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羚 高志華 王淑珍 李海華 韓志鴻 張 郢
學習倦怠是學習心理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學習狀況的重要指標。學習倦怠是一種發(fā)生于正常人身上的持續(xù)的、負性的、與學習相關的心理狀態(tài)[1],這種狀態(tài)表現(xiàn)為:①精力耗損,身心耗竭;②對與學習有關的活動的熱忱逐漸消失,對學業(yè)持負面態(tài)度;③個體在學業(yè)方面體會不到成就感或者沒有效能感。即學習倦怠包括身心耗竭、學業(yè)疏離和低成就感 3個方面[2]。
目前,學習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高職生及中學生上,而小學生的學習倦怠研究甚少。鑒于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必要就小學生的學習倦怠狀況展開研究。
1.1 對象 從唐山市某兩所城市小學分別抽取四~六年級學生 211人和 314人,共 525人,年齡介于 9~ 15歲之間,平均 (10.93±0.84)歲。排除 1份無效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524份 (99.8%)。1.2 方法
1.2.1 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3]吳艷,戴曉陽,溫忠麟等編制,問卷共分為 3個維度,主要是身心耗竭、學業(yè)疏離、低成就感。問卷共分 16個題目,5級計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全卷總分 80分。分值越高表明該學生學習倦怠感越強。以 3386名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學生為樣本,問卷的各因素的同質性系數(shù) Cronbachα系數(shù)在 0.689~ 0.858之間,重測信度為 0.606~ 0.732,達到心理測量學的基本要求,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也較好。
1.2.2 施測 采用班集體施測方式 ,由受過訓練的心理學專業(yè)大學生為主試,以統(tǒng)一指導語指示被試填答問卷,當場收回問卷。
1.3 統(tǒng)計處理 使用 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管理、分析。
2.1 調查結果與理論中值的比較 將本次調查的結果與理論中值進行比較,見表 1。
表1 本次調查的結果與理論中值的差異性檢驗及篩查結果(n=524)
結果顯示,除了低成就感因子外,情感耗竭、學業(yè)疏離及學習倦怠總分均低于理論中值;但學習倦怠超出理論中值的比率較高,特別是低成就感因子,53.6%的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現(xiàn)不到成就感。
2.2 學習倦怠在性別、年級、獨生與否及學業(yè)等級的差異檢驗 剔除相應項目未填寫的問卷,就學習倦怠在性別、年級、 獨生與否及學業(yè)等級上的差異進行 t檢驗和 F檢驗,見表 2。
表2 學習倦怠在性別、年級、獨生與否及學業(yè)等級上的差異檢驗結果(±s)
表2 學習倦怠在性別、年級、獨生與否及學業(yè)等級上的差異檢驗結果(±s)
?
結果發(fā)現(xiàn),男生的學習倦怠及其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四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的學習倦怠顯著高于六年級學生;非獨生子女的學習倦怠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優(yōu)、良、可、差 4個學習等級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差異非常明顯,學業(yè)等級越低,學習倦怠水平越高。
2.3 學習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誨上的差異檢驗 調查父母常對小學生說的話(1=好好學習,2=聽話,3=團結同學,4=其它),刪除掉沒有回答的學生 15人,對做答學生在 4種選項上的回答進行卡方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選項顯著集中(i2=489.498,P<0.001)。就學習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誨上進行差異檢驗,見表3。
表3 學習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誨上的差異檢驗(±s)
表3 學習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誨上的差異檢驗(±s)
?
結果發(fā)現(xiàn),被教導關注同學關系進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最低。
3.1 與理論中值的比較結果分析 唐山城區(qū)小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顯著低于理論中值,也顯著低于吳艷等[4]以相同工具對初中生進行調查所得的結果 (t=-15.800,P<0.001)。這表明小學 4~ 6年級學生的學習倦怠狀況較為樂觀。但需要注意的是,超出理論中值的比率相對較高,21%的小學生學習倦怠超理論中值;53.6%的學生感覺到學習活動并沒有給其帶來相應的成就感。因此小學生學習倦怠應受到關注。
3.2 學習倦怠的性別、年級、獨生與否及學業(yè)等級的差異檢驗結果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男生的學習倦怠高于女生,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有:①學習成績,類淑河等[5]研究發(fā)現(xiàn),
小學男生的成績普遍低于女生,而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學業(yè)成績越差學習倦怠越嚴重;②教師的認知偏見,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教師存在著普遍的基因偏見[6],認為女生比男生懂事,守紀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予女生更多的包容,而對男生則采取更為嚴厲的教育方式,這也會造成男生較女生對學校環(huán)境的排斥,加重學習倦怠。
四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的學習倦怠高于六年級。一般來講,六年級面臨著小升初的考試,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都要顯著的高于四五年級的學生,而其學習倦怠水平相對較低,這一結果表明,在適當?shù)耐獠繅毫ο?充分合理的競爭,可以提高其成就感,適當?shù)慕档蛯W習倦怠。
非獨生子女學習倦怠高于獨生子女。早在 1984年謝誠和石祥云的有關獨生子女的調查中就顯示,獨生子女的學習成績往往優(yōu)于非獨生子女[7];卞修凡等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在社會活動能力和學業(yè)成績方面均優(yōu)于非獨生子女[8]。而本研究的事后訪談中還發(fā)現(xiàn),城市小學中的非獨生子女以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為主,由此來看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女子相比,享受著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接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的學習輔導與引導,這樣學習壓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因此學習倦怠水平較低。
優(yōu)、良、可、差 4個學習等級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差異非常明顯,學業(yè)等級越低,學習倦怠水平越高。這與國內教育領域對厭學及學習倦怠的研究基本一致[9]。可見,感覺學業(yè)不如人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對學習活動的厭倦情緒與行為反應。
3.3 學習倦怠在父母常用教誨上的差異比較 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生家長最常說的話依次是“好好學習”、“團結同學”、“聽話”及其它,其中說“好好學習”的家長占 65.1%,與其它教誨相比占到絕對優(yōu)勢。這表明絕大多數(shù)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關注都遠高于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或其它方面的關注。但研究表明,父母關注人際交往的孩子學習倦怠水平最低,低于家長關注學習的孩子。萬興松等人的研究就發(fā)現(xiàn),父母對孩子學業(yè)的高期望對孩子的學業(yè)成績有著負向的預測作用[10]。這表明,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注與強調,其實是向孩子傳遞著他們自己的焦慮,而這種焦慮直接感染到孩子,而使孩子感受到被放大了的學習壓力,學習倦怠水平上升,學習成績下降。
[1]吳艷,戴曉陽,張錦.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的初步編制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118-120
[2]邢強,陳丹丹.中小學生學習倦怠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J].教育導刊,2010,18(9):25-29
[3]吳艷,戴曉陽,溫忠麟,等.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的編制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2):152-154
[4]吳艷,戴曉陽,張錦.初中生學習倦怠問卷的初步編制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2):118-120
[5]類淑河,類淑萍,劉振華.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年齡與性別差異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4(11):45-46
[6]王玉瓊.小學教師的基因偏見及其影響 [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7]謝誠,石祥云.一個值得社會和家長注意的問題--獨生子女學習成績調查 [J].人口研究,1985,9(4):27-29
[8]卞修凡,甄茂榮,唐久來.獨生子女的學業(yè)研究 [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1997,5(3):113-114
[9]魏志霞,晏麗娟,楊紹清,等.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學習倦怠的對比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9):1230-1231
[10]萬興松,費龍才,張曉慶.影響城市中學生學習成績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1):45-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