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玲巧 曾翔俊 馬思明 豐 平 郝 剛*
動物實驗是醫(yī)學研究與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小白鼠是實驗模型中的常規(guī)動物,經(jīng)常需要對其血液成分進行分析檢測,而合適的采血方法是實驗順利完成的保障[1]。目前小白鼠采血方法有尾尖采血、眼眶靜脈叢采血、摘眼球采血、腹主動脈采血、心臟采血和頸動以及靜脈采血等[2]。但上述方法均在小鼠存活狀態(tài)下實施采血,而如何在小白鼠死亡后采血尚無文獻報道[3-4]。
為了提高醫(y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定量分析的科學性,須在實驗中采集足量的血液,滿足學生操作的需求,建立一種操作簡便、快捷,易學及實用的方法極其必要。本研究探索小白鼠死亡后通過腋靜脈采血的方法,使血液獲取簡便易學,同時也能滿足實驗對血液相關成分的分析。
小鼠密閉瓶、血氧分析儀(PHOX-COOX美國)、一氧化碳中毒裝置。
昆明小白鼠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動物科學部提供(合格證號:11400700004206)。
本實驗為教學實驗,缺氧與病因?qū)W觀察[5]。取小白鼠24只,隨機分為4組(每組6只):分別為正常組、低張缺氧組、一氧化碳中毒組和亞硝酸鹽中毒組。
(1)正常組。將小白鼠稱重、標記后放入盛有鈉石灰的廣口瓶內(nèi),敞開瓶塞,觀察小白鼠的活動狀態(tài),30 min后,處死小鼠,采血測血紅蛋白指標。
(2)低張性缺氧。將小白鼠稱重、標記后放入盛有鈉石灰的廣口瓶內(nèi),蓋緊橡皮塞,計時觀察并記錄存活時間。死亡后立即用測氧儀側(cè)得瓶內(nèi)的剩余氧濃度,取出小鼠采血測血紅蛋白指標[6]。
(3)血液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將小白鼠稱重,標記后放入一氧化碳中毒瓶,觀察小白鼠的活動狀態(tài),記錄存活時間。小白鼠死亡后立即采血測血紅蛋白指標。
表1 不同模型血氧指標平均值
(4)血液性缺氧(亞硝酸鹽中毒)。將小白鼠稱重,標記后腹腔注入25%亞硝酸鈉0.3 ml/10 g放入500 ml的塑料燒餅內(nèi)觀察小鼠活動狀態(tài)。記錄存活時間。小白鼠死亡后,立即采血測血紅蛋白指標。
(1)儀器。血氧分析儀(PHOX-COOX美國)
(2)采血部位。小白鼠解剖顯示,其腋靜脈為鎖骨下靜脈向外的延續(xù),在鎖骨內(nèi)側(cè)稱為鎖骨下靜脈,出鎖骨的稱為腋靜脈,腋靜脈全程均在鎖骨下方的胸廓外經(jīng)過,通常在大圓肌的下緣處,由肱靜脈內(nèi)側(cè)支延續(xù)而成經(jīng)腋腔至第一肋外側(cè)緣處移行于鎖骨下靜脈[7]。
將上述復制的缺氧模型(已死亡)的小白鼠仰位固定于小鼠手術(shù)臺,剪開小白鼠左側(cè)靠近上肢的皮膚。根據(jù)腋靜脈的走行,在鎖骨下方的胸廓外,肱骨頭上方,看見腋靜脈后,剪斷腋靜脈,略擠壓,血液流出到胸廓與上肢形成的三角窩內(nèi)[8]。取1 ml注射器1支,加入裝有100 μ/ml肝素生理鹽水0.1 ml,抽取三角窩內(nèi)的血液后迅速封閉。用血紅蛋白儀測出血紅蛋白的部分指標。
檢驗結(jié)果見表1。在既往實驗中,由于小白鼠死亡后,無較好的采血方法。因此,在學生實驗中放棄了上述指標的測量,使實驗定量的科學性不足。通過小白鼠死亡后腋靜脈采血方法的建立,可有效彌補其不足。
(1)實驗中小白鼠的體重在19~21 g,每只死亡小白鼠能采到0.3~0.4 ml的血液,足夠用來測出血紅蛋白指標。從剪斷腋靜脈到采血的過程約為30 s即可完成,在死亡后到采集血液的整個過程需要1~2 min,此方法也可以對麻醉狀態(tài)的存活小白鼠采血。體重19~21 g的小白鼠最大采血量可達0.5~0.8 ml。
(2)小白鼠腋靜脈采血與頸靜脈采血相比,操作簡單、易學,學生能在課堂上迅速掌握。由于胸廓與上肢形成三角窩,采血時減少了周圍組織的吸附干擾,容易抽到血液,方便而實用。此種采血方法成功率高,有助于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采集到足量的血液,完成相應實驗指標的測定[9-10]。
通過腋靜脈采血方法的建立,可有效彌補醫(y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定量分析的科學性。與頸靜脈采血相比,操作簡單、易學,學生能在課堂上迅速掌握。此種采血方法成功率高,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1]田順亮,錢學華.大鼠斷尾取血固定裝置的設計及取血的方法[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06,16(7):419-421.
[2]孫靖.實驗動物學基礎[M].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5:4.
[3]呂春燕,馬躍榮.小鼠心臟穿刺采血并存活的幾點注意事項[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29(3):206.
[4]施文,孫永強.小鼠尾靜脈注射和采血簡易固定裝置的制作和使用方法[J].免疫雜志,2011,27(9):807-808.
[5]郝剛,李效義.醫(yī)學機能學實驗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7:6.
[6]李松毅,劉靜波,程勝.利用外周血象指標評價耐缺氧作用的方法研究[J].食品科學,2005,26(9):497-502.
[7]王龍.腋靜脈穿刺技術(shù)[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8,20(3):271-273.
[8]劉玉林,張琰,胡玉珍.基礎醫(yī)學動物實驗技術(shù)[M].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8:9.
[9]安麗,鮑清.大鼠頸靜脈采血新方法[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03,13(4):223.
[10]熊海波,盛軍,寧毅.大鼠頸靜脈置管術(shù)的技術(shù)改進[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27(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