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語圣
(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1948年,數(shù)學家、信息論奠基人香農(nóng)(C.E.Shannon)在題為“通訊的數(shù)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边@一定義被看作是經(jīng)典性定義并予以應用?,F(xiàn)代科學則認為,信息是指事物發(fā)出的消息、指令、數(shù)據(jù)、符號等所包含的內(nèi)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qū)別不同事物,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tǒng)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lián)系的形式。
紅十字精神、知識和各項事業(yè)的傳播是中國紅十字會信息傳播工作的一部分,而災害信息的傳播或傳遞則是紅十字會信息傳播的核心。紅十字會災害信息傳播的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為臨災的災害信息的收集傳遞和救助信息傳遞以及日常的防災減災知識教育。
災害信息的收集和傳遞是紅十字會做好救災工作的基礎,也是紅十字會救災活動順利開展的窗戶和眼睛,信息的獲取非常重要。如果信息不通、不暢或嚴重失真,救災計劃就無法制定,救災工作也無從開展。
災害信息是自然界和社會中諸多信息的一種,其產(chǎn)生、傳遞、接收、處理等與一般信息的傳播程序、機制大體相當。
中國紅十字會對災害信息的獲取主要有三個渠道,即紅十字會自身的信息收集和輸送系統(tǒng)、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和媒體。
中國紅十字會有專門的基層信息員,他們是紅十字會基層信息的主要傳播者,其主要職責是做好基層紅十字會的宣傳工作。建立信息宣傳員制度、信息員培訓制度、信息溝通制度是中國紅十字會已經(jīng)或正在落實的傳播工作之一?;鶎有畔T扎根基層,最有機會了解災區(qū)情況,盡管他們主要進行普通的紅十字宣傳活動,但災害信息傳播應是其題中應有之義;若基層信息員缺乏這項職能或該職能發(fā)揮作用微弱,就應建立相應制度,將臨災信息的報道和傳遞列入其中。事實上,基層信息員的這項工作制度還有待于加強和落實,特別是要明確將災害信息的收集和傳遞列入其基本職責,讓其由信息員變成或兼作“信息源”。
除信息員外,部分紅十字會還在基層設立特約記者站,以便收集和傳遞災害信息。如重慶市紅十字會在每個區(qū)縣都設立了特約記者,他們是紅十字會的信息員,確保紅十字會的相關信息能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媒體平臺上;同時,重慶市紅十字會還在當?shù)匦侣劰ぷ髡咧虚_展“愛心記者”評選活動,充分調(diào)動媒體記者的積極性,不斷擴充宣傳隊伍。
2007年11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與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信息名址服務管理中心合作,開通了12114短信宣傳平臺。12114短信宣傳平臺是中國紅十字會及時了解和掌握災情的現(xiàn)代化快捷渠道。目前,全國31個省級紅十字會和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紅十字會都開通了12114短信宣傳平臺。該平臺在雪災、地震等突發(fā)事件的緊急救助中,為及時有效地傳播中國紅十字會的信息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2114短信平臺的功能還要進一步拓展,讓其兼作災害信息傳遞的平臺和渠道,而不僅僅起宣傳紅十字會的作用。
中國紅十字會獲取災害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是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如氣象局、地震局、水利部、海洋局、農(nóng)業(yè)部等部門。因災害的發(fā)展、變化非常迅速,因此它留給人類的時間極其短暫。同時,災情信息是抗震救災決策的重要依據(jù),對它的準確性有極高要求。所以,對救災過程中的信息流動要求做到準確、迅速。
根據(jù)民政部關于災情的上報規(guī)定,各級民政部門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災情信息人員,把責任層層落實到人;建立災情信息傳遞制度,迅速、準確報告災情。中國報災體系的最大特點是逐級上報,按照行政區(qū)域劃分,從下級行政單位及同級負責部門向上級行政單位及主管部門報告,即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和當?shù)孛癖娹k公室向市縣人民政府和民政局報告,市縣人民政府和民政局向地市人民政府和民政局報告,再由其向省人民政府和民政廳報告,最后由民政廳向民政部報告或由省政府向國務院報告。因此,各級紅十字會與所屬地負責災情收集的相關部門和人民政府的災害信息溝通與傳遞還要進一步加強,應層層合作,把制度落到實處。
由于中國政府對于不同災種有不同的災害信息收集管理機構,如水利部、地震局、海洋局、氣象局、農(nóng)業(yè)部等都有自己的一套災情收集體系,每個部門更多關注自己職責范圍內(nèi)的信息收集,且災害信息收集、分析和處理方式也不同,致使救災信息散落于各部門,信息溝通不暢、不全面,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平臺,造成信息收集低效且不完整。因此,政府各相關部門應構建統(tǒng)一的災害信息收集、處理、評估、發(fā)布平臺,中國紅十字會應與該中心平臺建立制度化的信息溝通渠道。
公益組織沒有第一部門所擁有的公權力,也缺乏第二部門的雄厚財力,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與利益追求,必須依靠有效的傳播,以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為此要積極發(fā)揮媒體傳遞災害信息這一重要渠道。災害發(fā)生后,在前線的記者深入災區(qū)了解第一手的災害信息情況,經(jīng)平面、電子等各種媒介的報道,引發(fā)政府和社會大眾的關注。媒體關注度越高,民眾的愛心、同情心就越高漲,社會捐助的發(fā)動就會廣泛、徹底,政府也會作出相應的行動。
災害信息通過各種途徑上傳后,經(jīng)分析、處理、匯總和評估后,部分信息還要通過適當?shù)那老逻_給民眾,讓民眾有所知、有所為。流行性疫病便是這樣。如2004年新年伊始,禽流感疫情肆虐亞洲,嚴重危脅著人們的健康。北京市紅十字會面對禽流感疫情,迅速應對,籌措資金5萬元,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編印了圖文并茂的民眾未知、欲知、應知的《防控禽流感手冊》5萬冊,免費發(fā)放給首都市民,為打贏防控禽流感狙擊戰(zhàn)做出了貢獻[1]。
災害信息的傳遞除上傳、平流、下傳外,還有下移上達,即上級紅十字會至災區(qū)考察調(diào)查,接觸災區(qū)第一手災害信息,然后進行信息反饋,做出相應的救災行動。紅十字會至災區(qū)考察調(diào)查災情是掌握災害信息和更好進行救災的重要步驟,是紅十字會救災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如2006年7月,湖南省局部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洪災,得知災害信息后,中國紅十字總會高度關注。7月19日至20日,紅十字總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在湖南省紅十字會會長甘霖的陪同下,帶著首批捐贈的50余萬元款物,來到災區(qū)慰問受災群眾。江亦曼一行先后到受災最嚴重的資興市何家山鄉(xiāng)山村和光田村、坪石鄉(xiāng)和耒陽坪洲村察看災情,詢問受災情況,并在坪石鄉(xiāng)小學設立安置點,向579戶全倒房戶發(fā)放了價值30余萬元的帳篷、棉被、大米等生活用品;在耒陽坪洲村,又捐贈了價值10多萬元的物品。經(jīng)過現(xiàn)場考察,江亦曼說:“這里的房屋、農(nóng)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損失慘重,看了心里感到特別沉重”,“從今年4月份以來,總會已經(jīng)通過不同途徑給予了湖南190多萬元款物的援助,這次看了災情現(xiàn)場,感覺支援得還不夠,國家紅十字總會將繼續(xù)關注和支持郴州的救災工作,繼續(xù)向社會各界呼吁,呼吁國際社會更廣泛地關注湖南的災情,積聚社會力量,募集更多的救災物資和資金,幫助受災群眾早日重建家園”[2]??倳蠟膮^(qū)的考察調(diào)查非常必要,認識到災情比之前所了解到的更嚴重,款物援助也有限,遂做出更多支援的決定。
災害信息的詳細與否是中國紅十字會啟動應急響應預案等級的重要依據(jù),根據(jù)不同的災情信息,中國紅十字會分別啟動不同級別的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力求準確、具體,災害種類、災害性質、受災地理位置、受災范圍、受災人口、轉移人口、經(jīng)濟損失等災害信息的準確傳遞將決定紅十字會啟動應急預案的級別、救災計劃和投放救災款物的數(shù)量及種類(見表1)。
表1 2005—2012年災害信息與中國紅十字會啟動應急響應級別表
紅十字系統(tǒng)內(nèi)救災款物的籌集和發(fā)放,一是災區(qū)所在地紅十字會的籌集(包括向社會呼吁),二是向上級紅十字會申請援助,如地方紅十字會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求援。申請求助的依據(jù)就是災害信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災工作報表“表(1)災情及需求”中“災情統(tǒng)計”一欄要求對災區(qū)的災害信息作全面的記錄和統(tǒng)計,如發(fā)災時間段、災害種類、受災區(qū)域數(shù)(地、縣、鄉(xiāng)、村)、受災人口、因災死亡人口、因災失蹤人口、因災傷病人口、緊急轉移安置人口、需口糧救濟人口、倒房間數(shù)、損房間數(shù)、農(nóng)作物/草場受災面積、災區(qū)年人均收入、直接經(jīng)濟損失等多達14項,在災情統(tǒng)計的基礎上才能提出具體救助需求。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再根據(jù)災區(qū)災情信息統(tǒng)計作出啟動應急響應級別和援助款物數(shù)量及類別[3]。
日常災害信息及應對傳遞,一是包含在紅十字信息宣傳工作中,二是表現(xiàn)在專門性的防災知識教育中,它主要面向社會公眾,而不完全在紅十字系統(tǒng)中。
防災減災知識大賽是中國紅十字總會會向社會公眾傳遞災害救助知識的經(jīng)常性工作。救災、減災、防災不僅是政府和社會相關組織的事情,也是作為現(xiàn)代社會公民應有的知識儲備和基本素養(yǎng)之一,因為災害的對象是全體民眾,他們對災害最有切膚之痛。2008年汶川地震的嚴重災難,使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認識到加強防災、減災教育至關重要,也迫在眉睫。汶川地震造成6萬多人死亡、1萬多人失蹤、30多萬人受傷,其中許多是兒童和青少年。
為了配合國務院“5·12防災減災日”的宣傳工作,為了使廣大青少年熟練掌握防災避險知識,在災難發(fā)生時自救互救、最大限度避免傷亡。在“5·12”地震周年到來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于2009年2月16日向各?。ㄗ灾螀^(qū)、直轄市)紅十字會、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紅十字會、各計劃單列市紅十字會發(fā)出“總會關于舉辦紀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競賽的通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決定在全國范圍內(nèi)舉辦“紅十字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競賽”,內(nèi)容涉及地震、火災、洪水、交通事故、搶劫盜竊、擁擠人群等方面的知識??倳蟾骷壖t十字會要利用“汶川地震周年祭”的有利時機,聯(lián)合當?shù)馗骷墝W校,積極組織和動員青少年學生參加“紅十字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競賽”;將該競賽活動與創(chuàng)建紅十字模范學校和發(fā)展紅十字青少年志愿者隊伍結合起來,以推動紅十字模范校的創(chuàng)建和紅十字青少年志愿者隊伍的建設。
各地紅十字會和當?shù)貙W校積極行動起來,開展首個防災減災日和防災、減災競賽活動。在各級紅十字會的精心組織下,全國有近千所大、中、小學報名參加。本次活動共發(fā)行《中國紅十字報》防災避險知識競賽???0余萬份,回收試卷答題卡46.5萬份,占發(fā)行總量的77.5%。經(jīng)過認真、細致的閱卷,答案正確的共有22.5萬份,正確率達37.5%。2009年7月15日,結果揭曉,一、二、三等獎獲得者分別產(chǎn)生,浙江省紅十字會等229家單位獲最佳組織獎。此次競賽不但讓青少年在面臨危險時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幫助他人,并且為少年兒童將來成為光榮的紅十字志愿者儲備足夠多的防災避險知識。此次競賽活動得到了富視醫(yī)療器械公司的大力支持,公司董事長蔣泉濤表示,對全國青少年進行防災避險知識教育,是一項對社會負責、對家庭負責、對國家和民族未來負責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行動[4]。同年,內(nèi)蒙古通遼市紅十字會在市蒙古族中學開展了“國際人道法及防災減災知識講座”,通遼市紅十字會向同學們講解了“國際人道法”相關知識,詳細闡述了紅十字會從事的工作,講述了在各種場所避震、逃生的常識及急救自救知識,使同學們了解到紅十字會在救災救助領域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北京市順義區(qū)紅十字會與區(qū)教委共同為該區(qū)中小學教師開展應對災難和突發(fā)事件的自救互救培訓工作,并首次將該培訓納入市中小學教師“十一五”繼續(xù)教育必修課內(nèi)容。規(guī)定凡參加繼續(xù)教育的教師,在2010年底前,必須完成300課時的學習任務,獲得相應學分;取得“急救證書”的教師,可記入“十一五”繼續(xù)教育2學分[5]。
2010年5月,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紅十字總會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決定從5月12日至9月中旬,面向全國舉辦2010年“中國人?!珖罏臏p災知識大賽”。5月11日,大賽組織單位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中國社會新聞出版總社相關領導共同啟動知識大賽。本次大賽緊緊圍繞“防災減災日”主題——“減災從社區(qū)做起”,從5月至10月,以書面競賽和組隊競賽兩種形式同時進行,決賽實況于同年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期間在中央電視臺結集播出,進一步推動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不斷增強,為建設更加美好、更加安全的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6]。
作為人道主義的社會救助團體,開展自救互救等初級衛(wèi)生救護培訓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基本職責之一。在各級各類學校對青少年進行自救互救知識教育,是中國紅十字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2011年3月28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與教育部、公安部、鐵道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安監(jiān)總局、國家林業(yè)局、國務院應急辦、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國務院婦兒工委、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國消防博物館共同舉辦了以“強化安全意識,提高避險能力”為主題的第16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活動。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首次參與主辦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活動。北京市全體中小學生向全國中小學生發(fā)出倡議:認真學習各種安全常識,提高自救自護能力;面對危險時選擇正確的逃生避險方法。出席活動的領導還與中小學生代表一起在中國消防博物館參觀、體驗了火災、地震等緊急情況下如何逃生避險。
至2012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繼續(xù)于“5·8”博愛周活動期間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防災減災知識競賽,并委托總會報刊社負責競賽活動的具體組織工作?;顒佑筛鞯丶t十字會組織、社區(qū)、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學校參加,旨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因汶川地震的慘痛經(jīng)歷和教訓,經(jīng)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為此,國家減災委會同有關部門對組織開展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進行研究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門緊密結合當?shù)胤罏臏p災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宣傳教育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在該年4月底至5月中旬,開展全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災害常識、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社會風險防范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
2009年5月8日第62個世界紅十字日和“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來臨之際,中國紅十字會在北京舉辦以“凝聚人道力量,重建美好家園”為主題的“2009紅十字博愛周”系列活動新聞通報會,向社會通報了中國紅十字會參與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工作的整體情況,啟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全國紅十字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競賽活動,在地壇公園舉辦“凝聚人道的力量——紅十字應急救護宣傳活動”等。5月7日至9日在中央電視臺10頻道播出中國紅十字會抗震救災紀錄片《人道力量》,全國各省級紅十字會開通12114短信宣傳平臺、搜狐網(wǎng)開通中國紅十字會專欄,重慶衛(wèi)視播出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多家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大愛·民族記憶》——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大型公益節(jié)目等。全國32個省級紅十字會舉辦了近百項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項活動。
在防災減災日,遼寧省大連市紅十字會在中山區(qū)青泥洼橋小學舉行逃生避險演習。演習包括“學生疏散演習”和“情景模擬自救互救演示”兩個部分,主要普及常見應急避險、緊急救護知識。演習后,市紅十字會還為全校師生舉行專場“地震應急避險知識講座”。阜新市紅十字會等單位舉辦市大中院校防災減災知識競賽。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紅十字會、衛(wèi)生學校紅十字會等院校隊伍在比賽中勝出。市地震局、消防局工作人員還為現(xiàn)場學生講解校園防火和避震逃生知識。
內(nèi)蒙古通遼市紅十字會正式組建應急救援隊,包括心理救援分隊、醫(yī)療救助分隊、后勤保障分隊。12日下午,應急救援隊進行救援演練。同時,在首個防災減災日里,通遼七中、開魯縣、后旗四中開展避震逃生演習,提高學生抗擊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及防震意識。
江蘇省揚州市紅十字會參加全市“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啟動儀式,現(xiàn)場展示宣傳牌,演示衛(wèi)生救護技能、發(fā)放避險逃生知識宣傳資料,并參加市政府組織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及防災減災救護演練活動。
吉林省長嶺縣紅十字會舉辦大型街頭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向市民宣傳防災減災基本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顒油瑫r向市民散發(fā)防災減災普及讀物兩千多冊[7]。
寧夏紅十字會組織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參加由寧夏防震減災委組織的“防震減災宣傳日”活動和地震應急實戰(zhàn)演練活動。在活動現(xiàn)場,寧夏紅十字會展出了各類宣傳資料和甲型H1N1疾病預防控制宣傳材料,積極普及災害常識、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互救技能。
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紅十字會在開展“2009紅十字博愛周”主題紀念活動的同時,在兵團各大中專院校和各師(市)中、小學開展以“珍愛生命、共享平安”為主題的紅十字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宣傳周活動,活動涉及發(fā)放宣傳資料、組織自救互救知識學習和緊急逃生演練等項目。此外,還積極參加全國紅十字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競賽答題以及現(xiàn)場募捐等內(nèi)容。
貴陽市紅十字會開展防災減災宣傳,為新組建的貴陽市紅十字醫(yī)院、市紅十字會康復醫(yī)院緊急救援隊進行授旗儀式,組織志愿者隊伍開展災害發(fā)生時的避險自救演練比賽。
四川省資陽市紅十字會開展宣傳、義診咨詢等活動,發(fā)放紅十字基礎知識及防災減災知識宣傳資料2.7萬份,開展防災避險知識競賽和募捐救助等活動。
遼寧省紅十字會舉行“攜手人道·防災避險·生命安康”應急避險宣傳活動?;顒觾x式上,省紅十字會向沈陽站、沈陽北站、遼寧電視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捐贈了一批柜式急救箱,由經(jīng)過培訓的紅十字急救員管理。遼寧省紅十字應急救援隊的隊員們還在現(xiàn)場進行了應急避險救護表演[8]。
2007年5月至12月,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對《中國紅十字事業(yè)2005—2009年發(fā)展規(guī)劃》進行了中期評估。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的“公眾對紅十字會主要活動知曉比例”抽樣調(diào)查顯示,社會公眾了解紅十字會開展的具體項目更多一些,“紅十字會項目傳播績效超過了組織形象傳播績效”。這說明,“5·8”博愛周等項目的宣傳活動是成功的,相信經(jīng)過各級紅十字會的努力,“5·12防災減災日”將會更加深入人心。
救災是中國紅十字會諸多工作中的首要職責,紅十字會作為災害信息獲取和傳播的主體,擁有多個相對固定的災害信息獲取渠道,并根據(jù)災情的類別和大小,啟動了相應的應急預案和響應級別;在日常生活中,紅十字會以紅十字日等為契機,用多種形式向民眾傳遞應對災害知識等信息,并做到經(jīng)常化。所有這些一起構成了紅十字會完整的災害信息傳遞機制。當然,紅十字會的災害傳遞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尤其要與水利、氣象、海洋、農(nóng)業(yè)、民政等相關部門的信息渠道實現(xiàn)“無縫對接”,更好地發(fā)展和優(yōu)化自己的信息管道。
[1] 京紅.五萬份宣傳手冊發(fā)放群眾手中[N].中國紅十字報,2004-02-20(1).
[2] 陳陽.國家及省紅十字總會來郴指導幫助救災[N].郴州日報,2006-07-20(1).
[3] 王國慶,詹偉.應急響應中的救援物資需求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44-47.
[4] 張立光.全國紅十字青少年防災避險知識競賽結果揭曉[N].中國紅十字報,2009-07-17(1).
[5] 陳爽.順義:將自救互救納入繼教必修課[N].中國紅十字報,2009-07-10(2).
[6] 賀曄.“全國防災減災知識大賽”在京啟動[N].中國紅十字報,2010-05-14(1).
[7] 佚名.各地開展“5·8”“5·12”紀念活動[N].中國紅十字報,2009-05-15(2).
[8] 佚名.用行動紀念一個偉大而有意義的日子[N].中國紅十字報,2009-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