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漢語“被”字句傳統(tǒng)上表不幸、不如意,但進入現(xiàn)代后,表貶義的使用范圍縮小,表中性或不如意的趨勢逐漸增強。文章從西洋語法的影響和漢語內(nèi)部的發(fā)展規(guī)律兩方面探討了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語用色彩的致變因素,認為歐化是重要的外因,而漢語自身的演變是主導因素。
關鍵詞:“被”字句;語用色彩;西洋語法;內(nèi)部規(guī)律
1 “被”字句表義傾向的變化
關于“被”字句的感情色彩問題,傳統(tǒng)上多認為其表“遭受”義,即表示不如意、不幸的含義。如王力先生(1980)在《漢語史稿》中說:“被動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p>
但這種說法并不絕對(王力先生也未把它絕對化)。一方面,古漢語中也存在少量“被”字句不表貶義的用例 ;另一方面,隨著語言自身的演變,“被”字句的使用也體現(xiàn)了歷時的變化,使用范圍擴大,其感情色彩由表不幸向表中性甚至褒義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先看表中性的例子:
(1)他作的那首曲子今天被人買走了。
(2)亞里士多得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建立的物理學,曾經(jīng)被人們延用到公元后的17世紀。
以下用例則是表褒義的:
(3)他被同學們選為班長。
(4)受傷的小動物被救活了。
關于“被”字句在表義上的變化,呈下述趨勢:“從近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第四階段,‘被字句語用功能總的趨勢就是表示不幸、不如意遭遇的貶義用例減少,而表示中性和用于‘好的方面的褒義用例在不斷增加?!保ǖ箨瘫?,2006)漢語‘被字句運用范圍之所以不斷擴大,主要原因是漢語內(nèi)部規(guī)律的推動,外語的影響只是一個外因。
2 “被”字句語用色彩的致變因素
關于“被”字句表義色彩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本文將根據(jù)上面的論述,從外因和內(nèi)因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2.1 關于受西洋語法影響的問題
眾所周知,進入近、現(xiàn)代后,由于國際往來頻繁,漢語受到了外語的影響,尤以 “五四”后,隨大量翻譯作品的涌現(xiàn),語法也呈現(xiàn)出歐化特點,“被”字句在語用上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
漢語中“被”字句往往表示不幸、不如意的含義,而西文卻并非如此。以英語為例,英語中的被動句是用來表示主語和謂語間的語法或語義關系,這種被動形式雖然有時用介詞by加以強化,但核心的部分都是在動詞上體現(xiàn),這種表達式本身在語用上并不體現(xiàn)褒貶色彩,特別是在科技語篇中,為了體現(xiàn)科學研究的客觀性、真理性,常常大量使用不交代施事的被動句,這是英語科技語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五四”后,隨著漢語的歐化,“被”字句不再比較單一地表示不幸、不如意,而是如同西文中那樣,向中性化方向發(fā)展。為了對比英漢兩種語言在被動句語用上的差異,讓我們先試著把下面幾句譯成中文:
(5)a. 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
(6)a. The bike was repaired by Tom.
以上幾句可翻譯如下:
(5)b. 印刷術是從中國傳入歐洲的。
(6)b. 自行車是湯姆修好的。
其中(5)a、(6)a兩句的譯文不帶“被”字(帶上“被”字后,讀起來不太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但不管帶不帶“被”字,這兩句話都是英語中規(guī)范的被動表達式,它們表達的都是中性意義。
下面的幾個用例中,被動句呈現(xiàn)出褒義色彩。
(7)He was praised by all his classmates.(他受到了所有同學的贊揚。)
(8)Baseball is enjoyed by most Americans.(多數(shù)美國人都喜歡棒球運動)
以上的褒義色彩不是由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自身所帶來的,而是由動詞自身所帶的褒貶義所決定的。實際上,英語被動句的被動形式本身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它只表達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法或語義關系。隨著西文、尤其是英文作品在現(xiàn)代中國被大量引進,那么在將這些作品譯成中文時就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文表達式的影響,“被”字句表貶義的使用范圍自然就被壓縮了,而“被”字句表中性或褒義的傾向則相應地得到了增強。
2.2 關于漢語內(nèi)部規(guī)律推動的問題
論及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的感情色彩時,首先立足于漢語本身,從漢語的歷時平面上進行考察。以下是商務印書館83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對“被”字的部分解釋:
①被子。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布 ~ 秋宵夢覺。又覆蓋。阮籍《詠懷》詩:“凝霜 ~ 野草?!?/p>
②加于……之上。《荀子·不荀》:“去亂而 ~ 之以治。” 又蒙受,遭受?!稘h書·趙充國傳》:“身 ~ 二十余創(chuàng)?!?/p>
從以上的釋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被”在古漢語中即有動詞“蒙受,遭受”的意思。直到漢末,“被”字才完全虛化為表示被動關系的介詞,形成“N被AV”的格式。在近代漢語中,“被”字句表中性或褒義的情況就更多了,如:
(9)安公子也被他說的躍躍欲動,便說:“既如此,你訂日子吧!”(《兒女英雄傳》)
—中性的
(10)二位大奶奶不覺被他恭維的大樂。(《兒女英雄傳》)
—愉快的
當然,雖有其他用法,但“被”字句表貶義還是其基本特點,即現(xiàn)代漢語中 “被”字句表中性或褒義并不全是受西洋語法的影響,語言自身的沿襲與發(fā)展演變也起著主要作用。
下面我們將考察一下“被”字句的用法從古到今的某些變化,看看漢語內(nèi)部的規(guī)律對“被”字句的感情色彩變化起到了何種推動作用。
1、動詞雙音節(jié)化及短語化
早期的古漢語“被”字句式多呈現(xiàn)為“N被V”式,句式中的動詞多為單音節(jié)的。例如:
(11)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司馬遷《報任安書》)
(12)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史記·酷吏列傳》)
大約從魏晉時期開始,“被”字句中的動詞開始向雙音化的方向發(fā)展,隋唐以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13)有一銅鈴被風搖響。(《祖堂集》)
(14) 被孫行者作法,化成新婦作一束青草。(《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
可見,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中動詞中心語一般不能由一個單音節(jié)詞充當,其根源可追溯到魏晉時期。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隨著語言表達方式的復雜化,動詞也常常由短語來充當。例如:
(15)在工作的同時,理論內(nèi)容被立刻應用和發(fā)展到實踐中去。
(16)這些舊貨被處理或保存取決于部門經(jīng)理。
(17)他是被提升還是降級要看他的表現(xiàn)。
這種動詞的雙音節(jié)化或短語化對“被”字句的語用色彩又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呢?
總體上講,雙音節(jié)詞由于比單音節(jié)詞字數(shù)上多,其詞義的外延往往也比單音詞大。比如,我們可以說一件事的“好壞”,也可以談論一個人的“胖瘦”,而“好壞”、“胖瘦”這些雙音節(jié)詞都是由表示相對或相反意義的“好”與“壞”、“胖”與“瘦”構(gòu)成,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特點等,這種含義用單音節(jié)詞是無法表達的。動詞也是如此。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兩個例句:
(18)彌衡被魏武謫為鼓吏。(《世說新語》)
(19)被人褒貶是正常的。
在(18)句中,動詞是單音節(jié)詞“謫”,意思單一,僅表“貶職”, 該“被”字句呈貶義;在(19)句中,雙音節(jié)動詞“褒貶”則包含了“贊揚”和“貶低”兩層含義,該“被”字句表達中性意義。當短語充當動詞成分時,意義就更豐富了,如上述的(16)和(17)句。
那么,隨著這類表中性意義的雙音節(jié)詞及動詞短語在近代、尤其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大量出現(xiàn),當它們用于“被”字句時,也就必然會突破“被”字句表“遭受”義這一規(guī)律。
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漢語內(nèi)部的發(fā)展規(guī)律確實對“被”字句的語用色彩變化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2、“被”字后施事者的出現(xiàn)
上文提到,早期的古漢語“被”字句式多呈現(xiàn)為“N被V”式。入唐以后,引進施事者的“被”字開始占優(yōu)勢。隨著施事者的出現(xiàn),“被”字跟動詞可以分離,可作施事者的成分也不再限于單詞,而是擴展到短語,這就使得主語的表義范圍擴大; 同時由于本身即含“覆蓋”、“蒙受、遭受”義的實語素虛化而來的介詞“被”與動詞中心語分離后關系不如以前緊密,從而也為動詞乃至整個句子擺脫“被”字的貶義制約提供了條件。如:
(23)只有在進行交換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能量被一方所吸收,才實現(xiàn)了“做功”的過程。
(24)MBA學生被跨國公司所看重。
3、句子成分復雜化
這里主要是從動詞的角度分析。
入唐以后,“被”字句主要動詞增加了一些新成分,句子結(jié)構(gòu)趨于復雜化,主要動詞不僅可以由短語充當,還可以帶賓語、狀語、補語。
(25)推論1也被稱作牛頓經(jīng)典力學中的動量守恒定律。(帶賓語)
(26)高水平的管理才僅僅被排列在第6位。(帶狀語)
(27)敵人被打得抱頭鼠竄。(帶補語)
由于句子成分增多、句子結(jié)構(gòu)變得復雜,句子的信息含量也相應地大大增加了,句子更為靈活、多樣,表義更加豐富、精確,這就使得“被”字句的貶義局限變得越來越不可能,“被”字句表中性或褒義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4、主語的變化
一方面,早期“被”字句中的受事一般都為有生名詞(多指人),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無生名詞也常常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上,如下面例句中的“實踐”、“事實”:
(28)按照真理的定義,凡是被實踐檢驗符合的理論就是真理。
(29)一個新的事實被觀察到了。
由于無生名詞是沒有感覺或感情的,所以也就無所謂“不幸,不如意”這種感情色彩了。
另一方面,隨著語言的發(fā)展,主語也趨于復雜。“被”字句的主語一般都是受事,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主語卻不表受事、而表示其他的語義格,如工具、目的、結(jié)果等。如:
(30)鉗子都被派上用場了。(表工具)
(31)得第一名被設定為他的下一個目標。(表目的)
(32)成功了被人羨慕。(表結(jié)果)
在上面這些主語不表受事的情況下,“被”字句表不幸、不如意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減小了。
3 結(jié)語
本文從內(nèi)因及外因兩個方面探討了“被”字句的語用色彩由基本表貶義到向著表中性和褒義趨勢發(fā)展的原因。從外因上講,“五四”以后,隨著西文作品的大量涌進,“被”字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洋語法的影響,表義更加豐富、精確,呈中性甚至褒義色彩。從內(nèi)因上講,漢語自身的發(fā)展演變起著主導的作用,動詞的雙音節(jié)化及短語化、“被”字后施事者的出現(xiàn)、句子成分的復雜化、主語的變化等,都造成了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表貶義的絕對優(yōu)勢很難再維持下去,“被”字句表中性或貶義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陳昌來; 李琳. 《兒女英雄傳》的“被”字句及相關問題考察. 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3
[2]陳穎. 關于“被”字句用于好義的考察.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1997(1)
[3]刁晏斌. 現(xiàn)代漢語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范曉. “被”后賓語在篇章中與上下文關系的考察. 語言科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