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平,唐子君,岑超平,梁陽明
(1. 中國科學院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40;2. 環(huán)境保護部 華南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55)
活性污泥(以下簡稱污泥)的焚燒處理法具有減容率高、處理速度快、可殺死一切病原體、能源可再利用等優(yōu)點,是最徹底的污泥處理方法之一[1]。但污泥焚燒會產生諸如重金屬、二噁英、NOx、酸性氣體等有害污染物,處理不當容易產生二次污染,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其中重金屬的污染尤其值得關注。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2-7],焚燒過程中重金屬的遷移分布不僅受到焚燒條件(焚燒溫度和焚燒停留時間)的影響,還與污泥的成分和含量有關。
本工作在管式爐中進行污泥焚燒,比較了向污泥中添加煤、硫化物、氯化物后焚燒時Ni的遷移分布特性的變化情況,以期為污泥焚燒煙氣中重金屬的控制提供參考數據。
污泥取自廣州市某污水處理廠,將污泥在自然條件下干燥7 d后,在20 ℃、相對濕度為60%的恒溫箱中放置48 h備用。
NiSO4,HNO3,H2SO4,KMnO4,H2O2,S,Na2S,Na2SO3,Na2SO4,NaCl:分析純;去離子水;聚氯乙烯(PVC);無煙煤。
AA-7000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島津公司;7700x 型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ICP-MS):Agilent公司;TB-214型分析天平:DENVER公司;DB-4A 型數顯恒溫電熱板:金壇市美特儀器制造公司。
管式爐污泥焚燒實驗裝置見圖1。該裝置主要包括配氣系統(tǒng)、焚燒系統(tǒng)和煙氣采樣系統(tǒng)。污泥焚燒后煙氣中的Ni主要以顆粒態(tài)和氣態(tài)形式存在,顆粒態(tài)的Ni主要聚集在飛灰中,由玻璃纖維過濾器捕集,過濾器外裝有保溫裝置,防止煙氣冷凝;氣態(tài)的Ni通過氣體吸收瓶進行吸收,氣體首先通過一個緩沖瓶后,進入兩個分別裝有10 mL HNO3溶液(質量分數為5%)和H2O2溶液(質量分數為10%)的體積比為1∶1的混合液吸收瓶,再通過一個緩沖瓶后,進入兩個分別裝有10 mL KMnO4溶液(質量分數為4%)和H2SO4(質量分數為10%)的體積比為1∶1的混合液吸收瓶,最后經過硅膠干燥瓶后排放。
圖1 管式爐污泥焚燒實驗裝置
由于實驗所選污泥中Ni的含量較低,僅為5.6 mg/kg(以每千克污泥計),為了突出研究目標物Ni的遷移轉化特性,同時考慮到分析的方便和準確,向污泥中添加一定量的NiSO4[8]。
將管式爐升溫至850 ℃[9],將裝有5 g污泥(或摻入一定量煤、硫化物、氯化物的污泥)的石英舟推至管式爐中部恒溫區(qū)焚燒8 min,然后將石英舟拉出。將爐渣和玻璃纖維過濾器捕集的飛灰經消解處理后定容成液體試樣,同時將氣體吸收瓶中的液體也定容成試樣,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上述液體試樣的吸光度,計算試樣中Ni的質量濃度[10]。
殘留率為爐渣中Ni質量與污泥中Ni質量的比;揮發(fā)率為飛灰與氣體中Ni的總質量與污泥中Ni質量的比;污泥摻燒量為污泥質量與煤和污泥總質量的比;硫化物加入量分別為S、Na2S、Na2SO3和Na2SO4中S的質量與污泥質量的比;氯化物加入量分別為NaCl和PVC中Cl的質量與污泥質量的比。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試樣的吸光度,計算試樣中Ni的質量濃度。
Ni加入量對Ni的殘留率和揮發(fā)率的影響見圖2。
圖2 Ni加入量對Ni的殘留率和揮發(fā)率的影響
由圖2可見,隨污泥中Ni加入量的增加,Ni的殘留率和揮發(fā)率變化幅度不大,且煙氣中的Ni均以顆粒物的形式存在于飛灰中,氣相中沒有檢出。研究發(fā)現,污泥中Ni加入量的增加雖然沒有使Ni的揮發(fā)率提高,但增加了煙氣中Ni的總質量,因而增加了污泥焚燒后飛灰的處理難度。綜合考慮,本實驗適宜的Ni加入量為200 mg/kg。
在污泥中Ni加入量為200 mg/kg的條件下,污泥摻燒量對Ni的殘留率和揮發(fā)率的影響見圖3。由圖3可見:隨污泥摻燒量的增加,Ni的揮發(fā)率緩慢上升,但均小于10%; Ni的殘留率變化不大。雖然增加污泥摻燒量會導致Ni在煙氣中的總量增加,但由于Ni的揮發(fā)率很低,且Ni均以易控制的顆粒物形式存在,因此,提高污泥摻燒量并不會加大Ni的控制難度;相反,根據污泥與煤的熱重實驗研究,污泥的著火點低于煤的著火點,提高污泥的摻燒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污泥與煤混合物的燃燒[11]。研究發(fā)現,當污泥摻燒量小于25%時,Ni的揮發(fā)率幾乎為零,結合前期研究結果即當污泥摻燒量為25%時污泥與煤混合試樣的綜合燃燒效果最好[11],得出當實際應用工業(yè)鍋爐焚燒處置污泥時,最佳污泥摻燒量為25%。
圖3 污泥摻燒量對Ni的殘留率和揮發(fā)率的影響
在污泥中Ni加入量為200 mg/kg的條件下,硫化物種類和加入量對Ni的殘留率和揮發(fā)率的影響見圖4。未加入硫化物時,Ni的殘留率為89.82%,Ni的揮發(fā)率為4.14%,由圖4可見:當加入S、Na2SO3或Na2SO4時,Ni的殘留率比未加入硫化物時均有所下降,揮發(fā)率均有所提高;當加入Na2S時,Ni的殘留率比未加入硫化物時有所提高;當Na2S加入量為1.0%時,Ni的揮發(fā)率為3.16%,殘留率為91.00%。各種硫化物對Ni的殘留率提高能力大小順序為Na2S>S>Na2SO3>Na2SO4。因此,在實際的污泥焚燒過程中,為減少Ni的揮發(fā),可加入1.0%(以S與活性污泥的質量比計)的Na2S,以促使Ni在爐渣中富集,提高Ni的殘留率。
在污泥中Ni加入量為200 mg/kg的條件下,氯化物種類和加入量對Ni的殘留率和揮發(fā)率的影響見圖5。
圖4 硫化物種類和加入量對Ni的殘留率(a)和揮發(fā)率(b)的影響
圖5 氯化物種類和加入量對Ni的殘留率(a)和揮發(fā)率(b)的影響
由圖5可見:隨污泥中NaCl和PVC加入量的增大,Ni的揮發(fā)率提高,殘留率下降;當NaCl和PVC加入量分別為1.0%時,Ni的揮發(fā)率分別為22.88%和19.21%,殘留率分別為78.59%和77.63%??梢姡煌愋偷穆然飳i的揮發(fā)影響規(guī)律基本相同,均促使Ni向煙氣中遷移。
由圖5還可見,在NaCl和PVC加入量相同的條件下,加入NaCl后Ni的揮發(fā)率比加入PVC后更高,即加入無機氯更易使Ni向煙氣中遷移;比較圖4a和圖5a可以發(fā)現,在加入量相同的條件下,加入氯化物比加入硫化物Ni的揮發(fā)率高。實際應用時,當污泥中氯含量較高時易導致污泥焚燒煙氣中Ni的含量較高,必須加強煙氣中Ni的控制。由于煙氣中Ni主要以顆粒物的形態(tài)存在于飛灰中,因此需要安裝高效除塵裝置來控制飛灰和Ni的污染。
a)在管式爐中對污泥進行焚燒,污泥摻燒量為25%時,Ni的揮發(fā)率幾乎為零,且污泥與煤混合試樣的綜合燃燒效果最好。
b)污泥焚燒時加入的各種硫化物對Ni殘留率的提高效果大小順序為Na2S>S>Na2SO3>Na2SO4。在實際的污泥焚燒過程中,可加入1.0%的Na2S,以促使Ni在爐渣中富集,提高殘留率。
c)污泥焚燒時加入氯化物均可促使Ni向煙氣中遷移,且加入無機氯更易使Ni向煙氣中遷移。實際應用時,當污泥中氯含量較高時易導致污泥焚燒煙氣中Ni的含量較高,必須加強煙氣中Ni的控制。
[1] 周旭紅,鄭衛(wèi)星,祝堅,等. 污泥焚燒技術的研究進展[J]. 能源環(huán)境保護,2008(4):5-8.
[2] 李建新,嚴建華,池涌,等. 垃圾焚燒氯對重金屬遷移特性的影響[J]. 燃料化學學報,2003(6):579-583.
[3] 孫路石,陸繼東,李敏,等. 垃圾焚燒中Cd、Pb、Zn揮發(fā)行為的研究[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4(8):160-164.
[4] 陳勇,張衍國,李清海,等. 垃圾焚燒中硫化合物對Cd、Pb遷移和轉化的影響[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232-235.
[5] Verhulst D,Buekens A,Spencer P J,et al. Thermodynamic behavior of metal chlorides and sulfat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cinerations furnaces[J]. Environ Sci Thechnol,1996,30(1):50-56.
[6] Sorum L,Frandsen F J,Hustad J E. On the fate of heavy metal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mbustion,PartⅠ:Devolatilisation of heavy metals on the grate[J].Fuel,2003,82(18):2273-2283.
[7] 張巖,池涌,李建新,等. 污泥焚燒過程中重金屬排放特性試驗研究[J]. 電站系統(tǒng)工程,2005(3):27-29.
[8] 李軍,王忠民,張寧,等. 污泥焚燒工藝技術研究[J]. 環(huán)境工程,2005(6):48-52.
[9] 原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 GB18485—2001 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10] 王黎明.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土壤中微量銅鉛鋅鎘鎳[J]. 化工環(huán)保,1990,10(4):221-223.
[11] 唐子君,岑超平,方平. 城市污水污泥與煤混燒的熱重試驗研究[J]. 動力工程學報,2012,32(11):878-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