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慧,張春生,何 敏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江大學),湖北 武漢 430100)
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長4+5儲層位于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中部的鼻狀構造中,區(qū)域構造為平緩西傾單斜,無斷層和大型的基底隆起。該研究區(qū)長4+5油層組為三角洲相中的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及分流間灣微相,因沉積環(huán)境、成巖作用等因素的影響,儲層具有孔隙度低、滲透率低、油層薄、非均質性強等特點,屬典型的特低滲透非均質巖性油氣藏[1]。該研究區(qū)儲層微觀孔隙類型多樣,粒間孔隙、溶蝕孔隙和微孔隙的不同組合交織搭配,儲集性能相差懸殊。由于地質因素復雜,儲層參數(shù)變化較大,故物性差且含油氣飽和度低,縱、橫向變化的非均質性特別嚴重,很難建立具有廣泛適應性的測井解釋模型。為此,筆者對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長4+5儲層有效厚度的劃分情況進行了探討。
油層有效厚度是指儲層中具有工業(yè)產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其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2]:全井產量必須達到工業(yè)標準;油層中有可動油存在;可以在現(xiàn)有工藝條件下進行開發(fā)。具備上述條件的前提是儲層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等必須達到一定界限值,該界限值即油層有效厚度的標準。
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長4+5儲層的產油層巖性粒度統(tǒng)計為細砂巖或中-細砂巖,而粉砂巖與含泥砂巖一般不含油。因此,將巖性有效厚度下限定為細砂巖級。
根據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長4+5儲層已獲工業(yè)油流井的射孔段含油產狀統(tǒng)計的情況可知,油斑級含油層常產出工業(yè)油流,而油跡以下 (包括油跡)未見產油,因此將該研究區(qū)含油級下限定為油斑級。
根據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取芯井含油層段的巖心分析數(shù)據,采用經驗統(tǒng)計法,制作了孔隙度(Φ)、滲透率(K)的頻率直方圖和交會圖 (見圖1和圖2)。根據圖1,按低滲透油藏經驗,允許累計能力丟失在5%左右,則滲透率下限為0.5×10-3μm2。同時,在圖2上可查得對應的孔隙度下限為9.0%。
根據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長4+5儲層試油點的測井聲波時差與深感應電阻率交會的情況,可以確定該研究區(qū)有效厚度電性下限標準。圖3所示是由200多個試油點繪制的地層電阻率(Rt)和聲波時差(AC)交會圖。根據圖3,可知以下標準:Rt≥15.0Ω·m;AC ≥225.0μs/m。
圖1 白于山地區(qū)長4+5油層組孔隙度、滲透率頻率直方圖
圖2 白于山地區(qū)長4+5油層組孔隙度-滲透率交會圖
圖3 白于山地區(qū)長4+5油層組電阻率-聲波時差交會圖
同理,通過繪制測井解釋孔隙度(Φ)和解釋含油飽和度(So)交會圖版 (見圖4)與解釋含油飽和度和泥質含量 (Vsh)交會圖版 (見圖5),可確定相關下限值為So≥40.0%、Φ≥9.0%、Vsh<20.0%。
圖5 白于山地區(qū)長4+5油層組泥質含量-含油飽和度交會圖
夾層是指油層內部在工業(yè)油流中不起作用的非滲透薄層,常表現(xiàn)為泥質條帶、鈣質夾層、粉砂質泥巖以及由于生物擾動引起的非滲透層[3]。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長4+5儲層內部非均質性較為嚴重,油層內部常常夾有泥質條帶、團塊和泥礫,這些對儲量計算產生較大影響,必須將其扣除,才能準確求取地質儲量。根據巖心含油性的描述,總結巖心中夾層與非夾層所對應的微電極曲線特征。根據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測井曲線的縱向分辨能力和解釋精度以及壓裂工藝的實際情況,確定有效厚度的起算厚度為0.4m,夾層的起扣厚度為0.2m。
巖性為粉砂質泥巖、泥巖,電性上表現(xiàn)為微電極曲線及淺電阻率曲線低阻異常,微電極曲線差異幅度明顯變差或無差異,自然電位曲線明顯回返,對應的自然伽馬相對高值。
巖性主要為鈣質粉砂巖、致密灰?guī)r薄層,電性上表現(xiàn)為電阻率相對高值,甚至出現(xiàn) “高尖”異常,微電極曲線形成明顯尖峰、無幅度差,聲波時差曲線有明顯的低值反映,同時測井密度大于2.55g/cm3,其自然伽馬值較低。
(1)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長4+5儲層有效厚度下限標準如下:巖性為細砂巖;含油產狀為油斑級;孔隙度不小于9.0%,滲透率不小于0.5×10-3μm2;含油飽和度不小于40%;泥質含量小于20%,地層電阻率不小于15Ω·m,聲波時差不小于225μs/m。
(2)根據靖安油田白于山地區(qū)測井曲線的縱向分辨能力和解釋精度以及壓裂工藝的實際情況,確定有效厚度的起算厚度為0.4m,夾層的起扣厚度為0.2m。
[1]王寶清,蔣繼輝,韓會平 .鄂爾多斯盆地白于山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長4+5儲層特征 [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5,20 (2):1-5.
[2]張吉,張烈輝,胡書勇 .陸相碎屑巖儲層隔夾層成因、特征及其識別 [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3,22(4):1-3.
[3]亓校湘,馬德勇,劉雷,等 .河道砂體內部夾層特征研究 [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5,24(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