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 盛忠雷, 彭 萍, 郭 蕭, 胡 翔, 林 強
(重慶市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重慶 402160)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屬鱗翅目尺蛾科(Geometridae),分布遍及各主產茶區(qū),是我國常發(fā)性主要茶樹害蟲之一。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控制其危害,前人已對安徽郎溪、浙江余杭、江蘇無錫等茶尺蠖種群的生物學特性、發(fā)生規(guī)律以及防治方法等進行了研究[1-8]。不同地理分布區(qū)域的同種昆蟲,生物學特性因其棲息地氣候條件的差異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導致其發(fā)育歷期、繁殖力等的地理變異,即昆蟲對不同氣候環(huán)境的適應導致種內的遺傳分化,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昆蟲生活史對策的多樣性[9]。目前,已有報道表明茶尺蠖存在不同的地理宗[10],席羽等人也推測茶尺蠖不同種群的遺傳分化與病毒敏感性水平的差異具有潛在的相關性[11]。因此,為明確茶尺蠖種群分化特征與生境適應性的關系,特對不同地理種群茶尺蠖生長發(fā)育和生殖力進行研究。
試驗用的茶尺蠖4個種群分別采自湖北武漢、浙江杭州、江西南昌、福建福安,各采集地的經緯度見表l。采集的幼蟲分別于養(yǎng)蟲籠(50cm×50cm×60cm)內用水培茶枝飼養(yǎng),隔日更換茶枝。飼養(yǎng)條件為溫度(24±2)℃,相對濕度為70%±5%。實驗室飼養(yǎng)1~2代后,收集卵塊供本研究使用。
表1 茶尺蠖不同地理種群采集地信息Table 1 Sampling site information of E.obliqua
試驗設4個地理種群,每個種群設置4個重復。處理自卵開始,放入置有濾紙的培養(yǎng)皿內保濕,每日記錄其孵化幼蟲數(shù)。幼蟲自孵化后即1齡開始,飼以茶樹鮮葉,每日更換新鮮葉片并清理蟲糞,直到幼蟲停止取食。幼蟲老熟后,在瓶內放入含水量10%~15%的消毒土壤供其化蛹。成蟲羽化配對后,放入體積為2L的透明塑料罩,頂部用紗布封口,飼以10%蜂蜜水,罩內側放長約10cm的折疊繪圖紙供產卵用。每個重復30頭蟲,每處理連續(xù)飼養(yǎng)3個世代(依次命名為F1、F2和F3代)。逐日檢查茶尺蠖發(fā)育狀況、死亡數(shù)、產卵量等種群參數(shù),各處理均在人工氣候箱內,溫度為(25±1)℃,相對濕度為70%±5%,光周期為L∥D=16h∥8h。
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12],計算均值及標準誤,均值差異顯著性通過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不同地理種群茶尺蠖生命表的組建采用Brich方法[13],相關參數(shù)的計算參照徐汝梅介紹的方法[14]。
式中:R0為凈生殖率,T為平均世代周期,Rm為內稟增長率,λ為周限增長率,Dt為種群加倍時間,x為時間間距,lx為x年齡段的雌蟲存活率,mx為x年齡段每雌產雌數(shù)。
在試驗條件下,不同地理種群茶尺蠖卵和幼蟲的發(fā)育歷期具有顯著差異,而蛹和成蟲的發(fā)育歷期基本無差異(表2)。卵發(fā)育歷期以福安種群最長,南昌種群次之,兩者顯著長于武漢和杭州兩個種群(P<0.05)。在各種群之間,幼蟲歷期長短表現(xiàn)出顯著不同,其中2齡、4齡和預蛹的發(fā)育歷期無顯著差異(P>0.05),1齡幼蟲發(fā)育歷期福安種群最長,南昌種群次之,兩者之間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且顯著長于其他兩個地理種群(P<0.05);3齡和5齡則以南昌和福安兩個種群發(fā)育歷期長,與武漢和杭州兩個種群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不同地理種群茶尺蠖的發(fā)育歷期1)Table 2 Development duration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obliqua
根據(jù)茶尺蠖不同地理種群的生長發(fā)育及繁殖結果,組建了茶尺蠖實驗種群生命表(表3)。茶尺蠖武漢種群凈生殖率(R0)最大,為200.76;世代周期(T)以福安種群最大,說明福安種群發(fā)育速率最慢;內稟增長率(Rm)則以武漢種群最大,為0.1447,福安種群最小,為0.1216;周限增長率(λ)的大小排序為武漢>杭州>南昌>福安,而種群加倍時間(Dt)大小正好相反。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4個地理種群中武漢與南昌茶尺蠖的凈生殖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與杭州和福安間差異顯著(P<0.05),同時,杭州、南昌和福安3個種群間無顯著性(P>0.05);武漢與杭州,南昌和福安間茶尺蠖的平均世代周期(T)差異不顯著(P>0.05),但南昌、福安與武漢、杭州間差異顯著(P<0.05);武漢與杭州、南昌和福安種群間茶尺蠖的內稟增長率(Rm)、周限增長率(λ)和種群加倍時間(Dt)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其他三個種群間無明顯差異(P>0.05)。
表3 不同地理種群茶尺蠖生命表參數(shù)1)Table 3 Life table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obliqua
由圖1和圖2可看出,同一種群,不同世代茶尺蠖間的幼蟲發(fā)育歷期和平均世代周期隨著世代的推移有增加的趨勢,但差異不顯著(P>0.05)。同時,在室內連續(xù)飼養(yǎng)茶尺蠖3個世代中,均屬福安的幼蟲發(fā)育歷期和平均世代周期最長,武漢的最短。不同地理種群和不同世代間平均世代周期變化趨勢和幼蟲發(fā)育歷期基本一致。
圖1 不同地理種群的不同世代茶尺蠖幼蟲發(fā)育歷期Fig.1 The larval developmental duration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obliqua
圖3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地理種群茶尺蠖的存活率F1代與F2和F3代間差異顯著(P<0.05),且F2代與F3代間差異不顯著(P>0.05)。即室內連續(xù)飼養(yǎng)茶尺蠖,F(xiàn)2代存活率顯著下降,但F3代與F2代相比,存活率雖有所下降,而差異不明顯,基本趨于穩(wěn)定。
圖2 不同地理種群的不同世代茶尺蠖平均世代周期Fig.2 Average generation time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obliqua
同一世代茶尺蠖不同地理種群間存活率均屬武漢種群最高,福安最低(圖3)。在F1代和F2代中,武漢種群茶尺蠖的存活率顯著高于福安種群(P<0.05),但與杭州和南昌兩個種群間無顯著差異(P>0.05),且后3個種群間也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F3代,武漢種群的存活率顯著高于杭州、南昌和福安3個種群(P<0.05),但后3個種群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不同地理種群茶尺蠖的平均每雌產卵量世代間差異較大(圖4)。4個地理種群的平均每雌產卵量隨著世代的推移均有所下降,其中武漢和福安兩個種群F1代與F2代間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但與F3代間差異顯著(P<0.05);南昌種群F1代與F2代和F3代間差異顯著(P<0.05),但杭州種群世代間差異不顯著(P>0.05)。
圖3 不同地理種群的不同世代茶尺蠖世代存活率Fig.3 The survival rate per generation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obliqua
同一世代茶尺蠖不同地理種群間的平均每雌產卵量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圖4)。在F1代,南昌種群茶尺蠖的平均每雌產卵量稍高于其他種群,但在F2和F3代,各種群間的產卵量相差不大。
圖4 不同地理種群的不同世代茶尺蠖平均每雌產卵量Fig.4 The average number of eggs laid per female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 E.obliqua
資料表明,在相同溫度下,同種昆蟲高緯度和低緯度種群發(fā)育歷期長短因種群不同而異。本研究結果表明,緯度偏低地區(qū)的茶尺蠖種群卵和幼蟲的發(fā)育歷期長于緯度稍高地區(qū)的種群,即在同一室內條件下,福安種群發(fā)育慢,武漢種群發(fā)育快。而處于相似緯度的安徽郎溪[15]和浙江杭州[16]地理種群,其幼蟲發(fā)育歷期也存在差異。這表明即使在同一類昆蟲中,其發(fā)育歷期的地理變異與緯度和微域氣候均有關系。同時,本文結果得出蛹和成蟲種群間發(fā)育歷期差異不明顯,揭示了茶尺蠖生長發(fā)育存在地理變異現(xiàn)象,但變異程度因蟲態(tài)不同而異。
本試驗選用的4個地理種群,在相同飼養(yǎng)條件下,武漢種群茶尺蠖的內稟增長率及周限增長率最大,種群的加倍時間最短。這表明武漢種群因環(huán)境的選擇壓力而使其生物學特性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雖然實驗種群生命表所表明的種群動態(tài)和自然種群的真實反映有很大差別,但它卻為研究自然種群的動態(tài)以及計算機模擬奠定了基礎[17]。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理種群間茶尺蠖發(fā)育歷期的差異不會隨試驗條件下飼養(yǎng)的時間延長而減小,這與之前的研究棉鈴蟲安陽種群和四川種群放在室內同樣條件下飼養(yǎng)3個世代,第一代各蟲態(tài)發(fā)育差異較大,后兩代差異顯著縮小的現(xiàn)象相異[18]。而本研究中茶尺蠖種群間存活率和生殖力隨著試驗條件下不斷的飼養(yǎng),差異會逐漸減小。
[1] 高旭暉,宛曉春,楊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學習性研究[J].植物保護,2007,33(3):110-113.
[2] 林少和.茶尺蠖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3(1):52-53.
[3] 殷坤山,熊興平,單夏鋒.茶尺蠖發(fā)育歷期和有效積溫的研究[J].植物保護,1995,21(1):16-18.
[4] 樓云芬.茶尺蠖發(fā)育歷期的溫度效應[J].茶葉科學,1993,13(2):127-133.
[5] 彭萍,王曉慶,鄧敏,等.20%氯蟲苯甲酰胺防治茶尺蠖藥效試驗[J].植物醫(yī)生,2010,23(3):23-24.
[6] 劉琴.茶尺蠖病毒與蘇云金桿菌增強防治茶尺蠖作用效果的研究和應用[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
[7] 陳宗懋,許寧,韓寶瑜,等.茶樹-害蟲-天敵間的化學信息聯(lián)系[J].茶葉科學,2003,23(S1):38-45.
[8] 胡萃,朱俊慶,葉恭銀,等.茶尺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8-31.
[9] 涂小云.亞洲玉米螟滯育和生物學特性地理變異的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1.
[10]鄭加鋒.茶尺蠖三個地理宗[J].福建茶葉,1988(2):38.
[11]席羽.茶尺蠖地理種群對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的敏感性差異及遺傳變異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1.
[12]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tǒng)計分析及其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3-55.
[13]Birch L C.Th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of an insect population[J].The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1948,117:15-26.
[14]徐汝梅.昆蟲種群生態(tài)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97-107.
[15]張漢鵠.茶尺蠖發(fā)育起點溫度與有效積溫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1989(1):62-66.
[16]朱駿慶.茶尺蠖發(fā)育起點與有效積溫的研究[J].茶業(yè)通報,1990(1):32-34.
[17]王進軍,趙志模,李隆術.嗜卷書虱實驗種群生命表的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1,12(1):83-85.
[18]李錦華.不同地理種群棉鈴蟲飼養(yǎng)比較[J].昆蟲知識,1982,21(4):7-8.