到。原來是“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他心懷鬼胎,明知找不著,卻在一旁“秘不言”,伺機“止其事”。就在項忠責問查檔的官吏“庫中案卷寧能失去”時,劉大夏認為火候到了,不惜得罪上司,接過話茬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無哉![13]”

        嚴從簡記述是否可信,先看嚴從簡其人。史載,其乃浙江嘉興府人,生平不詳,嘉靖三十八年(1560年)進士,受行人,選工科給事中遣刑科右給諫,隆慶元年坐謫婺源縣丞,歷揚州同知,后免官歸,云云。近現代研究認為,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邊疆史和中外關系史學家。正如《殊域周咨錄》前言所述,《殊域周咨錄》幾乎為明代對外關系史書,且“書中資料,大都根據檔案資料和同代人的文獻入錄,不但言而有據,而且有不少材料在別的書中已很難見到?!绷頁f歷四十六年(1618年)成書印刻的顧起元所著《客座贅語》記載:“今城之西北有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太監(jiān)鄭和等行賞賜古里、滿刺諸國……舊傳冊在兵部職方。成化中,中旨咨訪下西洋故事,劉忠宣公大夏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載必多恢詭譎怪,遼絕耳目之表者[14]”。由此可見,嚴從簡的有關記述是可信的,劉大夏毀檔之事當為史實。

        史學家吳晗根據《劉忠宣公年譜》所記,指出劉大夏毀檔發(fā)生在成化九年(1473年)[15],也有人認為劉大夏毀檔發(fā)生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16]”,但未說明出處?!睹魇贰⒋笙膫鳌穼n之事未予采錄。史料稱,劉大夏其人為官清正,三朝高就。1465年,被授兵部職方司主事,后升為兵部車駕司郎中,改職方司郎中。1502年被拜為兵部尚書[22]。劉大夏毀檔正值其任職兵部期間,時存鄭和下西洋檔案也正好歸兵部管理。而且,劉大夏時任職方司主事,后升任職方司郎中,更是一把手,按職責直接掌管兵部地圖、海圖等檔案文獻與四方職貢業(yè)務,可見既是“縣官”又是“現管”。所以,他對鄭和下西洋檔案家底應比他人更為熟悉,更有條件藏匿并銷毀。劉大夏很可能是《鄭和出使水程》等檔案的最后閱讀者。但是,前文提及鄭和下西洋檔案數量可觀,絕不是數十箱、數十柜所能容之的。很可能大部分技術業(yè)務檔案存毀于南京工部,少量綜述類、請旨類、輿圖類檔案入藏了兵部,以供調用。如是,再經過仁宗朝的毀損,鄭和下西洋檔案所剩不應太多?!多嵑统鍪顾獭坊蛟S是幸免于難的檔案文件之一,或許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編纂的整個七下西洋的“總體報告”,或許就是單純的鄭和下西洋航路指南,也可能是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吳晗研究認為是“宣德間鄭和出使的水程[15]”,即僅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水程檔案??傊捎跀盗坎欢?,才便于匿藏乃至“取而焚之”。否則,不可能對大量檔案的銷毀,事前密不透風,事后無人知曉,甚至瞞過其上司兵部尚書項忠,并導致“入檢三日,終莫能得”,連個影子都不見。當然,這只是現今的猜測和推理而已。

        至此,鄭和下西洋檔案兩度遭毀,但情況略有不同。仁宗朝毀檔,是受朱高熾指使,所以才使“一些重要檔案”被毀,此屬明毀;而憲宗朝毀檔,是劉大夏利用職務之便暗毀的,但其膽大妄為未受懲戒,當受到憲宗朱見深的包庇,得到禁海派儒臣的力挺,并具有當時滋生作案的土壤環(huán)境。否則,劉大夏不可能順利得手,不可能不獲罪,更不會有后來的飛黃騰達,官至兵部尚書。公開銷毀鄭和下西洋檔案,因案卷較多,來得快當是焚毀,這也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傳統習慣。在明初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奪得皇位后,也曾把建文帝時包括實錄在內的全部檔案約數千件“悉數燒毀”;此后,在英宗與景帝的皇位爭奪斗爭中,也將其全部實錄消滅凈盡[7]。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同樣陰謀的組成部分,繼劉大夏之后,毀檔之事接連發(fā)生。據《龍江船廠志·建置志》記述:“成化以前文案灰燼”;《明憲宗實錄》也記載: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二月初六,南京工部所存一切檔案均焚于大火[10]。此火是天災還是人禍,不得而知。被焚檔案中,至少應包括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或造船等技術檔案,甚至包括留存南京的鄭和航海主要檔案。即便原本鄭和下西洋檔案再多,如此焚毀幾十年,也只能消失殆盡。正史多為統治者所纂,文過飾非,習以為常。其實,劉大夏毀檔陰謀是如何得逞的,還是他們的毀檔事實為何未入正史,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毀檔行為惡劣,影響極壞,后果嚴重,以致禍及后世,危害無窮。

        3 七下西洋鏡鑒檔案文化

        3.1 鄭和與下西洋檔案

        鄭和不僅是產生下西洋檔案的積極活動者,而且是呵護下西洋檔案的默默捍衛(wèi)者,鄭和與下西洋檔案有著解不開的情結。作為活動者,每次出航均配書手記錄成案,以致形成檔案十分可觀;作為捍衛(wèi)者,由所立幾塊石碑之事而見一斑。第一塊是福建《長樂天妃之神靈應記碑》,碑文1 168字。此碑為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于此候季風出航前親立。第二塊是《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駐泊江蘇太倉劉家港時所立,原碑已失,其碑文載于明人錢谷編撰的《續(xù)吳都文萃》,內容與“長樂碑”碑文相似,幾無出入,而且均為借感恩媽祖神助之名,行記錄前六次出航歷程之實。第三塊是南京靜海寺殘碑。此碑為著名鄭和研究學者鄭鶴聲于1937年在南京靜海寺發(fā)現,發(fā)現時已不完整,僅存90余字。由于該碑錄有鄭和船隊用船的類型和大小,為其他文獻資料所缺,尤顯珍貴[4]。靜海寺位于南京下關江邊,是朱棣為紀念鄭和第二次航海成功而建,供奉鄭和從錫蘭國請回的佛牙。靜海寺石碑記述了鄭和二下西洋事跡,因碑殘不見落款,但不能排除為鄭和所立的可能。不論此殘碑是否鄭和親立,前兩塊石碑為鄭和親立已見落款而無疑。鄭和樹碑立傳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問題是,英雄為何先到江蘇婁東劉家港立了一塊,又到福建長樂再立一塊,而且后者要重復前者的內容?值得研究。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高熾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重用鄭和,“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10]”,鄭和海軍成了南京城防陸軍,朱高熾同時“命駙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軍都督府事,命太監(jiān)王貴通率下番官軍赴南京鎮(zhèn)守;宮中諸事同內官朱卜花、唐觀保,外事同附馬都尉西寧侯宋琥、駙馬都尉沐昕計議而行[28]?!贝藭r的鄭和顯然靠邊站了,但他不可能不知道,朱高熾“下番諸事,悉皆停罷”的諭旨,更不可能不對朱高熾銷毀下西洋檔案一事無動于衷。此時的鄭和,郁郁而處南京。朱高熾在位幾個月便嗚呼哀哉,鄭和的處境并未改觀。宣宗繼位之初,又命鄭和修筑南京大報恩寺。但畢竟是三朝老臣,行動也難免有牢騷外露或越軌之處,為此曾遭宣宗朱瞻基申斥,“元年四月壬申,命司禮監(jiān)移文(即行文)諭太監(jiān)鄭和毋妄請賞賜”?!吧现I司禮監(jiān)曰:‘佛寺僧所自造,何預朝廷事!春之奏必和等所使,春不足責。其遣人諭和謹守禮法,毋窺視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陳請’”[18]。由此略見這一時期鄭和的處境。世態(tài)炎涼,心境自然不佳。既不能作海上壯游,又不能保全航海檔案,憂患心情可能導致深思。鄭和從1424—1430年,在南京閑居5年多,并未著書立說,似乎不足為怪。倒是其幕僚馬歡、費信、鞏珍、匡愚等人都在返航后有書留世??煞袢绱送茰y,有了朱高熾焚檔之鑒,鄭和認定著書可能遭焚,自是小心翼翼,于是未雨綢繆,將六下西洋事跡刻碑存世,且唯恐有失,近乎復制而碑立兩處備份。還在長樂南山三清寶殿鑄鐘(此鐘現藏于國家歷史博物館)銘記。特別是刻石“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遠焉”碑文,語雖寥寥,卻言之鑿鑿,即保下西洋檔案記錄永存后世,用意已溢于字里行間。宣德年五年六月,鄭和領命開始了第七次也是他的最后一次航行。1432年1月12日,鄭和從福建長樂出發(fā),開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遠航,其于1433年返航途中因心身不支殉職西洋古里(今印度西南),相傳安葬于今印尼蘇門答臘三寶壟,而在南京牛首山只有衣冠冢。

        可惜,太倉婁東碑早已不存。先是道光間英艦犯滬,英人信奉基督教,視媽祖為異教,故毀諸神天后,且割其鼻,破壞蹂躪,實不可言喻。“然則方當是時,四百年來表揚天妃之珍貴的幾年石刻,謂其不有柱礎杵砧厄運之虞,將其誰信之!”縱使未毀于英軍之手,則難逃咸豐三年法國人的暴行,法逆竄滬,寇亂毀天妃廟,附郭之屋,盡付一炬,七晝夜不熄。慘遭兩次厄運,“天妃之廟,竟一至如此。天妃之碑,更何堪聞問!”因此,學者斷定“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毀于1842年至1860年的英法寇亂[19]。婁東碑體雖已不存,然碑文萬幸為錢谷先生所存,并有顧炎武記錄。歷近600年,至今不僅可見長樂碑全貌,尚可見婁東碑碑文全部,不得不欽佩鄭和保留下西洋檔案的睿智與功德。鄭和立碑留檔,用心何其良苦,可謂高瞻遠矚?!昂髞淼氖录C明了鄭和此舉的意義——這兩塊石碑幾乎成為我們今天能夠面對的有關鄭和航海的僅有的原始文字資料[16]”。事實上,正是這兩塊碑文,為后人勘誤其余歷史文獻之謬提供了可靠實證,發(fā)揮了檔案傳承文化的巨大作用。

        3.2 失檔與失海

        鄭和苦心堪比日月,“勒記于石”,碑存下西洋航行記錄,實是不可多得的海洋檔案!此外,今存《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星槎勝覽》等筆記體文獻亦很寶貴;而收錄于《武備志》的后人稱《鄭和航海圖》也僥幸逃過一劫,雖然已非原件,其內容卻反映了下西洋航路和具體識別方法,亦為后人所稱道。可惜遺留后世的畢竟不是下西洋的全部檔案,其中大部分被毀,雖達到了統治者“拔其根”之目的,但卻留下無盡的疑惑與迷霧,同時也為中華民族埋下了不幸與禍根。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尋找中國由強盛走向衰弱的轉折點時,我們無法回避中國在15世紀的巨大變化。1840年發(fā)生在中國海岸的東西方對抗只是結果,而不是起因。當時的劉大夏們不會意識到他的舉動在3個多世紀后引起的惡果,那時他正沉浸在維護王朝利益的責任感中。在他身后,作為傳統的海上強國的中國最終完成了內陸化的轉型。當中國軍隊把全部注意力用于防犯蒙古人的進攻,毀滅性的打擊卻來自海上。自1840年,中國受到外國軍隊的海上侵犯共達84次[16]”。歷史上中華失海與鄭和下西洋檔案被毀,其關系之大,發(fā)人深省。

        近代學者覺明在考證《關于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的幾種資料》中嘆息:鄭和“大規(guī)模的遠征隊,其創(chuàng)始經營、出發(fā),以及沿途情形,歷次文移,如果文獻具存,一定很有可觀;于研究十四、十五世紀亞洲西南部的歷史和海運一定也有莫大的價值??墒蔷嘟癫盼灏倌辏敃r的公牘等等,便不可考了[20]”。鄭和七下西洋檔案被毀,使人扼腕嘆息!其實,早于我們幾百年的明代學者,亦有同樣的感慨。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抨擊劉大夏之后便哀嘆:“《星槎勝覽》紀纂寂寥,莫可考驗,使后世有愛奇如司馬子長者,無復可紀。惜哉!”清代著名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錢曾在編撰善本書目《讀書敏學記》時也嘆息不止:“詳觀前后敕書,下西洋似非鄭和一人。鄭和往返,亦似非一次。惜乎國初事跡,記載闕如,茫無援據,徒令人興放失舊聞之嘆而已?!眲懰∠壬?943年中華民族浴血抗戰(zhàn)之時指出:“婁東天妃之空前浩劫,卻又系來自于之大西洋之海上。尋其前因后果,誠足玩味。然余不敢謂為妃之作法自斃,獨以明季航海事業(yè)之發(fā)達,未至頂點,拓殖事業(yè)之厲行,未獲貫徹為憾[19]”。這些動人心魄的感嘆,絕不是史學家和文人的癖好,而是發(fā)自中華民族的吶喊!劉銘恕先生控訴西方列強焚廟毀碑罪行,感嘆鄭和朝貢貿易之余,未能像西方殖民者那樣憑借強大勢力開疆拓土,反而使400年后的華夏大地受盡列強欺凌。誠然,這不是鄭和的錯,相反,正是他“宣德化而懷柔遠人也”,以致“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10]”;正是鄭和下西洋貫徹和平外交國策,“仁德廣布”,時致四海慕華;正是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掀起華僑開發(fā)南洋熱潮,繼而使華脈融遍四方,為中華文明播種世界又增沃野。那么,錯在何人呢?歷史證明,錯的正是那些銷毀鄭和下西洋檔案的封建統治者及其“閉關自守”的國策。正是他們及其腐朽政治,為了維護封建士大夫的利益,把持朝貢貿易,不惜下西洋派重兵護航,而對老百姓則“片板不得入?!保埧岜P剝手工業(yè)者為下西洋提供物質基礎,以獨享國際貿易暴利。一旦利薄不支,群憤難填,則罪及鄭和航海事業(yè),拿下西洋檔案說事,直至毀之而后快。當權者卻未及時借鄭和下西洋之威,乘朝貢貿易時國之強勢,繼而全民參與,繁榮國際貿易,將當時手工業(yè)漸成資本主義萌芽之勢做大,將華夏海洋文明宣教為普世文明,重現盛唐華景,從而痛失中華制海、強國富民的大好時機。繼而痛失西洋,又失東洋,甚至失去了內河與大片國土。朱高熾、劉大夏之流焚燒的不僅僅是下西洋檔案,而是扼制了中華海洋文明的承傳,既傷及國脈,又干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節(jié)律,將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鄭和殫心竭慮,力存下西洋歷史記錄之護檔精神,將連同其英雄事跡,萬古流芳,功垂不朽!

        3.3 興海與興檔

        鄭和離世,東方大航海史詩戛然而止,但他骨子里的檔案意識和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令人稱頌,值得傳承。越過6個多世紀,重農抑商、重陸輕海的國策在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得到了根本的扭轉,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束了百年有海無防的歷史,一洗百年失海的恥辱,西方列強的罪惡勢力被阻國門之外。如今,海軍艦艇編隊護航印度洋、演習走向太平洋而斬浪深藍,遼寧號航母服役,這些雖未形成鄭和下西洋的巨無霸態(tài)勢,但建設海洋強國已經成為國家戰(zhàn)略,維護海島主權和海洋權益已經成為民族意志,和平外交國策繼而弘揚,大興海業(yè),大興海防,大力發(fā)展海洋經濟和越洋經濟,哪里有中國國家利益,哪里就需要鄭和船隊般的保駕護航,中華民族正在復興之路上闊步前進。所有這一切,都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已經從失檔而自閉的噩夢中驚醒,已經從失海而衰微的慘訓中雄起!

        新中國之初,20世紀50年代開展了“全國海洋綜合調查”;之后,80年代開展了“全國海岸帶與灘涂綜合調查”,90年代開展了“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查清中國海,走向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目標實現;進入新世紀,海洋事業(yè)更是發(fā)展迅猛,海洋綜合管控創(chuàng)新,海洋衛(wèi)星上天運行,7 000米深潛器海試成功而為標志性事件,“大洋一號”環(huán)球科考,太平洋和印度洋深海海底區(qū)塊選劃,南北極考察建站,中國海監(jiān)立體維權,國家海洋專項接二連三?!笆晃濉逼陂g,海洋經濟年均增速為13.5%,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21]。海洋事業(yè)空前發(fā)展,海洋活動成倍增加,同時帶來了海洋檔案的大量累積。尤為“十五”以來,海洋檔案事業(yè)蒸蒸日上,海洋檔案館更名為中國海洋檔案館,人員、經費、設施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歷史海洋檔案進館,館藏檔案數字化并提供全方位服務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改過去“檔深似海,秘不可宣,來而不往”的舊習,依法治檔,在確保國家海洋檔案完整與安全的同時,著力提高“服務國家大局,服務交檔單位,服務社會公眾”的服務自覺和服務效率,正在成為海洋事業(yè)發(fā)展新需求和海洋檔案人的共識,海洋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處于歷史的最好時期。

        毋容諱言,涉海系統的海洋檔案尚未形成國家海洋檔案資源的整體優(yōu)勢,集中統一管理機制、協作共享機制、搶救性收集和征集機制、現代化利用服務機制等,均需要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規(guī)劃,均需要協調一致的統籌與落實。世界大洋流動混一,和諧天成,人類獲取其信息亦應整合一體,暢通交流。何況迄今為止人類對海洋的了解尚有太多的未知領域,尚有太多的無法解釋的現象;而且,我們與發(fā)達的海洋大國在海洋開發(fā)與利用、海洋管控與維權、海洋科研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尚有不少差距,因此,無論是從政治、軍事上還是從經濟、科學上,無論是長遠謀劃還是縱橫比較,都需要我們大力整合與共享海洋信息資源,包括海洋檔案信息資源。海洋檔案事業(yè)的跟進并保持與小康社會發(fā)展的同步,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需要,是華夏文明普世的呼喚。

        興海與興檔密切相關。海興則檔旺,檔旺則德興。海興方可國強,社會方可持續(xù)發(fā)展;檔興才能世盛,文明才得以延續(xù)。這是鄭和下西洋檔案命途多舛的啟迪和鏡鑒?!皻f案以拔其根”是古往今來大小陰謀家慣用且最具殺傷力的文化武器,而興檔案積淀文明則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難得且最具責任心的社會行為。興海人人有責,興檔全民有份。海洋檔案工作必須服務于“建設海洋強國”、弘揚中華文化的大局,為此,應實施國家海洋檔案資源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guī)劃,保持國家海洋檔案的齊全、完整與安全,糾正一切肢解海洋檔案原件的行為,從而普及檔案法制教育,宣傳檔案文化思想,在提高海洋意識的同時提高海洋檔案意識,協調人力物力,整合檔案資源,為國家海洋戰(zhàn)略服務,蔚然成風。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第一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2]加文·孟席斯編,師研群譯.1421:中國發(fā)現世界[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

        [3]房仲甫,李二和.與鄭和相遇海上[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4]楊槱.鄭和下西洋史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5]季羨林.新版序[C]//羅懋登.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

        [6]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第二分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7]周雪恒.中國檔案事業(yè)史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8]劉南威,李啟斌,李競.我國最早記載牽星術的海圖[C]//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561-569.

        [9]吳聿明.周聞夫婦墓志銘考證與研究 [C]//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208-213.

        [10]張廷玉,等撰.明史·鄭和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明仁宗實錄》卷一上.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舊藏.國立北平圖書館民國十九年五月重抄.

        [12]柏楊.中國人史綱(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13]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鎖里古里[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4]顧起元撰,吳福林點校.客座贅語·寶船廠[C]//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28.

        [15]吳晗.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節(jié)選)[C]//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8-19.

        [16]http://blog.cntv.cn/8703837-316031.html.

        [17]朱孟陽.細說明代十六朝[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

        [18]張廷玉等撰.明史·卷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9]劉銘恕.鄭和航海事跡之再探 [C]//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80-199.

        [20]覺明.關于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的幾種資料 [C]//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51-162.

        [21]劉賜貴.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海洋事業(yè)新跨越.中國海洋報2011-6-7.第一版.

        国产亚洲无码1024|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 麻豆精产国品| 亚洲无码图|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不卡一区| 人妻 丝袜美腿 中文字幕|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日本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肉色欧美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毛片无码高潮喷白浆视频| 97久久国产精品成人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女同性恋在线播放专区|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综合网| 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 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网站30根|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器|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最新国产午夜福利|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综合| 巨爆中文字幕巨爆区爆乳|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国产视频最新| sm免费人成虐漫画网站|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亚色中文字幕剧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97在线视频免费| 大陆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