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逢 葉鉅亨
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后介入治療與直接介入治療的療效分析
吳佳逢 葉鉅亨
目的對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介入治療與直接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間因為急性心肌梗死來本院接受治療的4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4例采用靜脈溶栓后介入治療,對照組24例直接介入治療,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心電圖檢測ST段下移率為87.5%,胸痛明顯緩解率為41.7%;觀察組心電圖檢測ST段下移率為79.2%,胸痛明顯緩解率為45.8%,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明顯,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靜脈溶栓介入治療比直接介入治療療效明顯,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介入治療;對比;療效分析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臨床資料選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間因為急性心肌梗死來本院接受治療的48例患者的資料,將所有的選取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數(shù)均為24例,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齡為39~76歲,平均年齡(53.6±4.8)歲。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52.7±5.9)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患者入選的時間距離發(fā)病時間不超過12個小時,具體到入選時間是指患者住院經家屬同意接受溶栓以及介入治療的時間,發(fā)病時間是指持續(xù)性胸痛開始的時間,并且不存在治療禁忌證,均是在患者以及家屬同意之后進行的相應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疾病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先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具體溶栓方法參照文獻[1],在溶栓完畢之后將患者送入心導管室行觀眾動脈造影,同時要對激活凝血時間進行檢測,隨后進行介入治療。對照組患者入院之后不給予溶栓藥物直接進行介入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吸氧以及靜脈滴注肝素1000U/h,24 h之后改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介入成功的標準[2]參照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制定的PCI指南。
1.3評價標準 監(jiān)測一周,評價患者的胸痛程度、監(jiān)測心電圖ST段下移情況。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過敏、出血等不良反應。另外,在患者住院期間要主要觀察其不良心臟事件的發(fā)生率。
2.1兩組患者心電圖檢測以及胸痛緩解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心電圖檢測ST段下移明顯,胸痛癥狀有明顯的緩解。觀察組患者心電圖檢測ST段下移21例,下移率為87.5%,對照組ST段下移10例,下移率為41.7%;觀察組胸痛明顯緩解19例,所占比例為79.2%,對照組胸痛明顯緩解11例,所占比例為45.8%,兩組治療效果相比,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電圖檢測ST段下移以及胸痛緩解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P<0.05。
2.2術后并發(fā)癥 兩組患者在經過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中有輕度出血癥狀的為2例,有1例患者出現(xiàn)血尿癥狀;對照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xiàn)牙齦出血癥狀,也有1例患者出現(xiàn)血尿癥狀。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突然堵塞,導致血流中斷,心肌因為嚴重的缺血而導致局部出現(xiàn)壞死現(xiàn)象。臨床癥狀主要有:[3]突發(fā)胸后骨或者心前區(qū)壓榨性劇痛,時間持續(xù)半個小時以上,常伴有煩躁不安、出汗,嚴重者還可能出現(xiàn)突然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癥狀,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內科臨床常見病,內科急、危重癥范疇,據統(tǒng)計,近年來發(fā)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并且患者的年齡逐漸向年輕化發(fā)展。目前臨床中認為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基礎上形成血栓,導致冠狀動脈急性閉塞,也是導致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治療進展就是對心肌進行再灌注治療,也就是打通梗塞的血管,恢復心肌的血運功能,使梗死的面積縮小或者有所限制,左室的功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從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遠期預后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關鍵在于盡早、完全和持續(xù)的實現(xiàn)心外膜下血管和心肌水平的血流再灌注。直接介入治療就存在延遲再灌注的時間以及對技術和設備要求非常嚴格。隨著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治療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積累,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靜脈溶栓后進行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心臟的射血功能[4]。本研究通過比較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進行介入治療和溶栓后與介入治療相結合進行治療效果比較,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溶栓后進行介入治療ST段下移率為87.5%,比直接進行介入治療的ST段下移率41.7%高出很多,且能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胸痛癥狀,聯(lián)合治療實現(xiàn)了進行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的及早開通,有利于左室功能的保護,這與相關的文獻報道也是相符合的。
隨著關于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斷深入,再灌注治療逐漸成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中常用的方法為靜脈溶栓和介入治療兩種。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將閉塞的血管予以開通。本研究結果也將此結論進行了驗證,因此,靜脈溶栓后介入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更為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與探討。
[1] 鐘純正,李文斌.43例急性腦梗死并發(fā)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與救治分析.重慶醫(yī)學,2009,38(19):2507-2508.
[2] 楊劍峰,王相智,張鴻舉.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心電圖ST段回落與心肌組織灌注的觀察.海南醫(yī)學,2008,19(3):16-17.
[3] 劉紹紅,胡廷華,廖勝松,等.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30例臨床分析.醫(yī)學信息,2010,23(1):254.
[4] 李玲,楊天和,李莉,等.男性早發(fā)冠心病急性心急梗死的臨床研究.重慶醫(yī)學,2009,38(18):2339-2341.
518020 深圳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而導致血栓閉塞的結果。及時有效的再灌注治療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關鍵,因此盡早開通梗死相關血管后再進行灌注,此舉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以及遠期預后效果。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灌注方法是靜脈溶栓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但是兩者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本研究在回顧性分析本院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選擇更多更優(yōu)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