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振宇
1982年對于臺灣電影來說是一個幾近劃時代的年份,因為在資深電影人明驥及小野的努力之下,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4位新生代導演執(zhí)導的4段式集錦電影《光陰的故事》上映。影片不僅為臺灣新電影運動揭開序幕,而4位第一次拍電影的年輕人也成為臺灣電影的新生力量。
《光陰的故事》需從當時的“臺灣電影之父”明驥說起,當年正是在他的慧眼與膽識之下,才讓這部電影成為臺灣影史的分水嶺。
明驥是當時“中央電影公司”的總經(jīng)理,那時候的臺灣電影全部交由中央電影公司全權包辦。作為一個黨營單位,中央電影公司制作的電影,都是假大空的爛片,死氣沉沉,毫無新意。一時間在臺灣,幾乎沒有人再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明驥在聽說自己手下的導演光買咖啡,就花掉了一部電影預算中的十萬塊后,他意識到,守舊的電影人和頹廢的制作方式已經(jīng)愈發(fā)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在這種情況下,明驥打破按資排輩的舊片場制,起用年輕作家小野、吳念真組成“二人小組”負責創(chuàng)作。他和小野、吳念真都意識到現(xiàn)時,需要一批年輕的,懷揣著夢想的電影人,為這個行業(yè)注入新的血液。而楊德昌,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員。1981年,在佛羅里達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畢業(yè)并已在美國電腦公司工作八年之久的楊德昌,于而立之年重回故鄉(xiāng)臺灣,期望開始他夢想已久的電影事業(yè)。在小野和吳念真的力薦下,明驥撥出了十五萬美金,讓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四位新人導演合作拍攝一部短片合集,名字叫《光陰的故事》。
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是從美國留學歸來,張毅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這四個人都是從未拍過商業(yè)劇情片的新手。按照中影過去的偏見,那些從海外念完電影碩士回國的人只有理念,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拍起電影連故事都講不清楚。因此他們想當導演是不可能的事,頂多只能從副導演做起,何況當時中影還有一批資深導演沒戲可拍。無可否認,小野和吳念真這兩位從文學領域轉入電影產業(yè)的理想主義者,是《光陰的故事》最有力的推動者,而明驥盡管對這批新導演聞所未聞,但出于對小野、吳念真的信任,也樂意一試。
一開始,沒有人愿意為這些滿腦子幻想的年輕人工作?!拔覀冊谶@里干了二十年了,這幫小子也敢稱自己為導演!”開機第一天,老資格的攝影師就給了這些年輕導演們一個下馬威。因為攝影師擺架子,拍每個鏡頭都要經(jīng)過一番斗爭。“有經(jīng)驗的導演一天能拍三十五個鏡頭,”攝影師說,“我就看看你能拍幾個?!?/p>
一天下來,楊德昌已經(jīng)拍了三十二個,那個攝影師卻說:“我不拍了!”楊德昌忍無可忍,差一點就要上去與他大打出手。那段時間中影公司內部,包括制片制度及觀念都遭到空前的挑戰(zhàn)及刺激。據(jù)說告狀信滿天飛,四個不經(jīng)過制片廠制度上來的小伙子令許多人不服氣。一直到片子完成,許多人都抱著看笑話的心情說:“這哪里是一部電影?只是四段實驗電影而已?!?/p>
似乎是老天刻意安排好的,讓懷揣夢想的人在成功之前受盡挫折。在與攝影師爭執(zhí)的第二天,楊德昌把其他三個導演叫到一起,對他們說:“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聯(lián)合在一起。要是我被開除了,你們這些人也將被辭?!蹦贻p導演們“抱團兒”之后,進展就頗為順利了。
不過,《光陰的故事》在審查的時候差點被禁掉。就在楊德昌他們四位導演束手無策的時候,又是明驥挺身而出,他面對十多位對電影有生殺大權的官員據(jù)理力爭,甚至不懼掉烏紗帽的威脅。審查通過后,他只是對新人們說了一句話:“好電影慢慢拍,責任我來扛”。
1982年8月20日,這部電影終于上映,票房好得破了紀錄,每天可以看見大排長龍的觀影人潮?!豆怅幍墓适隆返某晒?,壯大了新電影運動的氣勢。新電影運動以這樣的合作問世,實在是精神可嘉。相似的我們還可以在大陸第五代《黃土地》里找到和臺灣那時侯相似的團結合作與努力進步。
導演: 楊德昌、柯一正、
陶德辰、張毅
編劇: 楊德昌、柯一正、
陶德辰、張毅
主演: 張艾嘉、石安妮、李立群、張盈真、李國修、歐陽莎菲、蔡燦得、孫亞東制作人:明驥、徐國良、聶仰賢、吳鐘靈
攝影:陳嘉謨 剪輯:廖慶松
語言:漢語普通話
拍攝時間:1982年
片長: 106分鐘
攝制公司:中央電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