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濤
上海市軌道交通11號線工程中,部分區(qū)段接觸軌安裝于高架橋上。為了避免與橋梁結構發(fā)生共振,需要對三軌系統(tǒng)的動力特性進行計算,分析其振動模態(tài)和自振頻率,必要時對系統(tǒng)參數(shù)進行調整。為此建立了三軌系統(tǒng)的有限元模型,并進行了模態(tài)分析。
三軌系統(tǒng)主要包括支架底座、絕緣支架、接觸軌、支撐卡與卡爪、墊塊、防護罩、連接螺栓等。三軌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參見圖1,防護罩未在圖中示意。整體絕緣支架的安裝方式應根據(jù)不同的軌道類型及線路條件選用。
接觸軌為工字形雙包式鋼鋁復合軌,是采用機械復合法將鋁合金與不銹鋼帶復合而成的復合材料截面[1]。鋼鋁復合軌的截面形狀、網(wǎng)格劃分及三維有限元模型參見圖2。
圖1 三軌系統(tǒng)組成示意圖
絕緣支架的安裝間距一般為4.2 m,特殊情況下可適當調整,最大不超過5.0 m。在端部彎頭、膨脹接頭和接觸軌接頭處,絕緣支架的安裝位置控制嚴格,應按設計要求進行布置。中心錨結一般設置在錨段的中部,安裝于整體絕緣支架兩側,錨段內(nèi)中心錨結的數(shù)量應根據(jù)線路的縱向坡度確定。
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時對三軌系統(tǒng)做了一些簡化,模型中未考慮防護罩、接觸軌接頭和膨脹接頭的影響,支撐卡、卡爪和墊塊等用一個構件代替。整體絕緣支架模型見圖3。支撐底座的材料為碳素結構鋼,絕緣支架與支撐卡爪的材料為玻璃鋼。
圖2 鋼鋁復合軌截面幾何模型與有限元模型圖
圖3 整體絕緣支架模型圖
接觸軌在支撐點處的約束考慮了 3種約束方式:(1)中心錨結處約束縱向線位移,其余支點處無縱向位移約束,釋放繞水平橫軸的旋轉約束;(2)所有支撐處均約束縱向線位移,釋放繞水平橫軸的旋轉約束;(3)所有支撐處均為全約束。
根據(jù)三軌系統(tǒng)的具體安裝構造情況,約束方式(1)與設計一致;考慮到與卡爪間的變形摩擦因素,接觸軌的縱向位移會受到一定約束,故約束方式(2)與實際狀態(tài)最為接近;約束方式(3)過于理想化。約束方式(1)的第1階自振頻率相對較小,為縱向振型(縱向約束較弱),第2階以后的自振頻率3種情況較接近。因此系統(tǒng)模型中采用約束方式(2)的約束條件。一個完整錨段的三軌系統(tǒng)模型見圖4。
圖4 一個獨立錨段內(nèi)三軌系統(tǒng)模型圖
線路條件不同,錨段長度及支架布置會隨之變化。本文考查了6種長度的錨段:90,75,82.4,67.4,66.8,37.4 m。其中90 m和75 m為標準錨段,82.4 m和67.4 m接近標準錨段,均設一處中心錨結;66.8 m和37.4 m為非標準錨段,設兩處中心錨結。75 m 錨段的跨距組成為 0.5+3.5+4.1+14×4.2+4.1+3.5+0.5,37.4 m 錨段的跨距組成為 0.5+3.5+2×4.2+3.6+0.6+3.6+3×4.2+3.6+1.0。
通過模態(tài)分析,得到三軌系統(tǒng)的振動模態(tài)和自振頻率。以上6種長度錨段前10階的自振頻率和自振周期見表1。
6種錨段的第1階振型均為縱向水平方向,第2階—第10階均為橫向水平方向。75 m錨段的前10階振型如圖5所示。
圖5 標準75 m錨段前10階振型圖
通過對各種長度錨段的計算可知,隨著跨距(絕緣支架間距)及錨段長度的增加,三軌系統(tǒng)的頻率有減小的趨勢;第1振型均為縱向水平方向;對于標準錨段和類似標準錨段,對稱振型與反對稱振型交替出現(xiàn);對不同跨距,各振型的形狀相近。
表1 三軌系統(tǒng)前10階模態(tài)的自振頻率(Hz)和自振周期(s)一覽表
跨度24~40 m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梁的橫向自振頻率一般宜大于 55×L-0.8(L為跨度),即2.876~4.327 Hz[2];跨度20~96 m簡支梁的豎向自振頻率不應低于 23.58×L-0.592,即 1.581~3.593 Hz[3];11號線橋梁實測的自振頻率為350~500 Hz。三軌系統(tǒng)第1階的自振頻率范圍為2.15~2.36 Hz,第2階—第10階的自振頻率范圍為7.77~11.33 Hz。兩者相差較大,不會發(fā)生共振現(xiàn)象,所采用的三軌系統(tǒng)設計參數(shù)不需為避免與橋梁共振而進行調整。
[1]邢甲第,吳文軍.鋼鋁復合接觸軌的典型結構及其制造工藝[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4,(4):71-74.
[2]TB 10002.3-2005 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3]TB 10621-2009 高速鐵路設計規(guī)范(試行)[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