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輝
有人認為:“檔案文件的真實性只是針對著檔案文件實體的真?zhèn)味缘摹?。也有人認為:“只要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就是檔案,就是真實的檔案,不論其內容如何脫離實際,如何歪曲歷史,它依然是檔案?!睙o論這兩種觀點包含的具體意義是什么,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檔案的真實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真實性是檔案的生命,對這一觀點檔案界同仁并無異議。
1 有關檔案真實性問題的分析
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收集資料和實際研究發(fā)現(xiàn),檔案的真實性是檔案存在的首要條件,如果檔案的真實性不能得到有效的考驗,那么檔案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 根據(jù)眾多學者對檔案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檔案的真實性存在有這不同的觀點和各自的理解。首先,根據(jù)人們普遍認為檔案是真實的,而認定真實的檔案其內容必須真實,內容不真實的檔案就不是真實的檔案,是不妥的??傮w而言,大部分檔案內容是真實的,相比圖書、資料等其他文獻,檔案更具真實可靠性。但就個體而言,檔案內容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檔案部門不能因為人們總體上認為檔案內容是真實的就拋棄個體上內容不真實的檔案。否則就否認了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其次,由“假文件歸入檔案是違法的”而認定真實的檔案其內容必須真實是不當?shù)?。假文件是違法的,這在檔案、統(tǒng)計、會計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中都有相關的規(guī)定。例如,虛報的發(fā)票到底算不算真實的會計檔案,歸不歸檔?實際的做法是,驗證這些發(fā)票的來源是否合法,應填制的項目是否填制齊全,有沒有經(jīng)手人簽章,有沒有財務主管人員同意報銷的簽章,有沒有財務人員付款的簽章。這些都齊全的話,該發(fā)票就是真實的檔案,應該歸檔,而不是看這筆經(jīng)濟業(yè)務是不是確實發(fā)生過。內容不真實的檔案是不是真實的檔案上難以達成一致意,然而,透視這場爭論,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雙方存在一些共識:
首先,雙方都承認這樣一種客觀事實:從檔案總體而言是真實的,但具體到每一份檔案,應該具體分析。其次,多數(shù)同志認為內容失真的檔案仍然是有用的,盡管各自認為的有用性有所不同。再者,在對內容失真的檔案歸不歸檔的問題上,多數(shù)同志所持態(tài)度相同,認為應該歸檔并妥善保管,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處理。最后,多數(shù)同志認為對內容失真的檔案應該采取適當措施予以說明,不能放任之。
2 如何正確理解檔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檔案的真實可靠性也不一定完全取決于是否是原始記錄,原始記錄并非都是完全真實和可靠的”,這是查文質疑檔案原始記錄性的第三條根據(jù)。很顯然,查文對《慨論》一書中所言的檔案真實性與可靠性的真正含義的理解令人生疑。從事檔案工作和了解檔案學基本理論的人一般都知道,對檔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要做辯證的理解。首先,總的說來,由于檔案是從在歷史上執(zhí)行特有任務時,作為表達工具所使用的文件發(fā)展而來的,所以,檔案信息在反映歷史活動的客觀過程方面是真實的;在反映史實內容方面,也比其他資料較為可靠。其次,具體說來,就檔案的個體而言,有的內容是真實的,有的是不真實的或不完全真實的,但是,即使檔案內容有虛假成分或完全違背事實,它畢竟反映了檔案形成者的認識水平、本來意圖,留下了其思想與行為的痕跡。所以,檔案仍不失為真實的歷史記錄。
這表明,在開發(fā)利用檔案信息資源時,必須科學地運用馬列主義的矛盾分析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客觀地評價和辨別檔案史料的價值,采取不同角度的使用方法。即使如查先生舉例中的歌頌皇帝功德的章奏、豐碑,討伐起義軍的“檄文”等等,通過對其分析、辨別,都可成為佐證歷史的寶貴史料,難道它不也說明當時帝王的階級實質、官員對皇帝的態(tài)度以及反映這種情況的某些實際活動嗎?它不比間接議論和后來一些分析性的材料更原始嗎?這也進一步表明,檔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主要取決于檔案的“原始記錄”的本質。
3 關于檔案的真實性鑒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局限于檔案界內所探討的 “檔案的真實性鑒定”是一個糊涂問題。對于檔案真實性的討論,雖然此問題由來已久,長期以來卻一直困擾著業(yè)內人士,主要原因就是何謂“檔案的真實性”都還是眾說紛紜,結果是各說各話,甚至是雞同鴨講。
有人認為,只要形成過程真實,該檔案就是真實的,尤其一些探討電子文件真實性保障機制的人士在有意或無意間均持此種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檔案的真實性是指信息內容的真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檔案的真實性應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檔案形成過程的真實;二是檔案內容的真實,即檔案記載的內容與該內容所針對的社會活動的客觀實際相吻合。兩者缺一不可,也即形成過程和內容都真實的檔案才算是真實的檔案。
要鑒定檔案的真實性,關鍵在于鑒定其原始性。可靠性是指信息內容的真實,即文件生成之時,其內容與客觀事實相符的。首先,我們要談的是鑒定問題,因此,就需要考慮有無必要在鑒定階段進行檔案的真實性(即形成過程的真實)鑒定。劉東斌就認為,檔案鑒定的主要內容是對檔案價值的鑒定,價值鑒定是檔案鑒定的核心。而完整性鑒定、原始性鑒定、真實性鑒定、準確性鑒定等都不易列入檔案鑒定的范疇,最起碼不易作為檔案鑒定的主要內容。這話有一定道理,但更主要的是,檔案形成過程的真實與否,是判定其是否是檔案的前提標準,而非“真?zhèn)舞b定”。實際上,關于“真檔案假檔案”鑒定的爭論往往是一個語言陷阱。也就是說,就算檔案的真實性(即形成過程的真實)鑒定是鑒定工作的內容,也僅僅是對歸檔前“是否是檔案”進行的必要性鑒定,而不是對“檔案真?zhèn)巍钡蔫b定。而在實際工作中,檔案部門往往是在歸檔之前就應該保證形成過程的真實,這不算鑒定工作內容。到歸檔時對“是否是檔案”所進行的鑒定,實際上是判定檔案價值的有無、價值的大小。
其次,如果說保證形成過程的真實不算鑒定工作內容,那么對內容的“真?zhèn)舞b定”(即杜蘭蒂所謂的 “可靠性” 鑒定)應該是屬于其中內容了吧?
在筆者看來,對內容的“真?zhèn)舞b定”就算是檔案鑒定的內容,也很難操作。正因為如此,有學者就認為,只要電子文件具備真實性(即形成過程的真實),就可以認為其滿足了作為檔案及證據(jù)的基本要求。因為,檔案工作者所關心的重點,并不是電子文件內容本身的對與錯,而是在文件生成之后,保證其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或者說,這里所說的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實際上是憑證性。只要電子文件具備了憑證性,就具有了檔案的屬性。的確,就是在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下,我們也很難保證檔案文件的內容與客觀事實相符。而且,真正能對檔案內容進行鑒定的,也往往不是檔案部門的人員了,因而,這檔案內容真實性的鑒定也就不是僅局限于檔案界進行探討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