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牧洋
他是從不抽煙、從不喝酒、沒有刺青的“搖滾教父”。他拒絕假唱,從不代言,保持低調,拒絕站上所謂的主流大舞臺。這位中國內地搖滾音樂的靈魂人物,至今依然是位少有的性格明星。
記者:你曾說,20世紀80年代真正發(fā)光的時候不是當時,而是在以后。如今似乎印證了你的話。莫言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20世紀80年代這群人得到了他們應有的榮譽。你覺得現在是不是20世紀80年代領軍人重新被關注的時候?
崔健:你談論年代也可以,談論這群人的歲數也可以。50多歲是藝術家可以理性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也是最黃金的年齡,他的洞察力,他的積累都有了。上世紀60年代出生、80年代成長起來的這批人趕上了一個好年頭,當時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帶來了文化的開放,帶進來西方的思想和觀念,讓那批人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記者:因為所謂的特殊命運,是不是說你們這代人會成為很難超越的一代?你怎么看現在的年輕一代?
崔?。?0多歲的年輕人對上一代逆反也好,推陳出新也好,都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我們20多歲的時候也四處尋求是非,腦后長著反骨。
當年輕人出現時,更歡喜的應該是老年人。當你享受生命時,你也愿意看到年輕人給你一個美好的意外和震撼。年輕人就應該去超越老的。同時,我們也在努力,不是因為年輕人不行,只是因為他們的年齡還沒到,可能再過一二十年,他們也會發(fā)揮出自己的能量。我已經看到很多年輕人有這樣的潛質了。
記者:很多后來者會想把你拉下來,這樣就可以宣告他們的成功和勝利,你怎么面對這樣的情況?
崔健:我覺得倚小賣小和倚老賣老一樣討厭。很多人覺得自己年輕,就要推翻你,就要對著來,但他們要有真東西。我認為,在頭幾步的時候你要沿著老人的腳步,這樣你只需要花十分之一的力氣,其實是節(jié)省能量。當你走到一定程度發(fā)現前面沒有腳印時,你開始自己創(chuàng)作,這時候你可以反過來帶著那些已經走不動的老人走,這些老人會感謝你。
記者:王朔曾經說,“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我想、有需要讓自己感到自己有心靈,就聽崔健的歌”。對你來說,你的精神食糧是什么?
崔?。哼@是他十年前寫的話了。我覺得一切靠時間吧。在某一段時間里,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你的精神食糧。當你坐在那里不動的時候,也會得到靈感。當你對一個東西有持續(xù)性關注的時候,也可能會得到靈感。
記者:搖滾樂是對流行音樂的反叛,還有對廣泛的社會文化的抗議。你的音樂曾經讓整個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一代都有共鳴。那你怎樣讓現在的年輕人有渠道接受到你的音樂?
崔?。喝绻麖臅r尚的角度來說,我沒什么可以和現在的年輕人分享的。我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捕捉到一些東西的時候,才和年輕人分享,但當我捕捉不到什么東西的時候,我覺得也沒必要硬要去分享什么。我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有人采訪一個藝術家,他說,我能接受自己做出壞的作品,但不愿意重復自己。我非常認同這點。
記者:提到流行,你怎么看Lady Gaga和鳥叔?
崔?。簾o論選擇Lady Gaga還是鳥叔,都是消費者的權利,搖滾樂再怎么有內容有想法,也不是政治音樂,不能強加于人,它是供人選擇的。Lady Gaga的東西里視覺化和舞蹈化的東西比較多,而鳥叔就是一個舞蹈,他透著一股中年男人的壞勁,給人帶來輕松的感覺。
他們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Lady Gaga我看得不多,但她的造型可不是一個基本的流行路線,她還是很大膽的,傳達的信息還是有突破的。引領時尚和跟隨時尚有本質的區(qū)別,跟隨時尚是對現實的逃避。
記者:你覺得搖滾樂可以解決什么東西?
崔健: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生活在壞時代里,沒有人有權利這么說。你只能說自己是個弱者,或者被時代打敗了。有很多人想借我的嘴來證明他的觀點,很多人覺得自己生不逢時,但人其實可以把這種情感放在作品里。
記者:你看過莫言的小說嗎?
崔?。汉茉绲臅r候看過莫言的一些中篇小說,但現在已經沒什么印象了。我對他的《蛙》挺感興趣的,有機會我想找來看看。我喜歡余華的書,《兄弟》我特別喜歡,還有王朔的。
記者:你喜歡《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崔健:我喜歡他的語言和審美,我看東西是看它的棱角。我看書確實比較少,和那些真正熱愛文學的人比,我簡直就是一個文盲。我是一個用耳朵和眼睛去捕捉知識的人。
記者:有人研究你和北島,發(fā)現你的歌詞里有一些意象的東西和北島詩歌里想表達的很像,比如你們同樣會探討未來,否定眼前的世界,突出“自我”的表達。當然你們的方式和真正追求的目標不一樣。
崔健:在文字的信息量和表達能力上,我沒辦法和北島比,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我是一支蠟燭,慢慢去炒一個菜,人家是個大爐子,熊熊的火啪啪去炒。我的文字都是慢慢修出來的,而且我是聽著音樂才能產生文字的,如果讓我單獨去拿文字說一件事是很困難的,人家腦子里都是文字,隨便拿出來都能創(chuàng)作。
記者:你喜歡誰的詩?
崔?。何蚁矚g俞心樵的詩。我有天看他的微博,他發(fā)了一句話,說:“有時候照鏡子,我真想和鏡子里的人拼命!”這樣的語言,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記者:國內的導演你最喜歡誰?
崔?。何冶容^喜歡姜文、婁燁和李楊。他們都有可能成為大家,他們有自己的特點。我看了好幾遍《鬼子來了》,我也說不清楚為什么,就是喜歡看。我還喜歡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對電影我是外行,我只能說我自己的感覺。從他的電影里我看到了很多黑色的東西,不光是黑色幽默,看完后你會感受到很長時間的傷感。傷感不會讓你失去能力,反而讓你全身有勁,我特別愿意感受這樣的情緒。
記者:你現在也是導演的身份,明年《藍色骨頭》就要上映,2006年執(zhí)導首部電影短片《修復處女膜時代》,后來是《成都我愛你》。當初怎么會想自己做導演的?是想換一種表達方式?
崔健:對,能讓我產生激情的東西,我都愿意嘗試。我不知道我現在是否還有激情做同樣的事。但2006年的時候,我突然有很強的欲望去換一種表達方式。因為如果你一直單方面做音樂,不做其他的事情,你的能量只釋放在音樂中時,你會發(fā)現你的理想、能力和市場是有很大的矛盾的,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找其他的途徑去釋放,去緩解這個矛盾。
記者:電影《藍色骨頭》的故事是從哪里來的?
崔健:《藍色骨頭》是我自編自導的,作為導演我還希望不要自己去做音樂,所以我找了劉元的音樂。我自己就是在大院里長大的,所以我的電影也會和這些有關系,但和我自己的經歷沒關系,完全是想象出來的。
記者:你有喜歡的藝術家嗎?
崔?。何易约翰惶?,但繪畫表現了強烈的時間和價值壓縮。我可能沒辦法感受到繪畫中的直觀力量,我更喜歡電影傳達的力量。張曉剛的畫我很喜歡,我的電影里也有張曉剛的畫里想表達的情緒,那種傷痕美。我覺得表達傷痕是一個真正的態(tài)度。沒有人說自己的價值是和歷史成反比的,面對自己的傷痕和歷史,其實是提升了自己的價值。
記者:這么多年從來不代言,沒有站上所謂的主流大舞臺,這種堅持其實很難,因為你會失去很多。比如主流帶給你的機會,比如更多的名利。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崔健:我做過一些平衡,比如有的廣告會用我的歌,我的演唱會也會和贊助商合作,但我嚴格把握平衡,如果我做了這個事情,就希望在創(chuàng)作上更完美一些,或者努力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多一些。
我并不是反對商業(yè),我只是在乎藝術家的主動性有多少?,F在來說,最好的形式是演唱會。如果做代言的話,幾乎都是被動的。當然我現在也發(fā)現,也有一些很好的廣告,一點都不給藝術家丟份。我看滾石樂隊給LV做廣告,旁邊放著一個大箱子,看起來也挺有意思的。做廣告是雙方追求的價值在碰撞中的平衡吧,我到現在都不愿意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對物質沒什么追求。我對自己的定義是我要好好創(chuàng)作,做音樂,我懼怕被別人關注。
記者:你的堅持,可能會失去一些主流的機會。
崔健:實際上威脅和誘惑在搖滾樂上體現的只是演出機會和曝光的機會,只有在這方面,我們才能和主流做交易。你要我去假唱,確實有效,但我不去。這些機會你仔細一想,也不是機會。因為你要是假唱一次得到了機會,剩下的100個機會,起碼有50個都會要求你假唱。我不想要的機會就不是機會,我不想要的名利也不是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