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宇
(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張峰水庫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張峰村沁河干流上,距晉城市城區(qū)90 km。水庫總庫容3.94億m3,是沁河干流上一座以城市生活和工業(yè)用水、農(nóng)村人畜飲水為主,兼顧防洪、發(fā)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一干渠始于總干分水口,經(jīng)沁水縣鄭莊、陽城縣寺頭、中寨、演禮,至陽城縣黍地洼村西南,全長16.648 km,末端為調(diào)蓄水池。
張峰水庫工程一干渠差莊—芹池末端蓄水池設計為半挖半填式,池底高程712.06 m,池頂(壩)高程722.06 m,長 200 m,寬 150 m,正常蓄水位 721 m,容積 20 萬 m3。
蓄水池位于陽城縣芹池鎮(zhèn)劉東村東北、蘆葦河右岸,地貌屬沁河流域侵蝕中低山區(qū)的山間黃土臺地。蘆葦河右岸支流性黃土沖溝發(fā)育,均為干溝,僅雨季有洪水。大旦溝及西溝分布在蓄水池東西兩側(cè),蓄水池處于梯田狀土梁上,北高南低,現(xiàn)多為耕地,地面高程 705~728 m。
蓄水池涉及的地層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主要有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洪積(Q3pl)和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洪積(Q2pl)。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洪積地層巖性為低液限黏土,局部為低液限粉土,褐黃色,松散,稍濕,表層有植物根系,局部含碎石,分布于表層,厚0~3.2 m。天然含水率14.3%~22.4%,平均值17.9%,天然密度1.42~1.92 g/cm3,平均值 1.64 g/cm3,干密度 1.21~1.62 g/cm3,平均值 1.39 g/cm3,天然壓縮系數(shù) 0.14~1.49 MPa-1,平均值 0.45 MPa-1,飽和狀態(tài)壓縮系數(shù) 0.36~1.08 MPa-1,平均值0.72 MPa-1,屬中等—高壓縮性,自重濕陷性系數(shù) 0.002~0.099,濕陷系數(shù) 0.008~0.108,具濕陷性。其標準貫入錘入數(shù)7~9擊,平均值7.5擊。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洪積地層巖性為低液限黏土,淺紅色,較密實,稍濕,局部含鈣質(zhì)結(jié)核層。在蓄水池附近廣泛分布,厚度大于20 m。天然含水率15.6%~26.7%,平均值20.5%,天然密度 1.63~2.04 g/cm3,平均值 1.88 g/cm3,干密度1.34~1.76 g/cm3,平均值 1.57 g/cm3,天然狀態(tài)壓縮系數(shù) 0.04~0.34 MPa-1,平均值 0.13 MPa-1,具低—中等壓縮性,飽和狀態(tài)壓縮系數(shù)0.07~0.38 MPa-1,平均值0.16 MPa-1,具低—中等壓縮性,自重濕陷系數(shù)0.001~0.019,濕陷系數(shù)0.00~0.019,僅局部土層具濕陷性。其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6~25擊,平均值15.3擊。
水池工程區(qū)地下水類型為碎屑巖類裂隙水,主要接受北部山體側(cè)向補給及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總體由北向南徑流,地下水位埋深大于50 m,對工程無直接影響。
蓄水池主要存在滲漏、邊坡穩(wěn)定、黃土濕陷等工程地質(zhì)問題。
蓄水池開挖后,池區(qū)地層主要有Q3pl低液限黏土,局部為低液限粉土及Q2pl低液限黏土,厚度大于20 m。因Q3pl低液限黏土(粉土)分布于表層,局部已開挖,厚度僅0~2.5 m,且分布面積不大,蓄水池蓄水后水頭較小,滲透系數(shù)與Q2pl低液限黏土層較為接近,故按Q2pl低液限黏土計算滲漏量。
Q2pl低液限黏土垂直滲透系數(shù)為5.90×10-6~6.21×10-4cm/s,平均值1.45×10-4cm/s,大值平均值5.04×10-4cm/s,水平滲透系數(shù) 3.30×10-6~7.06×10-4cm/s,平均值 1.71×10-4cm/s,大值平均值 7.06×10-4cm/s,屬弱—中等透水層。
由于池區(qū)地層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區(qū)內(nèi)地下水位埋藏較深,蓄水池存在向池周及池底的永久滲漏問題。蓄水池的滲漏量分池壁和池底兩部分估算。據(jù)蓄水池區(qū)地層分布情況,取Q2pl低液限黏土層作為防滲層,綜合考慮蓄水池區(qū)地形地質(zhì)條件,池底及池壁均取10 m厚的天然狀態(tài)土層作為防滲層。滲透系數(shù)取Q2pl低液限黏土層室內(nèi)試驗大值平均值,垂直方向取5.04×10-4cm/s,即 0.45 m/d,水平方向取 1.71×10-4cm/s,即0.62 m/d。
蓄水池池底長約130 m,寬約80 m,池底滲漏面積10 400 m2,池壁按1∶3的邊坡設計,池壁外邊長度620 m,內(nèi)邊長度376 m,平均498 m。蓄水池正常蓄水位721.0 m,水深8.4 m,水池壁滲漏面積4 183.2 m2,則池底水頭為8.4 m,池壁水頭平均按4.2 m考慮。
據(jù)達西定律計算得,池底滲漏量為3 931.2 m3/d;池壁滲漏量為1 089.3 m3/d;蓄水池總滲漏量為5 020.5 m3/d。建議對蓄水池進行全面防滲,可考慮鋪土工布。
蓄水池池址范圍內(nèi)無滑坡及潛在不穩(wěn)定岸坡存在,天然狀態(tài)下無水流影響時岸坡穩(wěn)定。池岸地層巖性為低液限黏土,屬土質(zhì)岸坡,抗水沖蝕能力弱,在池水作用下易產(chǎn)生坍岸問題,建議進行護坡處理。建議池周壩頂高程以上岸坡坡度按1∶2.5考慮,頂高程以下岸坡坡度按1∶3.0考慮,并應采取護坡及防水措施,防止雨水浸蝕沖刷。壩頂高程以下、死水位以上岸坡需重點防護,避免水浪淘蝕。
2.3.1 濕陷性評價方法
場地范圍內(nèi)共選取7個豎井取Ⅰ級原狀土樣進行室內(nèi)濕陷性試驗。濕陷性判別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地質(zhì)勘察規(guī)范》附錄T及《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進行判別。
初判:工程區(qū)土層由中更新統(tǒng)(Q2)、上更新統(tǒng)(Q3)土層組成,其中,上更新統(tǒng)洪積低液限黏土宜判為強濕陷性或中等濕陷性,中更新統(tǒng)(Q2)上部宜判為輕微濕陷性。
復判:根據(jù)試驗資料,當濕陷系數(shù)不小于0.015時,土層應定為濕陷性土。定量復判包括土的濕陷性質(zhì)、場地的濕陷類型、地基的濕陷量和濕陷等級判別。計算自重濕陷量的累計,現(xiàn)狀場地評價自天然地面算起,至其下全部濕陷性黃土層的底面為止,由于本工程挖填方厚度較大,故開挖后場地評價自設計地面算起,至其下全部濕陷性黃土層的底面為止,其中自重濕陷系數(shù)小于0.015的土層不累計??倽裣萘吭趯Φ鼗M行評價時應自基礎底面算起,在非自重濕陷黃土場地,累計至基底下10 m(或地基壓縮層)深度止;在自重濕陷黃土場地,累計至非濕陷黃土層頂面止。地基濕陷等級應根據(jù)各土層累計的總濕陷量和自重濕陷量的大小等因素判定。
2.3.2 濕陷性判別結(jié)果
由室內(nèi)濕陷性試驗數(shù)據(jù)及濕陷性計算可知,場地內(nèi)Q3pl低液限黏土層多具濕陷性,Q2pl低液限黏土僅局部點位具濕陷性。在200 kPa壓力下濕陷厚度0~3 m。場地為非自重—自重濕陷性場地,濕陷等級Ⅰ(輕微)—Ⅱ(中等)級。
參照末端蓄水池工程地質(zhì)剖面圖可知,蓄水池池底均為非濕陷性Q2pl低液限黏土。蓄水池開挖后,蓄水池壁東南、東北、西南壁頂部0~3 m范圍及壩軸線處具有濕陷性的Q3pl低液限黏土,建議場地按非自重濕陷性場地,濕陷等級按Ⅱ級考慮,并清除表層具有濕陷性的Q3pl低液限黏土。
綜上所述,末端調(diào)蓄水池為半挖半填式,池基及壩基為Q2pl低液限黏土,主要存在滲漏、岸坡穩(wěn)定、黃土濕陷等地質(zhì)問題,壩基存在滲透變形、不均勻變形、黃土濕陷等地質(zhì)問題,建議及時對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